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书重晤(三)——体悟“廊桥”悲情中的美学意味

 琼玛个人图书馆 2018-09-06
 
 

《廊桥遗梦》,衣阿华州这个纯美而凄婉的故事,多年前手上已有一个版本,无奈其中错字太多——就像享用着一道美味却不时会咯着沙子一样——只得重新寻觅。前些年再次到手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梅嘉译的九四年版本。终于欣然了,从版面设计到译笔。

  这本只有八万字的小书,有个极有意思的现象。因被戴上畅销书帽子,从译者到一定量的读者,其心态是既近之又欲远之。如译者梅嘉,从事学术著述并主持煌煌项目如《战后美国外交史》这类书籍,未曾拥有过众多读者,却因调剂精神的小译笔《廊桥遗梦》的畅销而出了名。因不愿人见其名字便与“廊桥”挂钩,本人一直拒绝出镜和被访,却仍被“挖”了出来。用他的原话“这叫什么事儿?”

  故事并无可猎奇的情节:两位中年人四天不伦的婚外情感。这类事情每天都在各地泛滥。他们也和那些已经俗的不屑再提的情节一样么?显然不是。

  出版者曾如是介绍:“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成功在于没有让这段恋情有悖于读者的道德判断,并让弗朗西丝卡在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选了后者——责任。并非常谨慎地“给相逢以情爱,给情爱以欲望,给欲望以高潮,给高潮以诗意,给离别以惆怅,给远方以思念,给丈夫以温情,给孩子以母爱,给死亡以诚挚的追悼,给往事以隆重的回忆,给先人的爱以衷心的理解”……其浪漫而不失优雅,热烈而又洒脱,短暂而又漫长的恋情,非常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对沉闷的婚姻有所不满的人们隐秘的心理追求,同时由于它的力趋保守、伤感和悲剧结局,让观念传统的人也会产生认同。总之,沃勒……使人们从足以引起指责的越轨和羞耻的恋情中看到了坚贞、永恒、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

 在两颗心的渐渐走近中,在撞击出火花的那个过程中,我们触摸到了流淌着的潺潺而又温润的感觉。而随情境的推进,这种感觉便这样在心里慢慢滑过。而此刻的温润如水,似一种铺陈,让读者的心也早早提着了。因明白这所有的一切,很美、很温馨的一切都将不属于他们。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温馨、彻悟、深深跌入其中的至真至诚之爱、志趣及世界观趋同的默契……都将倏然而逝。他们把握在手中的只是四天。与漫漫生命长河相比,这四天又占了其中的多少分之几?

  人,可以活出一种璀灿的形态。我们知道这种形态是存在的。然而何其不幸,绝大多数的人却只能在死水微澜的情形下走完自己的一生……

  虽然明白“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能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再现。”但因了“责任”和“尊重”这一些词语,还是让他们彼此放手了,且此生再未相见。之后,延亘在其间的已是永无绝期的思念和痛,直至走完彼此的路。                          

 
 

 

  作为阅读者如我,从来都不是跟风者,但也对此书难以释怀。想来一定有什么东西在牵拽着自己,在多遍的阅读后心里还挂着并不时地想起它来,时间跨度竟可达十数年。那么,那又是些什么东西呢?

  仅用真情二字还解释不了这个,仅用真情一定还不够。情爱是它的主线,但它蕴含的肯定还不止情爱,还得去深入探究人物,尤其是罗伯特·金凯,这个被作者沃勒称之为“最后的牛仔”、奔走于“大路”的“远游客”。

  特意去网上重新查看《廊桥》的视频,男女主角确实不属于当下意义的帅男靓女。一般而言,对改编后可能形成的落差,心里一直是担忧的,这里还算幸运。

  金凯的言行、思维,包括骨子深处的那些准则,保留了他所独有的、属于已逝年代的那些东西。就如作者所言,他几近是生活在“一个奇异的、鬼魂出没的、远在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种起源之前的世界里。”

  他固守归真和返朴,以未被污染甚而包括没有如此物欲化之前的那些想像、意念、难以触摸却可沉思冥想的美之所在:原始的海湾,延伸的大路,神性的自然之光——那些美在洪荒之初便已存在,便已与我们遥远的感念相依相随——用这些意念中的美和孜孜求索的存在之美来抵御早已市场化、同时业已庸俗化了的框定的那些标准,他深知自己是如此格格不入、并在骨子深处与之誓不两立!

  总在想,喜欢这个故事、这个人物的读者,是否已在心底深处重新唤起了一种在尘世中行走已久、却尚未完全丢失的对原初之美的向往?

  传统文化早已显示,国人素来喜欢大团圆之结局。一出戏,一个场景,乃至一个人,看似完满热闹地划上了句号,观者便可舒展舒展筋骨,心满意足地站起身来,妥了。尽管现实生活中可以极其不妥,极其“悲剧”。因而就有人提出,仅从故事角度看,这里是否存在另一种结局的可能?

  不,不能!如果那天弗朗西丝卡跟着罗伯特走了,此后一起游走四方,这同样让人无法想象和接受。犹如梅嘉所言,“这就像林黛玉与宝玉终成眷属,子孙满堂一样无法想象。”故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更易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而那份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亦能比喜剧更能引发人们在深层面的审美感受。毕竟“一笑了之”和“深层撼动”有着质的区别,更遑论这个故事的外围还氤氲着如许的自然之美(亦是一种对悲情的反衬?)——古老的廊桥、“从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中,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出来……”

                 

 
 

  倘从情感这个角度看,有时想来真是悖论,不伦中的悲情及发展过程,却在净化着契约婚姻状态下众多蒙垢和扭曲的灵魂。此书的魅力持久不衰,我们多少也可从中找出一点答案。至于之中的其他意蕴,只能由懂它的读者诸君各自体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