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洪雅花溪“武侯祠”

 雲泉 2018-09-08

​洪雅花溪武侯祠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发现洪雅花溪“武侯祠”

花溪武侯祠:位于洪雅县城西南60里,花溪镇孔坝村,历史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战羌雍王的主要战场,诸葛亮征战在孔坝后进行驻军据敌,传当时羌雍王退至瓦屋山;诸葛亮为了养活军队,以便做好持久战,并维护蜀汉西南稳定,诸葛亮引水修筑渠道,发展农业生产(现在也保留的“诸葛渠”),军队进行农业耕种,以农养兵的良策,使得西南地区相对稳定;为诸葛亮出岐山战中原,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来源,及有更多的精力面对东吴与曹魏。为纪念诸葛武侯在面对西南民族的政策与匡扶汉室的功绩,忠于汉室的为臣之道。在诸葛亮病故后花溪孔坝修建了武侯祠以表纪念传至今日,在孔坝还有羌人的土房,当地人称为“蛮洞”,也有少数民族的坟墓“蛮坟”,在民族战争与迁徙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历史的影子。​清代书法家曾璧光曾为花溪“武侯祠”题匾,成为曾璧光留在洪雅古迹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

发现洪雅花溪“武侯祠”

清《洪雅县志》 记载花溪孔坝“武侯祠”洪雅县志明确记载了“武侯祠”在花溪孔坝的恢复建设,这已经是在清代的时期。花溪孔坝在古代称为“孔贤党“,孔子第72代后人在由鲁入晋在入蜀后,在洪雅花溪生根发芽,花溪孔坝由于孔子后人较多称为“孔贤坝”后孔家在洪雅各个地方均有后人,其后代排行未乱,有清代石碑记载这段历史!

发现洪雅花溪“武侯祠”

(《过花溪武侯祠 》:“先贤遗墨存桑梓,光耀武侯几度秋。历尽坎坷重露面,幸亏志士有心谋。”附记,之前,闻武侯祠挂匾,乃曾璧光遗墨。今雨住前往,观其字浑厚方正有力。但有人言,是脱成都武侯而为,余为证实否,前往族兄贞处,其言,确为曾迹。因五八年祠毁,匾为一乡人得而作地板,后建新房而将其置顶楼。兄偶见喜而脱之。匾后被卖,今在蓉。乡人为祠挂匾,找到族兄,此匾即为他当时所脱。特记之。” 文:孔祥森)

花溪武侯祠:

诸葛武侯平西南,征战雍岂青衣王;
一箭退敌休兵长,花溪孔坝驻兵场;
修建引水灌溉渠,以农养兵用计良;
闲时练兵跑马场,农耕种稻能自养;
亦农亦战兵马强,七擒七纵雍岂王;
稳定蜀汉大后方,七出岐山伐魏王;
鞠躬尽瘁五丈原,功高盖世忠蜀王。

2017年7月,由于唐从祥到玉屏山玉泉寺作为代表捐赠所书“佛光普照”匾额,遇花溪“武侯祠”的负责人刘世珍阿姨,负责人刘阿姨在下午邀请唐从祥、卢亮、赵兴权一行去参观,刘阿姨想委托书写“武侯祠”并恢复此牌匾并悬挂于武侯祠;由于考虑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因,唐便没有提笔书写,后打听到原来老牌匾已卖而保存脱印后,刘阿姨等便组织重新恢复了此老牌匾的原来字迹,此内容便是曾璧光的笔迹。参观的重修花溪武侯祠是原来的遗址上修建,建筑为三间砖木结构,老建筑在文革期间被毁,大殿的木柱非常粗大,是木结构的建筑,而依据曾璧光所题时间可以推断在清代以前已经存在。现武侯祠内塑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塑像,武侯祠的旁边就是“孔圣祠”,由于孔坝都是孔子后人入蜀的后裔,并有清代的石碑刻录了其后人入蜀的历史,孔家委托曾璧光为其题匾“洙泗渊源”四字;现柳惠均老师也题字“孔子先师”悬挂于孔子塑像上方。关于武侯祠的历史传说在花溪孔坝有很多流传故事,而如今还保存“武侯祠”的遗址重修建筑已经非常不易,这也反映了四川西南(洪雅)保留了许多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的“遗迹”及关于诸葛亮的传说,这些未解之谜也等待着您的发现!

(文字资料整理:玉屏山人(唐从祥 ) 注:洪雅花溪武侯祠相关历史还有待考证与挖掘,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