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人学草书的难点在哪里?

 酒徒封侯 2018-09-03


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由冷渐热,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加温,于今已趋炙手可热之境地。如今书坛,多种书体竟相媲美,各展其姿,各臻其妙。比较而言,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包括行楷和行草)等,均不乏登堂入室、出类拔萃者;而在狂草书领域,涉足者虽众,真正成功者却寥若晨星。


东晋·王羲之《大道帖》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先学楷书再学草书这种学习程序,虽然对把握字体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和道理,却与书法的演进历程相悖谬,甚至可说颠倒了书法的历史。


本文所谈的草书,不是通常所说的行草、小草,而是狂草、大草。


说到当代草书(主要指狂草书),我们当然不能绕过于右任、林散之、沈鹏三位大家。但即便三位在草书界有很卓越的成就,倘若要达到狂草书更高德境界,他们个人身上仍存在一些遗憾和不足。因此,对于其他涉猎狂草书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今人难以写好狂草书?简略说来,以下三点似可注意。


由楷而行而草的学书过程及其所形成的法度规则,与狂草书创作颇多抵牾


我们的书法教育,不论是正儿八经的教科书,还是言传身教的师徒授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认为:学习书法,应先学楷书或行楷,再学行书、草书。其实,这恰恰是阻挡我们进入草书,特别是狂草书堂奥的障碍。


何以如此?楷书和草书虽然都由汉字的点画组成,可楷书的点画是独立的,而草书的点画是连贯的;虽然楷书和草书都讲究布局,可楷书的布局注重方正划一和工整端庄,而草书的布局却注重欹侧跌宕和变化中求和谐。这种差异决定了楷书与草书的不同运笔和书写要求!我们很难将楷书技法应用到草书上,楷书笔法不仅无法让草书真正达到草书效果,而且严重束缚了草书运笔的发挥,尤其是达到狂草书使转飞动的境界,楷书的技法直接就会导致这种使转僵滞呆板。


当然,很大程度上,学书从楷书入手对于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有益乃至必须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清晰的知道:楷书和草书是两种各自独立的字体,它们在运笔,结体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们在练习草书时,不能把练习楷书的习惯运用到写草书上。



狂草书杰作往往产生于“无意于佳乃佳”的超意识状态,今人很难达此境界


就艺术性而言,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形态,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实用的纯艺术书体。启功先生主编的《书法概论》即说:“草书是‘解散楷体’(隶体)并变通其用笔而重新组合起来的字体,再加上点画勾连环绕,把许多字变得面目全非,让一般人很难认识它,所以草书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价值并不很大。”


张旭是公认的狂草书大家,他的书法在唐代当时就闻名遐迩。《旧唐书》记载:张旭“每醉,呼叫狂走,索笔挥洒,若有神助”。杜甫《饮中八仙歌》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从中可以知道,唐朝当时人对张旭草书的称颂和认识,都与其酒酣颠狂的创作状态密不可分。


与张旭齐名的另一位狂草书大家,是唐朝僧人怀素,而他也是颠狂作字。怀素在《自叙帖》中记时人对自己的评价说:“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洒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说明什么?作书时需要进入特别的创作状态,即酒酣而醺状态。


显而易见,这种通过酒酣兴发达到天机朗现的创作状态,是与许多书家感悟和经验相契合的。纵观当下书坛,书家为种种世俗的欲望和羁绊所束缚,很少能够真正“散怀抱”、“超鸿蒙”,进入“淡然无欲,翛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知”的境界,因而很难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出神入化的狂草佳作。



相对于其他书体,狂草书需要高超的技能和玄妙的变化,因而书家不仅要更加勤奋,还要别具天分


草书创作贵释智遗形,任情恣性,但绝非抛弃法度的随意乱画;相反,草书每个字的写法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正因为草书具有较严格的法度,所以需要有严谨而高超的技巧来保证其书写“纵心所欲不逾矩”。如何做到这一点?别无它法,首先就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勤学苦练。


然而,草书,特别是狂草书让人心仪,不仅在于需要高超的书写技巧,更在于它有玄妙的变化,能够寄托和表达书家心中喜怒哀乐瞬息万变的情思。求之今日书坛,能登上前一层楼,即具有扎实基本功和熟练技法者,已属凤毛麟角;具备后一天分,即拥有极高悟性、才情和与之相适应的气质者,众里寻他千百度,仍让人四顾茫然,岂不令人唏嘘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