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0 08:23:20 来源: 南通网
□沈 飚 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江苏吴县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刺绣艺术家,她勤奋一生,研绣不息,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绣品。后期创研成功“仿真绣”,后称:“沈绣”。 目前,有关介绍沈寿在南通活动情况的资料比较多。只是关于沈寿任职清廷农工商部创办的女子绣工科一节漏述。 近日,海门籍收藏家东强先生向我展示了一张他珍藏的宣统元年(1909年)农工商部绣工科第一班毕业学生同教习合影的老照片。其中与南通有着不解之缘的沈绣开创者——沈寿赫然在列!该照片尺寸20×14cm,材质为银盐纸基,照片粘贴于衬板上,衬板右下方有“北平·同生”照相馆字样。 京城授绣 光绪二十三年(1903年)沈寿夫妇接受在京供职友人单束笙的建议,献绣品祝贺慈禧太后七十岁寿辰,得到慈禧的赞赏并赐手书“福·寿”两字。为纪念皇太后的赐字,云芝更名为“寿”,从此沈寿的绣名传响四方,被喻为“针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太后下了谕旨,命农工商部筹办“女子绣工科”,委任沈寿为总教习。沈寿夫妇邀请了一批苏州籍的刺绣能手及画士进京办班。助教为沈立、蔡群秀、沈英、朱心柏、徐慧志和金静芬,画士为杨羡九、周乔年、罗寿清等,因此可以推测照片的教习大抵就是这几位。 绣工科是一所由农工商部负责,为皇家女子办的中等专科学校,不对外招生。其规模较大,学员主要来自皇宫贵族和政府高官家庭的女子。教授刺绣的老师均来自苏州,虽然她们原先不是教师,但都有很好的刺绣经验和技术,有些人的刺绣技术甚至不亚于沈寿。绣工科首期招生80名,以后渐渐有扩展,内设刺绣、画图、写字、唱歌、国文等科目。以刺绣为主,学制三年。初设校址在北京磨盘园,后迁到丰盛胡同。 照片中前排均为女子绣工科教习,共十位,后面站立绣工科毕业学生三十位左右。前排居中者为沈寿,胸前佩戴着慈禧太后颁给她的“双龙宝星商部四等商勋章”(勋章现存南通博物馆)。经辨认,前排左五是沈寿的姐姐沈立(1864-1938),沈寿刺绣的启蒙老师。年青时以绣品精湛名噪苏、沪,参加了慈禧七十寿辰的贺寿献绣活动。后随沈寿赴京任清廷绣工科刺绣教员,还在苏州同立绣校,天津自立女工传习所,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任教。1921年继沈寿之后任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将众多学员培养成沈绣传人,为弘扬中华传统绣艺作出重要贡献。照片前排左三是金静芬(1885-1972),回族人,沈寿的第一位弟子,长期随沈寿在北京、天津、苏州、南通授绣,弟子遍及四方。在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执教时,绣成《齐老太太像》,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青铜奖。1938年,南通女工传习所因日寇侵占而解散。她流落社会,解放后回到苏州,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培养了许多沈绣传人。 初遇张謇 此照摄于宣统元年(1909年),当为绣工科开设三年以后,由此可知沈寿此时还未与状元公张謇相识。沈寿和影响自己后半辈子的张謇首次邂逅则是在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在江宁举办南洋劝业会,张謇作为当时的清廷农工商部聘任的总审查长,负责甄选各地送来的名优特产,且皆要分科评审。沈寿是工农商部的部邀评审员,负责审查各类绣品。张謇曾在《女工传习所记事序》一文中回忆了当时与沈寿相识的情景:“江宁开南洋劝业会,……謇被推为总审查长,得见吴县余沈女士所绣之赛品,叹其精绝,当是时女士方总教京师农工商部绣科,负盛名……”。沈寿在南洋劝业会期间评审刺绣工作的出色表现,给张謇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此后,张謇才开始对沈寿有所了解,对她的才艺甚为赏识,“则重其人甚”。这才引出以后张謇邀请沈寿南通教授刺绣艺术的佳话。 扎根南通 亥革命成功以后,清廷亡京师绣工科亦罢散,沈寿去天津自立女工传习所维持生计。惜才爱才的张謇得知以后,为使沈寿的刺绣技艺能在通州大地流传,给通州女子自力更生的机会,就发函天津,聘沈寿来通任教。此时,四川也去信以高薪聘她入川。沈寿“一因川路远,交通不便,一恐川人未必持久”,又觉得南通“实业教育有方兴之气”,张謇是“平日信为可持之人”,于是就“辞多而就少,辞四川而就南通”。于1914年农历八月,接受张謇邀请,来通担任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培养刺绣专业人才。至此,南通女工传习所的创建,为我国刺绣由民间走向专业播下良种,外来艺人安心工作尽职传艺,一批批南通刺绣艺人也在她们教育下很快地成长起来,涌现出:刘采繁、宋冯、宋金苓、巫玉、张元芳、庄锦云等刺绣术家,这些都和沈寿的努力密不可分,对我国绣织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这张老照片的发现对于了解早期沈寿在宫廷授绣的情景,对于沈绣艺术的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 丁建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