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英高材生奸杀36人,坐上电椅前还与专家讨论犯罪心理学

 东磊001 2018-09-02

连环杀手给人留下的普遍印象通常是长相不出众,甚至散发猥琐的气质。

生活中接连遭受挫折让他们走上了极端犯罪的深渊。


泰德·邦迪,一位律政界的新人王,事业与爱情双丰收,英俊帅气且谈吐幽默。


人们很难将这位人生赢家与变态连环杀手联系起来。

但他确实运用自己的高智商与高颜值,奸杀了至少36位年轻女性。

 


一次访谈中,泰德谈到色情作品可能是助长色情暴力的源泉。

由此催生隐秘的破坏性能量,一旦爆发便酿成犯罪。


缜密而客观的犯罪行为分析差点让人忘记泰德的杀人狂魔身份。


这是距离他的电椅死刑执行前第17个小时。

他在与心理学博士深入谈论像他这种连环杀手的心理共性。

 


出生在美国佛蒙特州的泰德·邦迪拥有一个混乱,但美满的原生家庭。

他是在充满爱与关怀的幸福氛围中成长的。


作为长子,母亲与继父对他疼爱有加。

外祖父虽性格火爆,对他却是格外溺爱。

这个基督教徒式的大家庭常常一同去教堂做礼拜。

 

泰德(最右)与他的家人


但直到大学,他才知道儿时一直认作“父亲”的人原来是外祖父。

而“姐姐”则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奇怪的伦理关系既是为了掩饰母亲未婚先孕的丑闻。

也是家人用来保护小泰德健康成长的屏障。


他从来不知道是谁给了他另一半的基因。

虽然被蒙在鼓里,但这也是一个用爱修饰的鼓。

 

母亲在他的童年里一直扮演“姐姐”的角色


天资聪慧的泰德从小就在学习上有优异的表现。

再加上天生就长着一张俊俏的脸庞。

“高冷学霸男神”的设定让他得到了老师、同学的好感。


但他态度冷淡,不爱与人打交道。

因此也让人对他产生不小的距离感。

 


如果说在大学之前,泰德顶多算个平淡无奇的优等生。

那么大学不仅丰富他的学识,更是开启了他堪称传奇人生的钥匙。


1965年,他进入普吉特海湾大学修读中文课程。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活是刺激荷尔蒙分泌与碰撞的辅助剂。


这位才貌出众的小伙子与华盛顿大学的漂亮女孩斯蒂芬妮相恋了。

 

年轻时的泰德


初尝爱情甜果的泰德毫无保留地深陷这段甜蜜的感情中。


凭着优异的成绩,他在大二那年没费多大功夫就转入了华盛顿大学。

此后便与斯蒂芬妮朝夕相处,浪漫缠绵。


坐拥学业与爱情的泰德这时候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泰德与斯蒂芙尼

 

或许卓越的智商与好运气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恰恰是泰德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总是能轻易实践自己的想法。


不久后,他获得一份在当地共和党选举办事处工作的兼职。

虽然事务琐碎繁杂,但出色的表现不妨碍他获得了办事处大佬的高度评价。


这是他迈入政坛的第一步,也是奠定他此后仕途的里程碑。

 


然而好景不长,美好的一切不会永远在泰德身上停留。

爱情的甜蜜率先从他的生活中抽离。


在泰德顺利申请到斯坦福大学,打算与斯蒂芬妮继续进修的时候。


他被甩了,原因则是不够优越的家庭条件和不足以托付的将来。

 


失恋的阴霾笼罩下,泰德决定回到华盛顿大学。


但不久,他还是选择了休学,进行环美旅行。


而隐瞒了20多年的身世秘密也是在旅行途中,他偶然从亲戚家中发现的。

 


而感情的打击只是适当为他的生活增添一些不一样的风味。

重新投入学习的泰德在短短几年间又修读了心理学和法学课程。


他俊朗的外貌与丰富的学识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自然吸引了无数女人。


不久后,一位酒吧里认识的伊丽莎白死心塌地地爱上这个充满魅力的男人。

 

泰德与伊丽莎白


他还加入了州共和党中央委员会成为主席助理,为州长的竞选连任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此时得到多方重视的他已经俨然一颗政坛新星,前途一片光明。

事业蒸蒸日上,爱情也再度降临。


正在向人生巅峰攀登的泰德却开始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行动。

 


他以成熟稳重的新面貌重新与斯蒂芬妮在一起。

当旧情复燃并燃起炙热火焰,两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泰德却突然坦言他另有女友的真实情况。


这样的举动,纯粹是为了报复当年被甩之仇。

然而,他对别人的伤害不仅限于曾经伤害过他的人。

更加暴虐无道的犯罪行为接踵而至。

 

泰德与伊丽莎白育有一个女儿


1974年,西雅图出现了接二连三的女性被强奸、谋杀的案件。


受害者都具有相似的特征:留着中分长发,白种人,长相漂亮,家庭条件优越。


她们有些还是大学学生,在公寓里睡觉时被突然闯入的陌生人敲晕,实施强奸,然后残忍杀害,而下体中常常插入窥阴镜等器件。


 

而大部分则是独自走在偏僻小道上,偶遇一名开甲壳虫汽车的残疾男子寻求帮助。


然后被骗上车并敲晕,带回家以同样残暴的手段杀害。


凶手甚至还把受害者的头颅割下,藏在家中烧毁。

而余下的残体则抛尸荒野。

 

