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的广州城,骄傲的水城,六脉通海水长流

 精华1mcnocvnyq 2018-09-02

美丽的广州城,骄傲的水城,六脉通海水长流

广州人喜欢水,广州话中有许多关于“水”的俚语。如傍水:付款;掠水,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扑水:借款,筹款;吹水:吹牛皮和夸夸其谈;食水:以不正当的手段截留金钱或者取得佣金;散水:某项活动结束,参与者各自离去,缩水:体积或数量比原来预定的少或货币贬值;放水:故意泄露或输掉比赛等等。

“水”在广州,可以说无处不在,这种亲水情结也源于广州曾经是老一座地道的水城,相比起意大利的威尼斯,广州这座水城更加古老,迄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翻开宋代的广州地形图可以看到,从宋代开始挖掘的六脉渠笔直的贯通整座城市的南北,从中又延伸出来无数的小小支脉,贯通到城市每个角落。

“六脉”本是中医的专业说法,按《六脉渠图说》的解释:“大抵以地面之有沟渠,犹”人有之有脉络,必须流通乃少疾病,渠有六,故谓之六脉渠耳。”

美丽的广州城,骄傲的水城,六脉通海水长流

六脉渠并非随意挖凿,它们的方位都十分讲究风水。清代樊封在其《南海百咏续编》说:“盖六脉大势,自扶署(今人民公园)视之,大北一脉艮位,小南一脉巽位,大南一脉坤位。四大水口合乎堪舆。外两渠迂回交汇于名堂前,天然位置,不可附会者也。历来谈渠脉皆略于上古桥一脉出水之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布政使龚易图委任候补知府陈坤负责疏渠工程,这是清代最后一次疏浚六脉渠,以免六脉再次湮灭,所以完工后制作了详细的六脉渠图加以说明。从左图可见,六条渠均大体呈南北走向,分别分布于城市中轴线(今越秀山——广州起义路——海珠广场一线)东西两侧,东侧三条称左一、左二、左三渠,西侧三条称右一、右二、右三渠,统称六脉渠。

左一脉。自总督部堂(在今越华路)向南流经华宁里、卫边街(今吉祥路南段)、七块石、清风桥(华宁里与中山五路之交)、南朝街、学院署、九曜池(均在教育路)至书芳街、仙湖街、穿城出南胜里入玉带濠。

左二脉。自旧城隍庙(文德路北端)后南北分流。南流经长塘街(大塘街之西),由贤思街穿城出玉带河;北流经司后街、豪贤街,和横流的渠汇合。横流的渠源出三元宫,东流经将军大鱼塘(在大石街北)、丹桂里、天宫里(今东风中路东段)出铜关,liu流入东濠。左三脉。自东华里起,南流至贡院(今广东省博物馆),折入东濠,流程较短。

右一脉。自将军署(今广东迎宾馆)前玄妙观左边分南北流。南流经擢甲里、麻行街,由大水关(古西澳)出城入玉带河。北流经豆腐巷、官塘街(海珠北路)和西流的横渠相接。横渠自三元宫前西栅起,西流经西华一巷,由北水关出城,流入西濠。

美丽的广州城,骄傲的水城,六脉通海水长流

右三脉。自光孝寺前起,南流经纸行街、诗书街,折向西,出小水关,入西濠。

六条大渠作为城市水系的主干,呈南北走向,除左三、右三两脉分别拐弯转入东濠、西濠外,其余四脉向南汇入玉带濠,最终流入珠江。但这六条左右两旁又伸出无数条东西向的支渠,编织成一个繁密的水网体系,整座城市河道如巷,通达广州城区每个角落。

渠濠出城之处常设有水关,例如东水关、西水关、大水关、小水关、北水关、铜关等。这些渠和濠,既是城区的排水通道,又是城内交通运输要道。

以六脉渠为主的水道网络不仅是为广州提供水源,同时也是防洪涝的水道,更是人来人往的交通要道。“绕堤柳借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是当时六脉渠景色最好的写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州的居民无论去哪里,水路都是首选。当然,临水而居已经是广州人的专利,可以想象,那时的广州城城内河道弯曲、河水清澈、两岸草树繁翠。临水而居的涌边人家与摇戈而过的船家一动一静,构成特有的水乡景色。

亲水的广州人,对水的感情非同一般,自宋代以来,在选出来的杨成八景中,描绘水乡景色的均超过半数。宋代的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八景中,有七处是描绘水乡景观;明代的粤秀松涛、穗石洞天、番山云气、药州春晓、琪琳苏井、珠江晴澜、象山櫵歌、荔湾渔唱八景中,又有五处与水有关。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广州确如清代《羊城竹枝词》中描绘的那样:“水绕重城俨画图,风流应不让姑苏”。

美丽的广州城,骄傲的水城,六脉通海水长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