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Facebook社群研究/程天縱

 期盼又见晨曦 2018-09-04

粉絲經濟的洋蔥圈

中國大陸在互聯網和社群運營的經濟模式上面已經追上歐美了,我就用大陸流行的「粉絲經濟」結構,來分析一下我的Facebook朋友和追蹤者的構成。

首先,讓我用「粉絲經濟洋蔥圈模型」來解釋一下粉絲經濟的構成:

  1. 親友團:要利用粉絲經濟來推廣產品,首先要從核心的「親友團」開始。親友團一定是你最可靠的、最忠實的盟友。
  2. 粉絲團:透過親友團的幫忙和推廣,加上產品本身的價值,就建立了第二層的「粉絲團」;
  3. 圍觀團:隨著親友和粉絲的口碑推薦產生了連鎖反應,聚集了第三層的「圍觀團」。
  4. 發酵團:接著就如同滾雪球一般,品牌在消費市場發酵,就產生了第四層的「發酵團」。

假設以每個人帶動10個人的方式來推廣,當你有100人的親友團時,那麼粉絲團就會達到1,000人的規模,產生10,000人圍觀的效應。

最後在消費市場的發酵,它的力量就不只是十倍了。透過互聯網的傳播影響,可能是50倍或100倍;那麼你就會有50萬到100萬的潛在客戶,這就是所謂的「粉絲經濟」。

FB1和FB2的粉絲結構

在過去一個半月中,我利用各種碎片時間和固定的Facebook使用時間,來點閱各個朋友帳號、看看他們的動態時報;在FB1中,我大約看了1,000人,在FB2中則看了超過2,000人。

我的定義是,凡是我認識的親戚朋友之中,會對我的Facebook文章點閱、按讚、分享的,全部歸類在「親友團」裡。

如果我只見過一兩面、認識不深,或是完全沒見過面,但固定會對我的每篇文章點閱、按讚,還有一部份是會分享的Facebook朋友,我都把他們歸類於第二層的「粉絲團」。

我的Facebook朋友通常只點閱他們有興趣的文章,所以不見得每一篇都會點閱;但不按讚、不分享的,我就把他們歸類為第三層的「圍觀團」中。

最後,加我為朋友或是追蹤我的人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潛水,幾乎不點閱我的文章、也不會按讚或分享的這些朋友,我則他們都歸類為第四層的「發酵團」。

我發表文章的目的,是傳承過去四十年專業經理人的經驗,為下一代創造一些價值。

我發現,FB1和FB2的組成有著基本結構上的不同。在FB1帳號裡,發酵團佔了70%左右;在FB2帳號裡,發酵團超過90%。如果只估計親友、粉絲、以及圍觀的絕對人數來講,FB1大約是FB2的五倍以上。

我發表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分享、傳承我過去四十年專業經理人的管理思維和經驗,希望能夠為我的Facebook朋友和下一代的年輕人創造一些價值。

由粉絲經濟洋蔥圈結構圖來看,親友、粉絲、圍觀的朋友們,都能夠得到我文章創造的價值;至於發酵團的朋友們,因為跟我是零互動,所以換句話說,我並沒有為他們創造任何價值。

TA:目標用戶

這裡就必須談一談我的「目標用戶群」。他們應該是能夠從我的管理思維和經驗裡,真正得到啟發和價值的一群人;所以我把過去花了一個多月、點閱兩個Facebook帳號中超過3,000個個朋友的心得做了一個分析。

我的目標用戶群以優先次序來分,應該是:

  • 科技領域的專業經理人和創業老闆;
  • 傳統產業的老闆和專業經理人;
  • 創客和創業團隊;
  • 產業界的白領和藍領;
  • 教育和學術研究人員;
  • 新聞媒體;
  • 政府公職人員。

在FB1帳號中,上述主要目標用戶群所佔的比率非常高:而FB2中的目標用戶群佔的比例就比較低。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同一篇文章在兩個帳號中的點閱率和按讚數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FB2的朋友結構

2015年底,我開始在Facebook上發表文章;謝謝許多台灣網路紅人和大咖轉貼我的文章,邀請成為我Facebook朋友的人快速增加。

一開始的時候,我還有時間先看看這些邀請者的背景;但是隨著人數快速增加,我就沒有辦法一一檢視了。只要是邀請的,我都接受。

當我的第一個Facebook帳號朋友滿5,000人之後,我開了第二個帳號,以便讓想要成為我Facebook朋友的人可以加入。那個時候,幾乎每天都要接受數十、上百個交友的邀請,光是點「接受」都要花上很多時間。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當時自己真的很幼稚。我認為邀請成為我朋友的,必定看過我的文章、希望繼續學習我的管理經驗。所以,對於這些邀請感謝都來不及,怎麼會拒絕呢?

