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小建中汤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4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因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所致的虚劳里急证,是治疗虚劳里急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虚阴阳不和者。 小建中汤实验研究本方加黄芪、当归可防止结扎幽门所致的胃溃疡发生,抑制胃液分泌,减少游离酸和总酸度,使胃液的pH值上升;可抑制鸽胃的正常运动及家兔的肠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抗乙酰胆碱和毛果芸香硷所致的肠痉挛。[1] 该方剂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作用,而且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杀作用,因此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应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该类疾病时有必要配合西药抗菌药十抗酸药十胃黏膜保护剂十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疗效可能更好。除了对肝脏的直接保护作用外,该方剂有免疫促进和双相调节作用,并且有抗肝炎病毒作用,这可能是其对慢性肝炎治疗有效的主要机理;也可能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理;该方剂的镇静、镇痛作用可能是其治疗神经衰弱的主要机理。[2] 4.1 方名小建中汤 4.2 小建中汤的别名虚劳小建中汤[1] 4.3 组成桂枝(去皮)、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饴糖一升[1]。 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4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3] 芍药(酒炒)18g、桂枝(去皮)9g、炙甘草6g、生姜切9g、大枣4枚、饴糖30g[4]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5]。 4.4 功效主治《伤寒论》方之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因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所致的虚劳里急证,症见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3] 《伤寒论》方之小建中汤功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并治虚劳萎黄,小便自利;及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或心中悸而烦者;近代也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而见脾虚寒证者。[1] 4.5 小建中汤的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1升,1日3次。 前5味水煎后加饴糖后微火使之溶解,每日1剂,分3次服。[4]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5]。温服一升,一日三次[5] 4.6 用药禁忌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必小便自利,证非湿热者乃可用之。 4.7 方解方中饴糖甘温质润,温中健脾,和里缓急,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而止痛;桂枝温阳祛寒,温凉共用,一散一收,调和阴阳,共为臣药。炙甘草甘温益气,助饴糖以补虚,合桂枝则辛甘养阳,配芍药又酸甘化阴;生姜、大枣温胃补脾,升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共为佐使药。全方辛甘酸合用,酸甘养阴以柔肝缓急,辛甘化阳使阴阳相生,营卫和谐,虚劳阳虚所发之热能除,体现“甘温除热”法。诸药合用,使中气健,化源足,气血生,营卫调,则虚劳诸证可解。[3] 本方中桂枝、芍药之比是1:2,以芍药柔肝以止痛,桂枝温阳而祛寒,芍药同甘草相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桂枝同饴糖相伍,辛甘养阳。[3] 虚劳里急一证,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所致,故腹痛喜温欲按;中虚则化源不足,阴阳俱乏,无以奉心,则虚烦心悸;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证虽不同,但病因则一,即以中焦虚寒为主,理应温中补虚为法,温建中阳,和里缓急止痛。方中饴糖甘温质润入脾,益脾气而善脾阴,湿中焦而缓急止痛,故为君药。芍药养阴而缓肝急,桂枝温阳而祛虚寒,2味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合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合营。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用以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共为佐使之用。6味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中气健,化源足,肝脾调,阴阳和,里急腹痛,虚劳发热,心悸虚烦自除,故方名“小建中汤”。[4] 本方系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方中饴糖合桂枝,甘温相得,温中补虚;饴糖、甘草和芍药,酸甘相须,和里缓急;又以生姜之辛温,大枣之甘温,辛甘相合,健脾胃而和营卫。因此本方可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1] 4.8 运用1.本方是治疗虚劳里急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腹痛喜得温按、面色无华、舌淡、脉弱或弦细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3] 2.加减法:若气虚不足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补虚;血虚者,加当归以温养补血;寒重者,加干姜、川椒温中散寒;大便稀溏者,加白术健脾燥湿。[3]若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属虚黄者,去饴糖,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4] 3.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禁用本方;呕家、吐蛔或中满者亦不宜使用。[3] 4.虚劳《吴鞠通医案》:施某,20岁,形寒而六脉弦细,时而身热,先天不足,与诸虚不足小建中法,白芍六钱、炙甘草三钱、生姜四钱、桂枝四钱、胶饴一两(去滓后化入)、大枣(去核)四枚,煮三杯,分三次服。服六十剂后,诸皆见效,阳虽转而虚未复,于前方内减姜、桂之半,加柔药(大生地、麦冬、五味子)兼与护阴。 5.腹痛《经方实验录》:王某,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川桂枝三钱、大白芍六钱、生草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饴糖一两。 6.吐血《吴鞠通医案》:胡某,31岁,劳伤吐血,汗多足麻,六脉弦细不数,小建中汤主之,白芍六钱,甘草(炙)三钱,生姜五钱,桂枝四钱,胶饴(后入)一两,大枣(去核)三枚,煮三杯,去滓后,将胶饴化入,上火二三沸,搅合匀,分三次服。服七剂后,汗减,足麻愈,食少。再服七剂后,诸症皆愈,惟咳嗽未止,于原方中加云苓、半夏而愈。 7.咳嗽《临证指南医案》:某,色白肌柔,气分不足,风温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防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己过病所,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小建中汤主之。 8.黄疸《湖南中医杂志》(1987;5:30):资某,男,58岁,患黄疸一年余,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巩膜微黄而暗滞,四肢软弱乏力、心悸短气,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实验室诊断:溶血性黄疸。乃脾虚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予温中补虚,益气生血,处方: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9g,大枣20枚,生姜3片,黄耆30g,当归6g,水煎去滓取汁,纳饴糖120g口服,每日一剂,服20余剂后诸症悉除。 9.小儿尿频《千家妙方》:孙某,女,4岁,尿频月余,一日几十次,每次量少,喜甜食,食量不大。发育一般,较瘦,神情不活泼,面色稍苍黄,腹部较紧张。诊为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予小建中汤。十剂后,尿频好转,每日减至二十多次,面色转红。继服原方加黄耆七剂后,尿频愈,每昼夜小便仅十次左右,食量增,面色红润,体力增强,活泼,较前体胖。 4.9 现代适应证适应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属中医阴阳不和者,可加减用之。 4.12 附注芍药汤(《外台秘要》卷十六引《古今录验》)、桂心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建中汤(《伤寒明理论》卷四)、桂枝芍药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4.13 歌诀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3] 4.14 摘录《伤寒论》 [返回]5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小建中汤5.1 处方芍药(三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胶饴(一鸡子黄大) 5.2 功能主治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小建中汤主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自汗者。 5.3 小建中汤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钟,去滓,下胶饴,再煎化,不拘时服。 5.4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返回]6 《便览》卷一方之小建中汤6.1 方名小建中汤 6.2 组成6.3 主治《便览》卷一方之小建中汤主治腹痛。 6.4 小建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温服。 6.5 摘录《便览》卷一 [返回]7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小建中汤7.1 方名小建中汤 7.2 组成芍药6两,桂心3两,甘草(炙)2两。 7.3 主治《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小建中汤主治喘而发热,颈脉皆动,日渐瘦削,由客热乘肺,或因饮食失宜,气不转而气急,误服热药,火气熏肺而遂喘,颊赤咽燥,其脉细数。 7.4 小建中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 7.5 制备方法上为散。 7.6 附注与天门冬汤同服。 7.7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四 [返回]8 《幼科发挥》卷三方之小建中汤8.1 方名小建中汤 8.2 组成白芍药(酒炒)、炙甘草各等分,肉桂减半。 8.3 主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