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是一种形态

 琼玛个人图书馆 2018-09-06

  案前时常会堆积着同时拉开的数十篇文章的头,它们当然不是“成品”,连“半成品”都够不上。几段、半篇甚而只有一个主旨性题目,或无题,只是一段感慨,一点心得,一缕回忆,或一腔愤懑……都是在阅读、反刍、思索时突然闪现出来的,便随手记下了。前文未清,后面的杂思却又涌来——因不以文作稻粮谋,便可以不用着急,只是跟着感觉走——扯开头的那些个篇什或许几周、几个月甚而半年地搁着,但新近动笔却已成形出笼的也时而会有之。

  写文追求的是快意,发思旧之幽情,舒心中之块垒,扬思绪之风帆……尽着吾手吾写心,真是何等的畅快淋漓。然而,当那雏形出来之后,却开始了多遍的修改。窃以为,立意和修改,其重要性竟是不分伯仲。

 很多年前,有位朋友曾对我说:文章是靠修改出来的,且不能放过一个字。当时闻此言颇不以为然,以为这是不可能的。直到后来自己经历了许久的写文时段后,方才掂出这话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明白了文章原来是应该这样去面对的:可有可无的字(即便只是一个字)——更别说冗句冗意——均应决然删之。这样的操作久了,文章便凝炼起来,再也没了那些拖沓、冗长、累赘的东西。此时诵之,即使还不能做到行云流水,至少也应是流畅的了。

  一篇文章,不是一稿两稿,也不是三稿四稿,而是十数稿、数十稿,才最后出笼,且还不敢说已基本到位。这样的状态眼下早已是家常便饭了。

  斟酌,掂量,置换,替代,把最能贴切表达己意的那个字、那个词找出来,放上去,再推敲,从各个角度。尽可能不允有大问题。当明白按自己目前这点状态只能到此份上时,方可住手。这时,暂且可把它归入那些“成品堆”了。

  再过一些日子,或许还可修改它们。而再次的修改,便能让它们更妥贴一些了。

  写文久了,却越来越忐忑了。对自己说,总不能在一处打转吧,那就好好往前走罢,不论内涵还是形式。可这样一来,一份压力却又上来了。也好,人是时时需要压力和动力的。知道自己即使脚步踉跄,却仍在往前走,也是一种慰藉。倘有一天以为就这样了,可以作罢了,那一定也已经玩完了。

  诸君意下如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