網路上的假人和機器人

先是我的Facebook好朋友、也是台灣創客界的名人朱拉面(Entrepreneur Adventure)警告我,網路上有許多「假人」和「機器人」會盜取別人的帳號、或是自己創造一個帳號,先申請加為朋友,然後再竊取朋友的個資;所以要我小心謹慎,不要任何邀請都無條件接受。

雖然這個訊息來得晚了一點,但是讓我增加了警戒心,之後對於所有邀請都會想辦法辨別一下,確定是「真人」才接受。

但當時我還是沒有「目標用戶群」的概念,只是幼稚的認為,所有的人都可以從我的文章裡面得到啟發,得到幫助。

「發酵團」裡都是些什麼人?

在我簡單的腦袋裡,以為邀請我成為朋友的,都單純是希望成為我的粉絲。因為我只有一年半的Facebook使用經驗,對於Facebook和網路上的知識非常缺乏;因此從一個多月前開始,我開始深入去瞭解我的Facebook朋友們都是幹什麼的。

讓我驚訝的是,FB2上的朋友來自各行各業,大部分是風水勘輿、房屋仲介、保險、網路拍賣、珠寶工藝品、律師、投資理財、建築師、醫師、老師、軍人、家庭主婦、美容髪廊、甚至還有外勞等等。

他們並不是想成為我的粉絲,而是邀請我成為他們的粉絲。

然後我才理解,這些來邀請交友的人,並不是想成為我的粉絲,而是邀請我成為他們的粉絲。因此,我在網路上和Facebook上就成了很多人的圍觀團或發酵團成員了。

難怪他們從來不看我寫的文章,也從來不跟我有任何交流。

文字與影像

我的另外一個重大發現,是我的目標用戶群大部分都使用文字或文章在Facebook上交流和分享。

不在我目標用戶群中的朋友,多半喜歡用影片或圖像來溝通交流;因此,我看到的這些非目標用戶群在Facebook上轉貼分享的影片,幾乎都是一樣的東西。

在我的目標用戶群裡面,對文章發表形式的喜好和接受度也不一樣。我發現我寫的文章如果直接發表在Facebook上,無論點閱率、按讚數、或是分享數,都比經過專業編輯過以後的貼文來得更高。

所以,往往我信手拈來,隨筆寫寫的輕鬆文章,反而比我花了很多時間,總結很多經驗和理論的文章,受到更多歡迎。

改變Facebook朋友的構成

人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像我這個年紀的人,對於網路工具的使用還算是新手;因此過去一個多月的研究,讓我對Facebook朋友的構成有了更多瞭解。

為了讓我的文章能夠接觸到目標用戶群,以創造更大的價值,也為我自己得到更多的動力,我在過去兩個星期中,開始每天花兩三個小時刪除「非目標用戶群」的朋友,以便讓更多「目標用戶」加入FB2、成為我的Facebook朋友。

請朋友們幫個忙

我已經在我的FB2Facebook帳號裡,刪除了1,800個「非目標用戶」的朋友。我在FB2帳號的頭像,是我手拿著一個「創客軍師」的摺扇;只要在Facebook上用我的中文名字「程天縱」搜尋,就可以找到。

編按:或是請點閱這個連結

為了增加我的目標用戶群的比例、為我的文章創造更大的價值,希望我的Facebook朋友們依據我的「目標用戶」定義,介紹你們符合這個條件的朋友加入FB2帳號。

此外,也請新朋友在送出邀請給我的時候,先在他們的Facebook動態時報上分享這篇文章。那麼,我只要一看到分享了這篇文章的朋友邀請,就知道他們不僅是「真人」,而且還是我的「目標用戶群」。

謝謝大家!

編按:
· 原本作者考慮由編輯以電腦重繪本文插圖,但我們認為手繪更能展現力量、也更有味道,希望您也認同。
· 如果您錯過了作者提到的過去文章,歡迎參閱本站存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