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为害状 茶树枝干上的长白蚧(介壳) 长白蚧是个什么东东? 快搬小板凳 听专家一一道来 一、长白蚧的为害方式 为害年会导致枝干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二、长白蚧的形态特征 长白蚧为过渐变态昆虫,雌、雄虫态变化不同:雌虫一生 (代)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虫态,而雄虫一生(代)需经历卵、若虫、蛹、成虫4个虫态。我们通常看到的是白蚧的介壳,虫体一般在介壳内。
长白蚧若虫共2龄(雄)到3龄(雌)。初孵若虫椭圆形、淡紫色,爬行快,是若虫期唯一的活动阶段。一般孵化2~5 h后固定为害,此时虫体上开始分泌白色蜡质,形成第一层保护层。之后1龄若虫长大蜕皮,形成暗褐色盾壳,此为第二层保护层,位于第一保护层以下。 长白蚧雌成虫介壳为纺锤形、暗棕色,上覆灰白色蜡质;雌成虫淡紫色,长度在0.8 mm左右。 长白蚧雌成虫介壳 雄虫介壳长形,上覆白色蜡质;雄成虫淡紫色,翅白色透明,长度0.6 mm左右。 长白蚧雄成虫介壳 长白蚧因为个体小,连同介壳仅长1.5 mm左右,且颜色和形状在被蜡后极易被视为枝干上的破皮或其他附着物,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极易被忽略。 三、长白蚧的发生特点 长白蚧一般1年发生3代,以第三代的老熟若虫(雌)及预蛹 (雄)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雄成虫开始羽化、交尾;雌成虫交配后将卵产在介壳内、虫体末端,产卵结束后雌成虫干瘪死亡。第一代卵盛孵期在5月下旬,第二代卵盛孵期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卵盛孵期在9月上旬。雌虫产卵第一代平均20粒,第二代平均16粒,第三代平均30粒。 长白蚧各代虫口在茶树上的分布略有不同,据统计,第一代虫口分布在叶片上和枝干上的比为 3∶2,第二代约为1∶1,第三代几乎全部在枝干上。雌、雄虫的分布情况亦有不同,第一、二代雄虫多寄生于叶片上,很少为害茎干;雌虫则多寄生于枝干的上部。第三代雌、雄虫则绝大部分寄生于茶树枝干中、下部。 分布在茶树枝干上的长白蚧 分布在叶片上的长白蚧 四、长白蚧的防治方法 长白蚧的发生与茶树生产情况,田间温、湿度变化,天敌发生均有直接关系,因此在防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 农业防治是防治长白蚧的一项必须措施,涉及多个环节。 (1)对于已有大量茶枝枯死的茶园,应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切记将剪下的虫株虫枝带出茶园集中烧毁,减少虫源。 (2)保持茶树通风透光。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修整茶树中下部枝条,清理茶园杂草,尽量营造通风透光的生长环境。 (3)加强肥培管理,平衡施肥。应增施P、K肥,以增强树势,增加抵抗力。 长白蚧的天敌主要以瓢虫和姬小蜂为主,其中又以红点唇瓢虫对长白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每株茶树有4头红点唇瓢虫,即可消灭98%左右的长白蚧,因此平时应减少茶园施药,尽量给茶园天敌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药剂防治关键在于把握防治适期,一般在长白蚧卵孵化盛末期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45%马拉硫磷乳油500倍液,采用低容量喷雾,将长白蚧发生部分均匀喷湿。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2018年第9期P5~7,《隐蔽的茶树杀手——长白蚧》,作者:郭华伟,周孝贵 |
|
来自: nhql > 《农林有害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