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络的导引是养生的基础 太极拳锻炼中肢体和全身的运动可导引经络内气血的贯通,调节阴阳平衡。
第二条奇经是任脉,任脉在人体腹部的正中线,从人体的鼻尖、两眉之间、一直往下到耻骨联合的位置,所有腹部运动的动作都是以这条经脉作为轴进行的,任脉和督脉一前一后,一个调理人体的阴气,一个调理人体的阳气,通过腹部和背部的配合,形成一个养生的气血的循环,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任脉:http://www.tcm100.com/tools/JingLuoFlash/renmai.swf 注:我们人体小周天与本动画是反相的,前面的督脉是对的,即任脉是从百会往下到会阴,督脉是从会阴到百会。 头部的运动跟足三阳的经脉有关系。我们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例如在做云手动作时,头部以大椎为轴进行旋转,它的经气是通过足少阳胆经经脉运行下来,逐渐达到足部的。很多治病机理都与足三阳经关系密切。与足三阳相对应的是足三阴经,足三阴经是一条从脚开始上到头的经脉,所以太极拳的脚步,如虚步、丁字步、跺脚、抬脚引气等的动作,都是通过这三条经脉,如肝、脾、肾这三个经脉上升到人体的脏器的,由此可见,太极拳脚步的运动对肝、肾、脾的保健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太极拳治病的经络基础。 太极拳的养生锻炼过程中肢体的运动就意味着经络气血的贯通,而身法则意味着气血阴阳的调整。例如:肩背部的督脉、胸腹部的任脉、腰部的带脉、上肢的三阳脉、下肢的三阴脉,都与身法和肢体的运动和调整有关。因此,练太极拳时对周身各部位皆有要求,如提顶、含胸、拔背、裹裆、溜臀、松肩、坠肘、展指、舒掌等等,总的要求身法是“中正安舒”四个字,为了达到“中正安舒”的要求,打出太极拳的韵味与实效,而又不致使练习者觉得太难学,特规定了“三线”要求。
第四、上病下治。例如治疗高血压。在做单鞭的时候可以治高血压,而单鞭动作的疗效往往落实到脚部。这是一个典型的上病(高血压病发生在脑部)下治的例子。所以说经络是通过一个有机的联系,把人体的经脉变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太极拳的锻炼过程中,彼此呼应,就构成了太极拳治病的经络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经常打太极拳之所以健身,是因为此项运动能通经络、补正气。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产生腹鸣、指麻等体内行气现象,如再坚持练习,到一定功夫便可通任、督、带、冲诸脉,同时增加丹田元气,使人精气充足、神旺体健。 2.呼吸的牵拉作用
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出手为呼,收手为吸,升的动作为吸,降的动作为呼,上提的动作为吸,下沉的动作为呼,动作的开为吸,合为呼,转身和各势的过程以小的呼吸来做联接,并常常结合手足及身体的姿势来进行。在太极拳吸气的过程中,有长吸和短吸两种,呼也有长呼和短呼两种。 根据治病的需要可以选择长吸短呼,短吸长呼,长吸长呼,短吸短呼这四种呼吸的调节方式。在治疗慢性疾病特别是病程较长的疾病采取长吸长呼的方法,因为长吸长呼对人体的补和泻的作用相对来讲更为明显。在治疗一些外伤或者是一些非劳损性的疾病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短呼短吸的方法。 另外长吸短呼和短吸长呼,它牵涉到太极拳在治病过程中的补和泻的概念。人体的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证,一类是虚证。如妇女在生产之后,出现子宫下垂,而瘦弱的成年人出现内脏的下垂,包括肾下垂,胃下垂,从养生角度来讲是属于人体的气血不够,不能够托引内脏恢复到原位,它是属于气虚证。因此,我们在治疗训练过程中,需要采取以补为主的呼吸方式,这时候需要长吸短呼,以补为主,吸是补的表示。 另外像大便秘结,从养生角度讲是实证。病理产物或者代谢产物堵塞在人体的脏器中,对人体正常的机能产生压抑所导致的,它不是人体的亏损所导致的,这样就采取泻法。泻法就是短吸长呼,这就是对呼吸的要求。 积作者四十余年科研与实践经验,我们知道,所有的内脏均由平滑肌或心肌所组成,内脏的运动、分泌等机能均由植物性神经,即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虽植物神经的作用有效而协调,但均不受人的意识所直接调节与控制。很容易理解的是,我们无法主观调节,使心跳加快或变慢;使胃肠蠕动加快或减慢;也无法有意地调节尿生成增多或减少等等。内脏功能之所以协调有序地进行,完全在于植物性神经调节的作用。在所有内脏功能中唯一例外的是呼吸功能,可以认为呼吸功能有两重性,一种是自主呼吸(不随意的呼吸),如睡眠或平时安静时不注意的条件下的自主呼吸;此外,另一种是有意识的、在脑的主观意识调节下的呼吸,例如,唱歌,讲话,有意的屏气或主动作深呼吸等等。关键的是,肺不可能自主的舒缩。只有依赖于胸廓的运动下进行被动的舒缩,气体才会自由地出入气管与肺。有趣的是,胸廓运动的肋间内肌、肋间外肌和膈肌均是骨骼肌,不接受内脏植物性神经支配,而受体躯的肋间神经与膈神经支配。而这种神经是受大脑意识所支配。所以我们能随意地吸气、呼气、屏气…。在我们进行非意识调控下自主呼吸,则全靠在脑干的呼气中枢、吸气中枢的自动调节。 令人惊奇而值得关注的是,在脑干中的呼吸中枢的周围有许多内脏的调节中枢,如心运动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呕吐中枢、胃肠运动与分泌中枢、咳嗽中枢、发汗中枢等等。 几千年前古人已知道通过导引(呼吸)可以调节人体内脏。我们现在可以从当代生理学中理解一个十分浅显而又十分深邃的原理:太极拳就是通过躯体的节律性有序的活动,特别是缓慢的呼吸运动,而影响了脑干中的诸多相邻的内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因而有序地调节了内脏机能。而且,在天长日久的锻炼之后,竟把相关有病的脏器也都重归于正常了。(图3-2) 注: 打拳时,脑产生的意念,兴奋躯体运动神经发动打拳动作同时,通过躯体运动神经——膈神经和肋间神经发出神经信号,引起与该动作相伴的有节律、缓慢的呼吸动作。1.呼吸动作一方面因为有节奏地兴奋了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通过反馈可对脑、脑干神经有良性作用;2.由于呼吸有效进行,为内脏提供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二氧化碳,从而促进内脏功能;3.因膈肌有节律地上下收缩舒张活动,对肝、肾、胃肠有良好的按摩作用,有助于促进内脏蠕动、分泌、消化、加强吸收,也促进内脏血液循环;4.更重要的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对与其相邻近的心血管中枢,胃肠活动中枢等发生相互作用。通过交感、副交感植物性神经更好地调节内脏功能。 以上诸多方面机制产生良性循环,相得益彰,故太极拳作用良好,值得深入探讨。
