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是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的一个县城。它是临沧地区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属国家二类边境口岸,国境线长147.083公里,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态群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古朴的佤族民风民俗,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是中国佤族文化的主要荟萃之地,被誉为“崖画之乡”、“动植物王国”、“佤族歌舞之乡”。
沧源广允缅寺。
瘸了腿的僧侣在扫地,此处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初见寺院内僧侣的装扮,以为来到了缅甸,后来得知这是一座小乘佛教的寺院,与我们惯常熟知的寺庙在建筑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广允缅寺建筑,据传是道光八年(1828年)汪政府调停耿马土司内讧,册封罕荣高为土司的时代所建,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建筑风格较多地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保留了南传上部座佛教寺院的基本形式,是汉式建筑外形与傣族庭院内部装饰的有机结合,在建筑艺术风格上独具一格。
参观完广允缅寺已经中午时间,赤裸裸的进入舌尖沧源的节奏。
沧源的特色美食之竹虫,看着是不是特别诱人,吃起来还清脆爽口呢,还富含高蛋白,还在等什么啊,赶紧开动吧!
油炸蝉蛹,看来做个优秀的吃货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最起码的就是要有品尝各种美食的勇气,千万不要告诉我你没有挑战的勇气哦?
说来也是奇怪,沧源小城在每天上午十点前都是大雾笼罩,能见度极低,差不多十点以后才算拨开云雾见蓝天。但是上到一定高度后,感觉是来到云层之上,晴空万里,而沧源小城就藏在云层之下群山环抱之中。
永和口岸,作为中缅边境的国家二级口岸,允许边民互相往来,但不允许游客通行。但是游客可以免费参观口岸,照片处所在的位置已经出了中国口岸,出了国门踏入了缅甸国土但是还未通过缅甸口岸。
口岸处望去的群山环绕之间弥漫的云海。 缅甸……好期待什么时间可以再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离开永和口岸再次回到早上看云海日出的地方,此时云雾已渐渐散开,山下的风景渐渐清晰可见。 阿佤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云雾笼罩下的沧源小城,远远望去,仿佛来自仙境的云中小城。 泥鳅可是大补的哦,这里不也难看出佤族的饮食特点,阿佤人喜欢食苦、酸、辣的菜肴,苦味清凉,酸辣开胃。 腊肉也是佤族人的最爱,毕竟这里天气炎热,想想一下家里杀一头猪又不能一天吃完,只能做成腊肉方便长久保存,其实不仅仅是腊肉,还有腊鸡、腊鸭等等。 中缅交界的勐董镇芒摆村,碧丽源茶山,一望无际的茶园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在品上一杯当地茶厂出产的生态有机茶,快活似神仙。
佤族妇人在茶园采茶,如此有特色的原生态风光感觉丝毫不逊于作为世界茶都的斯里兰卡。 据了解,沧源佤族在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典型的一越千年的民族直过区,绝大多数群众依靠狩猎、刀耕火种延续生存。解放以来虽然历经60多年的发展,但沧源佤族现代农业的推广普及仍较为初级,群众耕作技能不足、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产值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因为,大力发展茶叶,对于提高当地就业及农民增收可说是功不可没。 参观完碧丽源茶山后,继续前往嘎多村,嘎多村是典型的佤族村落,虽说经过党中央的幸福工程,家家户户的茅草房已经换上了石棉瓦,并且通上了自来水和电,给人的感觉有些触目惊心,非常的原始,闭塞,简陋,特别是学校以及那一群孩子,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抽烟斗的佤族妇女(女人抽烟,而且抽的比男人还凶,基本没看到男人抽烟) 热情好客的老人。 老人在泡茶前要点上香火,然后坐一些祈祷的仪式,之后在奉茶给我们喝,开始有些难以理解,后来得知这是佤族人的习俗,在做什么吃什么喝什么之前都要祈告上天之后在行事。 老人家中做的各种腊味。
藏龙洞 藏龙洞整体呈V字型,洞体分两个岔洞,整个洞体形态化较小,但洞床起伏较大,沿洞追索,时而平直坦荡,时而垄岗起伏,时而陡崖壁立。 在现代声光科技的映衬,藏龙洞五彩斑斓,宛若仙境 洞内化学积淀物丰富,有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石帘、流石坝、石葡萄等,形态万千。
洞内石笋林立,高矮不一,高者若宝塔,低者似灵芝、罗汉,拟人拟物、千姿百态。
翁丁村,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在翁丁村的入口,当地佤族妇女用敲打木鼓来欢迎我们。木鼓被誉为佤族的通天神器,仿照女性生殖器形象制作,因此木鼓象征着母亲,木鼓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召唤,所以,木鼓也被比作是“一寨之母”、和“生命之源”。
