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因为不懂医道,所以在吃祛湿食物的就尝试过越祛越湿的情况。在去年的寒湿季节,他煲了一锅南方人常见的“茯苓瘦肉汤”应对,而在购买茯苓的时候,不分“生茯苓”(极寒性)和“熟茯苓”(性平)的区别,最后选购了生茯苓来煲汤。其实,祛湿需要分清体质,尤其是汤料食物中含有药性强烈的食材时,必须尤为注意,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 不同体质的人对应哪些祛湿食材?虚寒体质:适宜的:姜片、陈皮、砂仁、佛手、花椒;不宜的:鸡骨草、土茯苓 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很多岭南人都有脾胃虚寒症。脾胃虚寒的人容易犯春困,与湿邪有很大关系。虚寒体质者通常表现为舌苔白、舌质淡、胃口不好、容易困倦、怕冷。此类人的祛湿食疗适合采用“偏温”的药材,例如在煲汤的时候适量加姜片、陈皮、砂仁、佛手等,或者炒菜时适量加入姜片、花椒等,有理气化湿的功效。而常见的鸡骨草、土茯苓等对他们来说都偏凉了,不适合脾胃虚寒的人。 内热体质:适宜的:土茯苓、薏米、绵茵陈、蒲公英、鸡骨草;不宜的:热性食物 其次是内热体质的人。他们的典型表现是口臭、口苦、舌红、舌苔黄腻,容易烦躁、排便不畅、大便黏滞。“岭南地区喜欢吃煎炸、烧烤、油腻食物的人不少,容易形成内热。”内热不严重的人,可以用土茯苓、薏米等偏凉性的药膳;而内热严重者,可以用绵茵陈、蒲公英、鸡骨草等“偏寒性”的食物。 虚实交加体质:适宜的:陈皮(苏叶)+绵茵陈、藿香+土茯苓;不宜的:单味用药 虚实交加体质的人,典型表现是舌质淡、舌苔腻而不黄、舌淡、胃口不好。此类人群在可以采用药材组合的形式,例如陈皮或苏叶加绵茵陈,藿香加土茯苓等,避免药膳过于寒凉或温热。 祛湿食材榜单虽然大部分汤料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吃了也不至于威胁到生命安全,但不同的食材自有不同的功效,更有药性的高低之分。如红参有补气,性偏温的作用,小孩子不建议常喝;沙参玉竹汤偏寒,常喝肠胃不好的也容易腹泻,等等。所以,搭配不当,或不合体质的药材汤料都要慎喝。祛湿效果的食材其实非常多,除了大部分的海鲜、小部分的蔬果等食物以外,其实绝大部分的食物都有祛湿的功效,只是效果高低之分而已。 那么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真正有“高强”祛湿效果、并且比较常见的食材,又有哪些呢? (仅代表常见的药材、中医临床经验列举)第一名:苍术、云苓;第二名:绵茵陈、五加皮;第三名:土茯苓(熟茯苓)、厚朴;第四名:薏米、赤小豆、陈皮;第五名:砂仁、玉米须、蒲公英;第六名:灯芯花、木棉花;第七名:荷叶、扁豆、赤小豆;第八名:茅根;第九名:五指毛桃;第十名:芡实、鸡蛋花。 上面的“祛湿强度榜”是根据部分中医师的临床经验所制定的。据分析,榜单中的前三甲基本上属于药材中药性较明显的药,而后面的几种食材,则是药性较弱,但使用较常见的药材。在这里,有几种食材是要特别介绍一下的。 苍术:苍术,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少,毕竟它是一种真正的药材,平时极少出现在餐桌上,它若入馔,必定是用针对性的:苍术的芳香能化湿,味苦也能化湿,祛湿力较强,主治湿浊和脾运健,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不少中医师认为,苍术是强力的祛湿药材,适合一些湿邪入侵得较为严重和明显的人士。 云苓:云苓是什么,民间通常认为它就是茯苓。其实并不然。云苓是一种是地道的药材,是指云南产的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药性甘淡平,故有“不伤人的茯苓”的说法。而我们常说的茯苓,多指未经制作的土茯苓(生茯苓),在中医里是另外一种药,是以清热解毒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药性寒凉,伤脾胃。 玉米须、蒲公英: 玉米须和蒲公英,这两种食材,也是祛湿能力杠杠的。尤其是这两种食材配伍,煮出来的汤水对人极有益处,祛湿是其一主要功效,而且不伤五脏,无论寒热体质的人的都合适,是非常不错的祛湿选择。这道祛湿人气榜,可是通过民间调查、市场调查所得出来的,其特点就是不论药性高低,只论民间认可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