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尽管静脉溶栓时间窗从3小时延长至4.5小时,然而仅仅一少部分患者可以在时间窗内接受治疗。据统计,我国80%的患者不能在发病三小时之内抵达医院,98%不能在黄金时间溶栓治疗,即使在医疗水平相对发达的美国,也仅有1-8%的中风患者能在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且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大部分在发病2小时后,发病1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低于1%,这些延误不仅影响溶栓患者预后,而且减少了整体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数量。而“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 MSU)的使用将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从院内移到院前,为缩短患者治疗时间进一步提供了可能。 图1 移动卒中单元构成示意图 移动卒中单元的概念最早由德国专家于2003年提出,旨在能够将头颅CT及其他相关检查设备装在到移动救护车上,能够在患者发病现场使用这些设备对其进行诊疗活动。2008年世界上第一台移动卒中单元在德国运行,初步经验显示移动卒中单元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美国于2014年开始运行第一台移动卒中单元,随后挪威、阿根廷等国家相继投入使用移动卒中单元,我国于2017年引进了第一台移动卒中单元并投入使用。“移动卒中单元”由普通救护车、移动CT扫描仪、生化检查设备及远程医疗系统等组成,移动CT扫描仪可在接诊地对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可快速排除颅内出血,并可进行CTA成像对患者颅内血管进行评估,血样检验设备可对患者进行包括血常规、血糖、凝血功能等必要的溶栓前检查,其携带的远程医疗系统能够与院内卒中中心完成即时通讯,汇报患者病情并传输检查结果,院内经验丰富的脑血管病医师进行远程治疗指导。 图2 移动卒中单元内部结构 在移动卒中单元救治范围内出现疑似卒中患者时,移动卒中单元代替传统救护车被派遣前往,同时专业CT操作员、急救护理人员、脑血管病医师将随车出发,于此同时预警院内的脑卒中救治团队,做好接诊准备。在接到患者的第一时间,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进行CT扫描、血样检测等一系列检查,同时通过远程医疗即时通讯设备与院内脑血管病专家及时进行沟通并获取专业指导,溶栓护士对存在溶栓适应症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对不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采取基本的处理后,将根据患者病情有目的性的送往相应的医疗中心救治。移动卒中单元改变了传统脑卒中诊疗模式,最大程度的减少院前院内的延误,同时使以诊断为基础的院前分诊更加精准,第一时间将患者送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避免二次转诊造成的治疗延误。 图3 移动卒中单元对卒中患者转运模式的改变 移动卒中单元将脑卒中的救治从院内移到院前,消灭了传统意义上的DNT,缩短了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从而使更多的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德国使用移动卒中单元的经验表明,使用移动卒中单元较传统治疗方式使患者从发病到诊疗的时间平均缩短了25分钟,患者发病90分钟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达到58%,移动卒中单元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了救治机会,移动卒中单元的使用将发病一小时内溶栓治疗的比例从原来的4.9%提高到31%,对于早期使用移动卒中单元得到救治的患者,比较晚救治的患者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使用移动卒中单元经验表明使用移动卒中单元的患者比使用常规救治模式的患者平均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缩短40分钟。移动卒中单元搭载的8排CT,除了可以快速进行头颅平扫检查之外,对大血管闭塞性所致缺血性卒中需要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患者,还能够对怀疑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现场行无创血管影像学(CTA)检查,对确诊颅内大血管闭塞具有潜在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患者将被MSU直接运往具有取栓救治能力的中心治疗,同时使用远程医疗设备预警卒中中心人员,做好手术准备,从而大大缩短院内延误时间。 图4 移动卒中单元CT设备所采集的影像学图像 除了缺血性卒中,移动卒中单元还应用于出血性卒中的院前诊疗中。移动卒中单元可以快速诊断出血性卒中,以指导对患者进行早期处理、合理转运等措施。另外,移动卒中单元在其他如外伤、癫痫持续发作等疾病的诊疗中也具有早期诊断合理转运等作用。移动卒中单元的使用尚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存在增加卒中误诊的风险,如会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纳入溶栓治疗,另外,使用移动卒中单元救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去验证。最后,移动卒中单元的使用增加了卒中患者救治的医疗成本,因此该设备的成本效益比需要进一步评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