一边剥玉米一边叼着烟斗的佤族妇人,其实让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她的烟斗,当然感觉着也是佤族的特色,甚至可说是一张无声的明信片。 佤族在古语当中的意思为“住在山上的人”。由于佤族地处中国偏远地区,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解放后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以翁丁古寨最为突出。 不难看出,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也因此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有人评价翁丁寨里寨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馆,翁丁就如同阿佤山的缩影一般,记录着佤山的远古和现在。 茅屋下盛开的三角梅 来回经过几次,妇人就这样一直坐在那里织锦。 解放鞋是亮点。 村内提供住宿的农家,住宿条件很简单。
夕阳即将西下,村落里开始呈现不一样的一番景致。
村落里的人头桩,不作任何解释,比较那已经是原始社会的事情,只是想说,翁丁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景象都是历史,都在倾诉佤族人民的故事。 远眺,翁丁如一幅画。 夕阳下,仿佛世外桃源。
夕阳下,妇人引自来水洗菜。 勐冷天池,就在去翁丁的道路上,属于刚刚准备开始开发的国家森林公园。
翁丁原始村落,勐卡村
木鼓节 木鼓节分为拉木鼓、跳木鼓、祭木鼓,一般在播种旱谷之前,收割旱谷之后期间举行。在村子外的一个参天古树下,古树上挂满了牛头,仰视之下,放佛是在聆听佤族先祖来自远古时期的召唤。 拉木鼓祭祖仪式,还没有开始,无数的佤人端坐在古树下休息聊天,可能由于平时在自家院落或者田间劳作,稍有闲暇互相交谈。
拉木鼓正式开始,这是佤族祭祀先祖的活动。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佤族青年在公明山结为夫妻,婚后生下了四个能干的四男四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不知过了多久,夫妻无疾而终,临死前给儿孙留下遗嘱:第一,为了节省土地,安葬时不留坟墓;第二,要求做木棺,而且是先砍现做;第三,安葬后每10天供一次饭,连续供三次后不再认坟。为此,儿孙们上山砍树做棺,一天偶遇一老虎,情急之下老大看下一旁的空心树,树干“咚”的一声巨响把老虎吓跑。几个儿子砍树回来,一边做木棺一边掉泪。夜晚老四梦见自己用木鼓纪念母亲,于是他们砍来一截大红毛树,仿照女性生殖器的模样制作木鼓。后来,伴随着木鼓“咚!咚!”的声音,佤人高兴的又唱又跳,从此,阿佤人的木鼓诞生了。木鼓象征着母亲,木鼓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召唤,于是木鼓也被奉为“一寨之母”和“生命之源”,世俗生活与宗教活动都离不开木鼓。 木鼓仪式开始时要杀鸡敬天,大型节日要剽牛、祭树神,之后主持祭祀的“召毕”站在木鼓上一路被拉回村寨。 木鼓活动一路是载歌载舞。
佤族人视木鼓为通天神器,无论哪一个部落,建寨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拉木鼓祭祖。
木鼓被来到寨子后,村民围着木鼓打歌,一派热闹景象。 拉木鼓以及打歌活动进行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可即便曲终人散,我和小伙伴的思绪却一直停留在拉木鼓的载歌载舞之中。 路上劳作的妇人。 在日常生活中,阿佤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一个用佤锦制作的桶帕,它既是佤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友谊与爱情的信物。 感觉年纪越大,抽烟越是厉害。 中午的时候离开翁丁前往傣族村落勐卡。 走进勐卡村,清一色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屋脊金黄色,并雕刻有各式精美图案。
勐卡村落的寺庙,风格上接近与泰国。 傍晚时分路过一小学,好像是在进行文体表演。 未来属于她们,为她们加油! 如此明亮的眼睛,让人很难忘记。 孩子们的街舞表演,虽是小小年纪却是特别有范。 欢乐的童年。
班老——芒黑村——沧源县城
班老乡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部,距县城驻地95公里
芒黑村,属于班老乡怕浪村委会,在村头遇到一个和尚在洗澡
芒黑村头的寺庙,小僧侣靠墙而立。 寺院的风格跟缅甸极为接近 站在窗前对着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僧侣, 在寺院里抄写经文的沙弥,一旁的沙弥眼睛炯炯有神,只是我没有读懂他的眼神是否充满了对于外界的渴望。 据说,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里很穷,所以很早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他他们送到寺院里来生活学习。当然据说也有一些富裕家庭会把小孩子送到寺院来学习生活,说是作为成人礼的必经阶段。 走进芒黑村,开始误以为这是傣族村落,后来更更正为是佤族村落,但也不得不说,这样的民族风情与翁丁稍有不同。 似乎对了上了年纪的佤族妇人来说,烟斗从来都是不离嘴的。 翁丁的房屋大多用木材,而芒黑的房舍大多用竹子。 老人,少妇,孩童,老人仔细的教少妇织佤锦,这是一种传承,一代一代,也因为这样的传承,无数的美丽才得以保存。
再见,令人难忘的芒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