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井泉清可洗心——北镇关洗心泉随笔

 fsn9oule12e45h 2018-09-04
■ 游 子 

洗心泉 刘永品 摄
 

随着城市的扩张,毕节城北郊的北镇关已经是近郊了,但大山终究不可移除,上北镇关的山路依然如当年蜿蜒曲折。

山路上常年行走着形形色色的取水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取水的工具也是形形色色:长瓶、圆壶、方桶,取水人的目标一致,步履悠闲,向着北镇关山垭上的“洗心泉”逶迤前行。

这一眼“洗心泉”,是老毕节的一处名胜,曾有过显赫的名声。

北镇关上有寺庙,名叫“洗心寺”,与泉眼同名。是泉因寺名,还是寺因泉名?通行的说法是,“洗心泉”是在400多年前也就是明朝万历六年,洗心寺的一个老和尚修建的。对此说,我一向是心存疑虑的。如无泉,何以“洗心”?故“洗心寺”之名,当是产生于“洗心泉”之后。如果“洗心泉”真是寺庙里的一个老和尚修建的,那当时的寺庙。就不会叫做“洗心寺”了。总之,一定是先有这一眼清冽的甘泉,而后才有寺庙的。

为释疑,又认真翻检了一下资料,才发现洗心泉的来历是有实据可考的,且清楚明了。就不知为什么民间要盛传一个“洗心寺的老和尚修建的”版本了,甚而连官方的一些媒体也采用了此说,就未免有以讹传讹之嫌了。现在去北镇关,只要稍稍留心,就能看到七星关人民政府所铭刻的“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也就知道“洗心泉”的大致来历了:

位于毕节城北1000米处的北镇山上两峰之间的关崖处,现属市西办事处金钟村,因村民在关下20米左右找水,挖掘出古井两口,古碑两通,古井一为八角圆形,一为半圆形,古碑一为平板碑,一为四棱碑,皆有帽。根据碑文记载,古井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圆形古井称“洗心泉”,半圆形古井称“来复池”。古碑为清乾隆、同治年间所立,现保存完好。

据《毕节县志》记载,洗心泉最初为明代毕节兵备副史黄镆所始建,清代乾隆十年由平远尉(卫)宝钱局吏目戴光祖再度重修。泉边所立的四棱碑上刻有署名为“南海陈炽”的《重修洗心泉来復泉石记》一文,对修葺之事做了说明。石证如碑,但民间却广为流传“洗心泉是洗心寺老和尚所修建”之说,想来是老和尚的传人们编撰的故事吧。

洗心泉是民间发掘、民间修缮的,资金不足,设施比较简陋。所幸两口古井都很完好,没有缺损。立在古井左后侧的两通古碑也基本完整,但因年代久远,四棱碑上的字迹不能完全辩识,而平板碑上除上方的“洗心泉”三个大字外,余皆不可辨认。为防止山上的泥沙再度淹没古井,右后方的山壁一边用红砖,一边用水泥做了两道不高的保坎,上方杂草丛生。这一道曾经让毕节人自豪的“黔中名胜”,且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多年,其景况依然凄凉如此,不免令人感慨唏嘘。

泉名“洗心”,是极富内涵的,记得当年一听此名,就悠然神往,曾在一篇短文中写过“泉清可濯缨,洗心只一掬”的句子。“洗”是形声字,从水,先声。本义是“以水涤物”,如洗衣、洗菜、洗手之类。后分发出许多引申义:有客远来,备酒相敬,谓之“洗尘”;受教育或熏陶或历经大事,谓之“洗礼”。既然水可涤物,心有蒙尘,自然也是可以洗净的,所以《抱朴子·用刑》说:“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这应当是“洗心”一词的最早出处了。以“洗心”为泉水之名,寓有弃恶从善之意,是对人世的一种警醒。洗心泉由两口古井组成,两井相距约为一米五左右,水共一源,有暗沟相通。后面一口井呈六角形,像发光的太阳,算是“洗心泉”的“正主”;前面的一口呈半圆形,状如月牙,因此又有了“日月井”之名。泉水从山间漫入日井,上升到一定水位之后流入月井后复又回流到日井,成循环往复之势,故月形之井名为“来復池”。来復之意,始见《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个道理,与后世哲学所说的“否定之否定”的意义相近。两口井的这种设计,就是为了形象地演绎“天道无往而不復”的意蕴。虽然这不过是山间的一眼清泉,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水井,但古人赋予了它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把它打造成了名闻遐尔的“黔中名胜”。