当时罪犯使用的甲壳虫汽车


据不完全统计,十个月内就发生了17起的类似案例。


在那个DNA刑侦技术未出现的时代,凶手总是能在现场留下最少的证据。

因此警方对于这个诡计多端的连环杀手是完全束手无策。


而泰德,正是一手实施多起罪案的变态凶手。

原来,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开始疯狂的盗窃和偷窥行为。

 


如果说斯蒂芬妮对他造成的感情打击是诱发犯罪的引子。

那么后来的行为则更多透露出他对法律和规则的藐视。


在之后的几起案子中的受害人背上普遍刻有他留下的“Rule”、“Law”字样。


而几位受害者都是前法院法官或警察的女儿。


当时报纸对于该悬疑事件的报道

 

当时,泰德还是西雅图预防犯罪咨询委员会的助理主任。


他曾编写了一本预防强奸的小册子,对市民进行义务宣传普及。


谁都想不到,这个表面惩恶锄奸的年轻人背地里竟然有如此恐怖的阴暗面。

 


直到有一次,他失手让被骗上车的女孩逃跑报案。

警方才得到更多的罪犯信息,也加大了追捕力度。


一天夜里,泰德驾驶着他的甲壳虫在高速公路上徘徊。

被巡逻的警车拦下检查,发现了他车里的手铐、棍棒等可疑工具。

这才拆穿了泰德佯装体面的面具,逮捕了这个高智商罪犯。

 

车内搜寻到的罪证


虽然泰德犯下多起情节十分严重的案件,但警方取得的证据也不完全。


最终只以绑架未遂罪判处他十五年的有期徒刑。


然而,泰德的犯罪行为并为因此而终止。

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看守者的心理分析,两次成功越狱。

 


第一次是在监狱书房中的小窗户逃脱。


第二次是从监狱内的通风小孔中窜逃而出。

为此,他处心积虑地在八个月内减重近50磅,才得以挤进天花板。

 


第一次越狱后泰德很快又被抓捕回来,严加看管。

而第二次越狱后,他逃往佛罗里达州,重新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罪恶宣泄。


他复出后的第一起案子,就是在女生公寓里,一夜连杀7人。


但这次他却没有之前犯案的谨慎。

罪证随意遗留,行为不加掩饰的他仿佛在进行自杀式犯罪

 

电影中对于泰德犯罪画面的重现


果然,不出两个月,泰德又被警方抓获。

而这次在法庭上,他没有请任何辩护律师,而是选择了自辩。


于是,凭借多年法律工作和心理学研究的本事,他在庭上展开了滔滔不绝的诡辩。


甚至一些当场的陪审员都被他精湛的话术打动了。

然而,在确凿的证据下泰德还是被判处了电椅死刑。

 

电椅


真正研究泰德·邦迪的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时却容易产生困惑。


人生道路一帆风顺的人生赢家,怎么就产生犯罪的偏差心理呢?

 

在审判席上激烈辩解的泰德


诚然,大多数连环杀手往往拥有痛苦的童年回忆。


在人格形成关键期,也许是家人的虐待、不重视导致安全感和爱的感知能力缺失。

取而代之的是恐惧、不安、不信任之类的负面心理反馈。


因此他们往往具有怪异的性格、畸形的三观与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

长大后仍然无法摆脱童年阴影,犯罪也就成为他们一种最直白的宣泄方式。

 


而在亲情的宠爱中成长的泰德却也悄然滋生邪恶的性格。


泰德被捕后被问及童年时,也称自己拥有一个十分美好的家庭。


在他身上,幼时心理畸形变化的成因荡然无存。

 


在心理学中,原生家庭是心理发育与建设的孵化器。

成年后的一些行为往往能从童年时的经历中找到本因。


个人成长的环境确实对人生命途有所影响。

但漫长且复杂的人生历程中,经历、认知等方面对于心理的塑造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凡事甩锅给原生家庭,更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解脱。

 


美国明尼苏的大学的心理学家Garmezy曾对几千个孩子进行心理研究。


他发现家庭环境的因素对一个人是否成功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一些在悲惨逆境中长大的人具有一种比常人更强的自我修复力。

通俗地说,就是战胜过去的能力。

 

Norman Garmezy


而在泰德犯罪后期,他表现出明显对法规的不满情绪或许更可能是引发罪行恶化的原因。


泰德第二次越狱逃亡佛罗里达州之前,曾询问律师美国具有死刑判律的地区。

佛罗里达州就是其中一个。


因此,泰德的逃亡极有可能不是为了再次犯罪,而是为了死亡。

 


泰德对于连环犯罪行为的构想和意图已随他一同葬命。

对于此案的猜测也就没有了唯一的标准答案。


倘若泰德从被抓、自辨,到接受死刑都是刻意他自己设下的步骤。


那么这一系列的犯罪不就恰恰是他展现极高的智商与超强操控力的绝佳舞台吗?

 

*参考资料

TedBundy. Wikipedia.

TedBundy’s defense attorney says serial killer was ‘absolutely born evil’, had a‘death wish’ in new doc. FOX NEWS.

TheProfile of Serial Killer Ted Bundy. ThoughtCo.

ThisCreep Moment from Ted Bundy’s Childhood was the First Sign He was a SerialKiller. CRIME TIME.

卢婧,曹莉莉. 混沌理论视角下原生家庭影响力探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1-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