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试过,半夜12点,辛辛苦苦做的策划案被打回来重新修改。 好不容易做好了PPT还没保存,却被你兴奋的一脚,踹断了电源,你的脑海里瞬间下起了暴风雨,什么狗屁“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我TM现在真的好!想!哭! 你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版的调整了,你明明已经累得像条狗,却还要硬着头皮拼凑起刚才的思路。 你真的想找个人打电话哭一哭,和他一起控诉这个悲惨的世界,发完牢骚之后互干一碗鸡汤继续滚回去从头来过…… 却突然发现,只能对着空气碎碎念。 因为,夜深了,你不敢再打扰任何一个可能正在熟睡的成年人。 通讯录500好友,半夜能陪你聊天的却只有自己。 于是,你对自己说:“算了,赶快做完,睡一觉就好了。” 作为编辑,我听到过很多半夜躲在被窝里偷偷哭的故事。 家人罹患重疾,需要一大笔医疗费,刚毕业一年的自己却拿着五千块的微薄工资,有心无力; 一个人在国外读语言班,明明特别努力,还是拿了个C的成绩; 刷到前女友的朋友圈,她要结婚了,却不敢太大声地哭,因为住的是合租房,就怕被隔壁合租的舍友听见; 和男朋友分手了,想找闺蜜放肆地哭,却听到她很晚了还在赶稿…… 成年人的崩溃,就是躲在被窝里对自己说“没事”,其实感觉孤独得像条狗,这好像是所有20多岁人必经的一个阶段。 久而久之,每一次失眠,想要发出一条信息,拨通一个电话之前,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 万一他在忙,万一他睡了,万一他心情也不好,万一他不想回复我,万一……我打扰到他了。 你思考了五分钟,决定还是自我消化吧。 你不由地回想起从前睡上下铺的日子,那时候你一哭,全宿舍都能听到,然后全体陪你聊上几个小时。 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想联系也没有了共同话题,你不主动,我不联系,渐渐地,我们就变陌生了。 你好像认识很多人,却总感觉不能交心。 人在最孤独的时候,被难过冲昏了头脑,甚至会分不清好朋友和朋友之间的区别。 刚毕业半年的时候,我问一个朋友:“你新认识的朋友多吗?” 她说:“多啊。” “你是怎么做到的呢?不会觉得都只是泛泛之交吗?” “不会啊,因为我把他们看作了‘朋友’,而像你这种,叫‘好朋友’。” 她的这种分类方法一下子点醒了我,对啊,把伙伴、同事、甚至微商,都换成一个词,叫做“朋友”,心理卸下一条防线,会觉得舒服许多。 而老朋友们,也永远不会被替代,因为他们已经升级,换了一个称呼,叫做“好朋友”。 所谓的“好朋友”就是那些可以在微信几十个群聊中置顶,可以被打扰的人。 和老朋友重新走在一起,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我还有一个这几年不常联系的朋友,我们曾经好到同穿一条裙子,同骂一个男生,却因为大学几年生活的轨迹不一样而渐行渐远。 有天看到一篇讲友情是如何消失的文章,觉得那就是我们之间的状态,思考三秒之后,我还是决定转发给她,告诉她:我依然很珍惜和你之间的友情。 她还是不会主动联系我,只有我一而再地去“骚扰她”。后来她才说,那段时间,她被确诊了轻度抑郁症,在用药物辅助治疗,还好有我一直和她聊一些毫无意义的话题,陪她挺过了最难受的日子。现在她有了新的男朋友,也养了狗,我挺替她感到开心的。 这让我想起电影《奇迹男孩》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善良一点,因为大家的一生都不容易,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他人,你只需要用心去看。另外,如果要在正确和善良中做出选择,请选择善良。” 其实感情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很珍惜这个人,如果在傲娇和蠢萌之中只能选择一个,那请你选择,做那个傻傻坚持的人。 两个人能成为朋友,是一种幸运,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感情,本不应该被轻易地放弃。 不知道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有点想要拿起电话打给她,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其实开口很简单的: 暖一点的就是:“你最近怎么样啦?突然有点想你了。” 酷一点的就是:“嘿,最近有空吗?出来喝东西呀。” 正常一点的就是:“好久不见,你过得好吗?” 请不要等到,那个曾经半夜不睡觉,却愿意陪你聊天的人不在了,才后悔没能说出这些话。 愿每个主动的人都能收到这样的回复: “这么晚还没睡呀?我挺好的,你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