由此可见,人体虽然无法直接通过意念调节机体的内脏功能,但是通过调节呼吸的节律、强度、速度及方式等,却可以有效地间接调整或改善内脏的功能。这是古人导引术之机制所在,也是气功、太极拳产生如此良好养生作用的根本机制。 3.意念的诱导作用
当一个太极拳的锻炼者开始采取特定的姿势进行防治疾病的时候,首先是个意念,这是通过大脑思维而产生的“意念”,应该说是先有意念然后才有动作。当动作开始的时候,意念也已经开始,起始动作能调动意念,用这个意念来带动下面动作的完成。用现代生理学解释,大脑思维发动太极拳动作,久而久之,则条件反射形成动力定型。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意念从神阙穴发出,逐渐从神阙穴相平的起势开始引导意念,通过独立托掌式随着手掌的运动,最后随着手掌的收势又回到肚脐的神阙穴。这就是整个意念完整的流动过程。从调节点起再回到调节点这正是通过整个意念完整的流动过程。 从现代观点分析,大脑的意念,一方面可以发动外周的躯体运动。另一方面,大脑的意念也可以通过脑内各级植物性神经中枢(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等),一方面作用于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用于神经某些部位产生神经化学递质,对内脏产生明显的效果。这也是中医所谓的气与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4.气血是调节的灵魂 气一是指人体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另一是指脏腑的机能活动。气的最初来源禀赋于母体。出生以后,人体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摄取和滋生具有营养的物质的气。一是天空之气,由肺的呼吸而来,另一是水谷之气,由饮食物通过脾胃消化吸收而来。以上两种气的来源,一是空气——氧气;一是水谷之气,都是具有营养物质的气。空气与水谷之气相结合,藏之于肾,充肺于全身,称为真气,是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功能活动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物质的气,概括起来有温煦、保卫、生化、固摄及动力等作用。机能活动的气的作用,因脏腑功能不同而名称各异。各脏腑之气,如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胃气等等,统称为正气。 气是营养人体的精微物质,又是促进人体生成变化的内部动力。气既有本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又可通过人体结构而表现出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由此可见,气在人体生理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血是在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物质。在心气的推动下,循环于全身,其作用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1.营养作用。血在体内流注,濡养五脏六腑,脏腑得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2.运载作用。血由于气的推动,才能正常循行,但气又必须依靠血来运载。这也是“血为气母”的道理之一。 血与气的关系密切,二者保持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因此,在生理上血具有同等于气的重要地位。血与气正常时在人体内相互协调,保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练太极拳时,在全身放松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有柔有刚、富于韧性。它的动作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速度要求有快有慢、快慢相间;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立身,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全身大小肌群和关节都得到锻炼,产生疏通经络、流畅气血的效果。实验研究发现,练太极拳有改善心血管功能,并有促进微循环的作用。练拳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就能“以气运身”。“意”为“心”控制着“气”,“气”是指通过神经和体液性调节传递高级中枢的信息,调节体内的营养物质、氧气的供给,以提供能量;以气运身是指神经、体液调节的信息和能量供给躯体、四肢,使其产生相应的代谢变化和运动变化,可谓“气到劲也到”。由于躯体(包括内脏)和四肢运动与代谢的变化,必然产生相应的反馈信息,以调节大脑中枢的活动状态,而大脑中枢再来调节躯体、四肢的运动,使肌肉运动更加协调、敏捷,从而得到更充分的营养和氧的供应。长期练拳能使肌纤维逐渐变粗,肌肉中的结缔组织也逐渐增多,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能力,增加肌肉力量,使肌肉更加结实、丰满。(图3-3) 注: 脑通过意念,产生并推动内气,通过神经信号及神经递质内啡肽、多巴胺等影响与调节机体机能。骨骼肌、呼吸肌两者相协调,使打拳与呼吸有机配合的动作,并刺激本体感受器产生兴奋,反馈作用于中枢神经(中医将脑也包括“心”之中),同时,太极拳运动与相伴随的呼吸也对内脏活动有良性作用。其中气血的机制与神经信号及神经递质存在值得探讨的相互协调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