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姿百态的中国古塔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18-09-07

千姿百态的中国古塔 

 一塔嵯峨窣堵坡,凌云倒影壮山河。能于楼阁亭台外,点缀神州胜景多。   

 佛塔起源于古印度,同寺院紧密相连。传佛祖在世时,王舍国一位孤独长者就开始建造,用以供奉佛陀头发、指甲来表达对佛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涅槃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

 塔,就是坟冢的意思。梵文音译“窣堵坡”(Stupa)、浮图(Buddha)、巴利文音译“塔婆”(Thpo),别音“薮斗波”、“私偷簸”、“兜婆”、“偷婆”、“佛图”、“浮屠”等。汉语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后有“七宝塔”、“舍利塔”等异称。晋代翻译佛经的人采用梵文佛字“布达”的音韵,加上土作偏旁,创造出一个“塔”字来,表示埋佛的土冢,较旧译更切实际。

 早期的塔形状为一种半圆形覆钵式的坟丘。如中印度Sanchi附近高岗上建于孔雀王朝的桑契大塔(上海世博会印度馆外型)。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土木建筑形式相结合,用砖、木、石、金属等多种材料,融合成独特的风格。

         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

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

    按照艺术造型中国佛塔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过街塔、宝箧印经式、金刚宝座式等类型。简单介绍如下:


1)楼阁式塔

 源于中国传统的高楼崇台建筑。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可供攀登远眺,在中国古塔建筑中占主流地位。早期为木架结构,塔身空心,阶梯、柱子、门窗、斗拱、栏杆、屋檐及内部结构均与楼阁无异。隋唐以后多用砖石、铜铁、琉璃等仿木构建。今存有陕西西安大雁塔(唐)、山西应县木塔(辽)、河南开封铁塔(宋)、福建开元寺石塔(宋)等。


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

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



2)密檐式塔

 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宋、辽、金时期在北方盛行。以外檐层数多且间隔小而得名。一般底层特别高,以上紧密排列七至十三层塔檐。层檐之间多设置券门、券龛,因洞窗较小,加上无平座栏杆,观赏效果不如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大都实心,不能登临。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西安小雁塔(唐)、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南诏)、北京天宁寺塔(辽)等为该类型的代表。

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

3)覆钵式塔

 又称喇嘛塔、白塔,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内蒙、山西等地,为藏传佛教所常用。自元、明、清随喇嘛教发展而大量建造。一般由圆形、八角形须弥座式多层台基,加上宽下窄的覆钵式塔身,以及莲花座、相轮、伞盖等组成的细长塔腰三个部分构成。塔身多粉刷成白色,常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塔。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元)、北海永安寺白塔(清)、山西五台山塔院寺舍利塔(明)、江苏扬州莲性寺白塔(清)等。

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


4)过街塔


 建立于街衢或道路中央的一种塔的构造形式。有1个、3个或5个排列。塔多为砖石筑就,塔身可为喇嘛塔式样,塔基砌作门洞,供行人通过。这种形式多为元代后采用。如江苏镇江昭关石塔(元)。

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


5)宝箧印经式塔

 又名阿育王塔。形式教特殊,形状酷似一个宝箧,内藏印经、佛发爪、舍利。大都为金属铸造,外鎏金,故又称金涂塔。如广东潮州开元寺宝箧印经式石塔(明)、苏州瑞光塔内发现的大小金涂塔(五代)、南京长干寺地宫发现的七宝阿育王塔(宋)。

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


6)金刚宝座式塔

 其造型仿照印度佛陀伽耶精舍而建。印度风格浓厚,但细部多采用中国形式。塔的下部是一方形巨大高台,台上再按中心四岔方式建五座密檐方塔或白塔(代表五方五佛、须弥山和四大洲部)。这类塔为数很少。有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明)、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清)、北京西黄寺金刚宝座塔(清)、湖北襄阳广德寺金刚宝座塔(明)、云南昆明官渡金刚塔(明)、内蒙古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清)。


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

  

佛教是崇尚自然的宗教,佛塔建筑折射出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鉴赏它们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让我们透过这些古塔的年代、结构、造型的表象,领悟其中的丰富底蕴,修身养性,多行善事,心塔相存,造就一个超凡入圣的多彩人生吧!




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游古塔博物苑后记

文源  王重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