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蜘蛛池 1911年,一群艺术家 在巴黎举办联展后, 他们就被称为立体主义画家, 很快立体主义成为当年的潮流。
次年,这类展览在欧洲各地举行, 成员中的格列兹和梅金琪 还出版了《立体主义》一书。 1913年,纽约举办了一场“军械库展”, 使得立体主义开始在美国成名。 1913纽约军械库展 但不论是毕加索还是布拉克, 都不承认他们是有意创立“立体主义”的, 就像诗人麦克赖许所言: “一首诗不应代表什么,仅只是它自己。” 除却它本身以外, 作品并不具备任何意义, 这或许才是毕加索的本意。 那这一期我们就来讲下 这位艺术天才巴勃罗·毕加索。 马拉加市 1881年,毕加索生于西班牙马拉加市,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 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 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 左邻右舍都赞叹不已, 称他为天才。 然而,这个“天才” 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作为坏学生, 在学校被关禁闭是经常的, 但毕加索却很高兴, 因为他可以自由地绘画。 毕加索《斗牛士》 1889年,毕加索完成 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毕加索《母亲》 1897年,他进入马德里的 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 毕加索《老渔夫》 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 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 毕加索《科学与慈善》 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奖。 毕加索《第一次圣餐》 1900年毕加索第一次从 巴塞罗那来到巴黎, 那时他已精通各学院派 画家的看家本领。 1903到 1906年期间, 被称为是他的蓝色和玫瑰时期。 蓝色是因为他在这一时期, 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 加上好友卡萨赫马斯 因失恋而自杀的影响, 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 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玫瑰则是因为1904年春, 毕加索迁居巴黎、 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 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 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 此时他的画作富含诗意, 也因其色彩与处理手法的极度细腻、 精致而显得不凡。 但这种风格在1907年 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毕加索《小丑之家》 将他1905年所作的《小丑之家》 和两年后完成的《亚维农少女》对照, 其结果相当令人吃惊。 毕加索《亚维农少女》 就主题而言, 这两幅画相当接近, 两者描绘的都是社会边缘人 一一前者是街头乐人 和巡回表演的马戏团, 后者是妓女。 然而他们看来却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亚维农少女》完全是 刻意转变下的作品, 它所展现的狂野 和笨拙的样子是刻意造成的。 这幅画清楚地表明了 影响它的两个主要来源: 其一是塞尚, 其二是非洲雕刻。 完成《亚维农少女》之后不久, 毕加索遇见了布拉克。 布拉克 起初布拉克也和其他人一样, 震惊于它那特意的丑陋。 但是很快地, 布拉克自己的绘画开始更冷静、 稳重地走向与毕加索一致的作风。 甚至在1908年到1914年他入伍期间, 他们曾一起工作, 也一起发明了立体主义。 他们之间存在着 独特且亲密的合作关系。 布拉克曾经说过,他们两人 “就像用绳索绑在一起的登山者”。 事实上,他们的作品 曾一度无法分辨, 甚至连他们自己 也不清楚谁画了哪张作品。 自1910年以后, 毕加索的画逐渐地变得较不具雕塑感, 片断的轮廓 和具透明感的平面, 徘徊在含混不清却 有些浅平而明亮的空间中。 毕加索开始进入 “解析立体主义”时期。 他倾向不采用 任何视觉性的模特儿, 甚至也不作静物写生; 因此其作品形式越来越片段, 最后无可避免地走向 抽象和更具知性的画风, 这样的做法使他所描绘的物体 被分解到几乎无法辨认的程度。 在毕加索于1910年创作的《裸女》里, 毕加索《裸女》 已很难再看到任何雕刻的成分, 因为它几乎没有体量, 而是漂浮、重叠、简略的 平面结构,散置在画面中, 乍看像是由一张张纸板, 相互倚靠或层层堆叠 支撑起来的一座脆弱的塔。 而这也许导致了立体主义的下一步, 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那就是作为20世纪艺术发展的来源 ——“拼贴”( collage)的发明。 但很快,毕加索步入了 他生命中最神秘的 “超现实主义”探索, 撕裂的造型、深邃 和凶残代替了 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 毕加索的生活 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旋涡。 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 展现在公众面前。 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 男人身上渴望着 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 但她们得到的却 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 相对感情而言, 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 为了使她们成为听话的创作工具, 他甚至使用了许多 令人瞠目的低级手段。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历史名城 格尔尼卡遭到法西斯德军突击, 毕加索《格尔尼卡》 全城被炸为一片瓦砾, 死伤数千人, 这激起了毕加索强烈的愤怒, 于是开始动手绘制这幅壁画, 要以画笔为枪 来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为。 这幅画里的牛、马、 女人、灯等事物, 已经超越了它们表象的意义。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 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 但对于这幅作品,他解释道: “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 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 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 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 这幅巨画是毕加索为 以进步和平为主题的 毕加索《和平鸽》 巴黎万国博览会之西班牙馆所绘制, 后来到英美等国巡回展览, 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 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 47岁时,毕加索结识了 17岁的金发女郎华尔特, 他深深地被这位散发着 青春的异性征服, 他们的关系成为 与毕加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话。 毕加索64岁时画了华尔特 众多画像中最著名的《梦》, 毕加索《梦》 随着这幅庆祝他生日的作品, 他写道“虽然你度过了你年龄的倍数, 但在我心中依然是你17岁的样子, 那一头美丽的金发。” 这很难与那个被结构的 《镜前的女人》联系在一起, 毕加索《镜前的女人》 艺术的非逻辑把一切传统打得粉碎。 毕加索《镜前的少女》 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 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 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 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 在20世纪, 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 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的盛名, 不仅因他成名甚早 和《亚威农的少女》、 《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 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 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 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 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 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 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 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 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 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 |
|
来自: 昵称5919784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