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很多词,都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东坡本人,确实能够欣赏到山水的真谛。比如下面这首《醉翁操》词,东坡虽然写的是欧阳修和自然间的相和,但实际上没有对自然真正的感悟,是无法写出这样境界如此之高的作品的! 醉翁操苏轼 (序长不录)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这首词是苏轼特意为琴曲《醉翁操》(醉翁者,欧阳修也)这一清新绝妙的曲谱所写的一首词。作者在序中也写得明白,“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词中写鸣泉,能将无形的声音写成有形的文字,可见苏轼对于大自然造化之功的深刻体味。 这首词的上阕,连用几个短词,创造了一个极其美好的鸣泉瀑布之自然意境,“琅然”者,乃是翠玉清脆的声音也,效果极好(比如古龙的很多小说开篇就喜欢用这样的短句,烘托氛围之余,还能给人无穷的想象力,有兴趣者不妨找来看看)。以翠玉之声来比喻泉水的响声,虽然不是东坡首创,但是此处用来却十分恰当。在这种幽静而美丽的山谷中,是谁在弹奏一曲优雅的乐章? 接着便答曰: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没人!这正是天地间自然而成的一曲!而这种天籁般的音乐,也只有高雅如醉翁欧阳公者才能够沉醉其中,得其三昧。这一句还是在写山谷中清泉的美妙响声。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在这明月之夜,因为这首美妙的天籁,让人迟迟不肯入睡。于是隐士到来(荷蒉,hè,kuì,指代隐士),也被这种天籁所打动,“曰有心也哉此贤”,正是隐士对于这天籁的评价,可见自然之美妙无穷,是足以让任何人赞美的! 下阕照应了只有欧阳修才能真正聆听这种天籁的事实,写醉翁长歌咏啸,和琅琊幽谷中的泉水鸣声融为一体,真正是天籁人籁,合二为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当醉翁离开滁州之后,琅琊中的流泉,仿佛也明白失去了知音似的,虽然还是朝夕发出声音,但是那种天籁已经变成了带有幽怨情绪的“朝吟夜怨”了。本来,泉水就是泉水,无人时也是一般的奏鸣,但让东坡写来,已经变成了有情绪的人了。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时光流传千年,山川也会因岁月变幻而不复原貌,流水也不会永远朝着一个方向流动,那么此处的琅琊幽谷、鸣泉瀑布呢?岂不是也会随着岁月而不复往昔容貌?这句话饱含了深刻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虽然山川变换,人事更迭,但人们思念醉翁之心不改,而醉翁虽然飞仙而去,可是醉翁和泉水相和的那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却能够永留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