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目标是预防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肝细胞癌(HCC)和HBV相关肝病死亡的发展。 尽管数十年来HBV治疗已有长足发展,肝内HBV病毒至今仍无法彻底根除。而达到HBsAb血清转换、肝损伤消退和HCC风险降低,获得功能性治愈是可以实现的。 慢性HBV的治疗依据为肝病的临床评估和疾病进展的风险。最新治疗指南建议,患有急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或慢性HBV重度恶化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对于尚未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需要确定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存在与否、HBV DNA水平和丙转氨酶(ALT)升高的程度。 目前,已批准两类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HBV:干扰素(IFN)和核苷(酸)类似物。 IFN-α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慢性HBV感染的治疗药物。聚乙二醇化(PEG)IFN-α优于标准IFN-α,因为半衰期更长,给药频率更低,并且疗效更持久。 与核苷(酸)类似物相比,IFN治疗的优点为:治疗持续时间有限,持久应答率更高。然而,与核苷(酸)类似物相比,IFN治疗在抑制病毒复制方面效果较差,需要胃肠外给药,并且妊娠、失代偿性肝硬化或肝炎重度恶化的患者禁用。此外,IFN还受到不良事件的限制,包括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恶化等。因此,IFN未被广泛用于HBV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靶向病毒聚合酶逆转录酶结构域,是目前唯一获批针对HBV的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药物。 该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替比夫定telbivudine、恩替卡韦entecavir(ETV)、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替诺福韦(TDF)和最近获批的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等。 总体而言,核苷(酸)类似物是口服给药,副作用较小,可用于失代偿性肝硬化或急性肝衰竭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疗效优于PEG-IFN。然而,无限期治疗会伴随长期成本、不依从性风险及不良反应。 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相比,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效力更高,耐药发生率相对较低,被推荐作为一线疗法。 由于有充分证据表明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因此对于既往使用拉米夫定的患者,恩替卡韦不是首选。在拉米夫定耐药的HBV患者中,恩替卡韦治疗5年后,恩替卡韦耐药率可达51%,而初治患者仅为1.2%。 替诺福韦自2008年获批以来,临床应用已充分证明其抗病毒活性,使用长达8年而不产生耐药,已成为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耐药后的首选。 最近的一些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与替诺福韦联合恩替卡韦用药相比,替诺福韦单药治疗对耐药HBV患者的抗病毒效果相似。但是,长期使用替诺福韦治疗与肾功能障碍、骨密度降低和范可尼样综合征(Fanconi‐like syndrome)的发展有关。 TA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在2016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TAF各方面均优于替诺福韦,改善了替诺福韦的副作用,被誉为"有史以来抗病毒效果最强的乙肝药物","久违了十年之久的乙肝新药","乙肝患者的新希望",TA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代表了目前乙肝治疗的最高水平。 更多精选文章: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欢迎分享转载!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