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20份“责任状”,如何为乡镇干部减负?

 金麟167 2018-09-08

防汛抗洪、矛盾调处、信访维稳……肩负的工作任务多达三十几项,上级部门向下转嫁责任、矛盾下移,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督查问责,记者近期在多地乡镇调研采访发现,不少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基层干部深感压力巨大。多位乡镇干部建议,要建立健全乡镇工作考评机制,真正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敢为善为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个萝卜好几个坑”



记者在多地乡镇调研发现,不少乡镇人手紧张,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中部地区一位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镇里只有40多个工作人员,除去能力跟不上、身体不好、年龄偏大等有特殊情况的,“使得上劲”能干事的干部只有30多个人。


“这些年镇里招了一些大学生,但是有的被上级部门看中了,就点名借调走。”这位镇党委书记说,全镇有四万多人,下辖10多个村,偏远的村距离乡镇政府三四十公里,镇里的干部工作任务重,经常“连轴转”。


中部某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办一位负责人说,在一些乡镇,有的年轻干部“借着借着”就想办法离开了,被称“飞鸽型”干部。少数地方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出现了“断层”。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在乡镇往往是一个萝卜要管好几个坑。”西部地区一位年轻的副镇长说,他在乡镇工作了4年,先后对口了县里14个部门,现在一年要同时负责农业、水利、扶贫等9项工作,经常从早忙到晚,“很少能睡个好觉,节假日也很少休息。”


采访中,记者在他的手机通话记录里看到,这一天早上从5点到7点,他陆续接了20多个干部和村民们打来的电话。


多位受访乡镇干部反映,现在不用征收农业税了,乡镇工作压力减轻了不少,但是,防汛抗旱、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矛盾调处、上传下达等日常事务工作仍然繁重,时常是这个任务还没忙完,下一个任务就已经布置下来了。


记者在中部某乡镇采访时正值汛期,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强降雨天气,该镇的干部基本都出动了。记者看到,他们通宵达旦地巡堤查险、转移群众。


该镇党委书记说,汛情严重时,一些干部就睡在坝上堤旁,忍受着酷热和蚊虫叮咬;等到9月汛期结束,干部又要忙着防火;临近过年,忙着完成财税任务……“任务一茬一茬,一年难得停!”


乡镇工作往往需要“一事多磨”。一位受访乡镇干部举例说,镇里需要办理农村社保的群众达上万人,而专职负责民政工作的干部只有两三个人,登记、审核、整理、上报一项项落实下来,工作量巨大。有时,有的工作当天布置,隔天就要结果,“真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七十二变的本事”。


记者调研发现,尽管中央明确反对形式主义,要求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但是,少数部门和地区仍然存在惯性思维,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时有发生,既牵扯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乡镇工作“脱实向虚”。


“不是镇长而是‘会长’”,采访中一位镇长这样调侃自己。有乡镇干部也说,“我们领导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除了开会,乡镇干部还常常要加班加点整理材料。


按照中央要求,乡镇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步伐,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健全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必须加快去除文山会海、“表表册册”的形式主义,让乡镇干部有更多时间干实事,集中精力抓发展。



权力上收责任下移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职能部门仍然存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甚至假作为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力上收、责任下移。


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镇长举例说,私搭乱建、环保治理、食品安全等工作,本应由城建、环保、食安等职能部门管理。但一些主管部门却只下达任务、检查督查,一旦出了问题就找乡镇,在客观上,转嫁了责任,容易造成责权不清错位。对此,基层干部颇感无奈。


中部地区的一个乡镇,多年前落户了一家区里招来的企业。但是,这家企业环保要求却不过关,镇里多次向上级环保部门反映,却未引起重视。后来,当地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反映到区里,区里调查后对镇里进行了追责。


该镇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对于企业存在的问题,镇里多次做工作,“乡镇一级没有执法权,出了问题却要‘挨板子背锅’”。


有的地方职能部门在向基层下派任务前缺乏调研,基层落实起来“哭笑不得”。在西部地区一个贫困山区县,乡镇干部为了完成上级部门要求注册一款工作APP的任务量考核费尽脑筋。“下载量有指标任务,要求符合条件的群众都下载,但在我们这样的山区,有些村民连手机都没有,还有两个村没有无线信号,怎么完成?”这个镇的一位副镇长说。


还有一些诸如村级道路、河道堤防、村小建设等农村建设项目,职能部门下达任务书,超出的投入要乡镇负担,这对财力紧张的乡镇而言压力很大。记者在部分乡镇看到,一些中小圩堤年久失修,长满荒草。当地干部说,上级没有下拨管护经费,乡镇无力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维修,一旦出现洪水,他们就提心吊胆。


多位受访乡镇干部告诉记者,“执法在部门,责任在乡镇;投入靠乡镇,收益归部门;管理靠乡镇,罚没归部门”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多有发生,一些乡镇干部工作起来常常是上下为难、左右掣肘。


“在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百姓,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很希望做好工作,做出成绩,服务百姓。但乡镇一级存在责权不对等的现象,有时碰到具体问题没有话语权。有时确实委屈,有一种无力感。”一位镇长坦言。


受访乡镇干部呼吁,进一步理顺基层权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和责任担当,让基层干部更有精力、更有信心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基层群众。



一年20份“责任状”



记者调研发现,在地方工作,环保、安全、防汛等方方面面都要求签署“责任状”,并且一级级下达,省里让市里签,市里让县里签,县里让乡镇签。名目繁多的指标、任务、考评随着这些“责任状”,层层下传,有时还会加码。


一位受访县委书记说,该县专门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乡镇一级一年里被考评的目标任务加起来超过35项。采访中,一位副镇长给记者展示了他年初签订的近20份“责任状”。


紧随“责任状”而来的是各种督查检查。防汛检查、扶贫检查、环保检查……各项检查汇聚到乡镇,基层干部应接不暇。有的乡镇一年中仅接待扶贫检查就达12次,有的乡镇民政所只有两位工作人员,但一年中需要迎接的对口部门督导组却达到五六个组、二十多人。


“为了做好工作,对一些重点任务开展督导检查确有必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职能部门对一些单项业务工作频繁进行的督导检查,却仅仅是翻看材料,走马观花地转一转,对基层工作没有实际的帮助指导。”一位乡镇干部说。


同时,工作问责过多也让乡镇干部工作起来如履薄冰。一位提任不久的县级干部曾在乡镇工作十多年,他坦言,基层工作经常是“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乡镇缺少专业型人才,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难免欠妥。他们最担心上级部门不能设身处地为基层干部考虑,动辄问责处理、“一票否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中部地区的一个乡镇,曾经有一段时间,班子成员多人背了处分,有的是因为安全生产,有的是因为环保。该镇党委负责人说,有的处分确实是工作没做好,被问责是应该的,但也有的处分“背得冤枉”。


受访基层干部说,“责任状”看似是倒逼基层干部干事担当的措施,但面对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个别上级部门借此把风险传导给乡镇,自己做“太平官”。这种现象必须予以纠正。


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已经在乡镇探索开展绩效考核试点,在考什么、如何评、考核结果怎么用等方面积极创新,初步形成了考核重日常、考评看民意、考用比实绩的绩效考核办法,体现了正向激励、公平公正的考核导向。


基层干部呼吁,建立健全乡镇工作考评机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干的事不推诿,该问的责不含糊。同时,对基层干部多点理解关心,少些求全责备,真正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从而调动他们干事创业、敢为善为的积极性创造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