从高处看,这一对用青石板材砌成的古井,如同镶嵌在地面上的一个甲骨文的“明”字。因洗心泉始建于明朝,于是又有人“望形生意”,认为这个造型是对明朝的一种纪念。但我以为,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明代毕节兵备副史黄镆始建的洗心泉是何模样,未见有图册或文字描述,眼前所见之泉,是清代重修的,修建时只是“得古人之遗意”,并未照葫芦画瓢。在那个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为何乱翻书”就被“夷九族”的时代,文字狱之严苛登峰造极,清朝的官员们谁有包天之胆敢在此间弄个纪念明朝的水井?!然而,此说虽不能成立,但也足见“洗心泉”内涵之丰富,仅仅一个水井的形状,就能让观者见仁见智,各有所思。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古人对用水的选取是很有讲究的。清沏之水可以用来洗帽带,而水混浊了就只能洗鞋了。贤人遇“盗泉”虽渴而不饮,是嫌其名不正。那么,要何样的水才有资格用来“洗心”呢?按泉边的四棱碑上所刻的《重修洗心泉来復泉石记》所言,一是水质要好:“湛然可鉴毛发,且其味清冽如醴者”;二是要有净化人心的功用:“吸之者,小人将革面洗心以从道……君子将荡涤消融其渣滓……”只有这样的水,才能“洗心”,具有教化功能。

洗心泉之水极为清冽,这我是知道的,但往返此间数次,却不曾掬过一捧以饮,是心存敬畏。因为我知道这水是用来“洗心”的,本人在红尘中打滚数十年,虽洁身自好,亦难免心蒙污垢,久积成茧。其为人也,介乎于君子与小人之间,一凡人尔。既非小人,则无须“革面洗心以从道”;又非君子,则不必“荡涤消融其渣滓”。如果要追求高尚,由凡人修成君子,又不是朝夕之功,是必须长期以此水来“洗心”方有功效。但我既无精力和时间,又无恒心与毅力,就只能对它保持敬畏了。

经过一个暖冬,洗心泉的水枯到了极致,“日月双井”都只有极浅的一层水面,不能直接取用。但取水之人并不见少,井边排满了各色取水的容器。排到了,就用一根胶皮管子插进水井后面山壁中的某一处,用嘴用力吸吮,方才有细细的一股水流出。要把带去的容器全部灌满,前后需要花上几小时。但这并能不能动摇取水人的意志,他们有闲暇的的时间,也有充足精力在此间消耗。我问,你们背水何用?众皆答曰:泡茶、煮饭、煲汤。又问:你们知道“洗心”是什么意思吗?众人又一齐摇头,间或有人答曰:水井的名字啊,地名嘛,哈哈。

有人知其“洗心”之意而不敢饮;有人常饮却不知其能“洗心”;那么,有因为要“洗心”常来取水的人吗?如有,其必为当世之君子。

洗心泉就在路边上,又负有如此盛名,至今却没有打造出一个基本的环境,让人深为惋惜。周边是流沙杂草,“日月双井”的水面漂浮着若干塑料瓶子之类的杂物,石碑脚扔着垃圾,地上到处是烟头。再看碑上所描写的洗心泉的环境:“层峦耸翠,清流激湍,叠巚环城,远山浮黛……北山烟高,云渺俯瞰……”,这便是当年这个位于毕节与四川的通道上“毕川胜景”的写照,与眼前所见之景百不符一。而叫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就在洗心泉下方百米之处,耸立着一座硕大的牌楼,描金绘银,五彩斑斓。牌楼正对洗心泉的这一面,就大书着“毕川胜景”四字。

北镇关现在是公园了,这牌楼便是公园的标志。山上修了若干亭台,而且一盘山路的入口就在洗心泉旁边。据说,北镇关公园将以“历史人文”为“依托”,建成集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城市郊野公园,规划面积是230公顷,预计投资9900万元。那么,洗心泉绝对是公园最该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了,对它的修葺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

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山川形胜,无不是因水而生灵气,这一眼洗心之泉,曾经是北镇关明媚的眼波。真想知道,何时才能清除她的眼帘上的蒙尘,让她的万种风情重现在此山之间?


毕节晚报 2017-03-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