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加林:出入于造化心源之间!

 昵称40044036 2018-09-10


何加林:出入于造化心源之间!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何加林写生主要采用对景落墨的方式,个别尺幅巨大之作根据写生加工。在这一阶段,也有少数作品如《白云浮江》、《幽谷山庄》等与写生无关,它们讲究结构性,与真实景象有很大距离,生拙枯涩,精神气息与第一阶段作品遥相呼应。


写生完全改变了第一阶段作品奇幻、孤峭和冷逸特征,变得真实、具体、亲切、生动。一个画想象空间,一个画眼前景物;一个突出主体,一个突出客体;一个要求景物适应画法与风格,一个要求画法与风格适应景物。传统山水写生大抵是目识心记,略勾小稿,回到画室才落墨完成。20世纪以来的山水写生借鉴西法,对景作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李可染——一方面坚持对景落墨,一方面又强调主体加工,使写生具有创作性质;一方面放弃传统程序性画法,从对象的形质特点寻求新画法新程度,适当引入西画方法,赋予作品更强的真实感、丰富性;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发挥笔墨语言的表现力,维护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同时代一些老画家也重视写生,但他们没有西画根基,不放弃旧的笔墨程序,摆不脱“旧瓶新酒”的矛盾。


何加林 | 幽谷山庄


李可染成功的秘诀,在于他对中西绘画都有较深刻的理解,兼能中西画法,有相当好的笔墨功底。但是,他的众多追随者却相对逊色,鲜有获“出蓝”之誉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那原因,是追随者们虽有造型能力,却弱于笔墨功底,深受写实观念束缚。新时期山水写生有很大突破,但大抵摇摆在上述两种倾向之间:或者模拟山水原型,失之过实,或者用既定画法去套对象,得不到自然的新鲜与生动。何加林采取对景落墨方式,沿着李可染的路线,追求描绘的新鲜、生动与丰富,努力再现江南景色的湿润和秀丽,但他以笔墨的认知、所经受的笔墨训练和作画的文化环境,与李可染及其学生大有不同。他更强调笔墨形式的独立性,更重视个人表现的自由。因为笔墨功底好,他没有拘于“写生状态”,没有那种连环画式的叙述性,没有丢失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诗情画意和笔墨趣味。他像李可染那样根据对象的特征探索创造新的画法,又没有像李可染那样一概将传统程序放弃,而是部分地融入,在不影响生动描绘的同时保持笔墨的独立韵味。和李可染写生相比,他采用的笔法更多,风格更趋精致。何加林比李可染更突出水墨情致,而不失写生的真实生动。李可染写生孕育了其凝重拙厚而深秀的山水风格,何加林的写生透显出其清隽、秀逸的气质,却与他的非写生作品保持着相当的差异。李可染写生探索在47岁以后,何加林画写生始于38岁。李可染对景写生的探索是开拓性的,何加林的对景写生推进了这一探索。


何加林 | 葱岭春晓


我作上述比较,是想指出,在李可染这样的大师之后,年轻一代仍能有所作为,即使在他最有贡献的写生方面也是如此。何加林的努力启示我们,山水写生不仅可以像李可染那样通过摆脱程序束缚而获得新的活力,也能够适当地借助于传统程序,把掘取造化源泉与充分的笔墨表现在更高的层面统一起来。在我看来,何加林的方式,在中国画教学中更具普遍价值。


何加林 | 空亭斜阳图


何加林说,写生使他感受“有”,获得“实”,以后可能会“化实为虚”“化有为无”。“有”与“实”,可以解释为造化自然所赋予的充实,画面的生动与丰富。“虚”与“无”,可以理解为对具体景物的超越,画面的意象性和形式化。事实上,何加林同时兼能“虚”与“实”,“有”与“无”,可以轻松地出入于两者之间。只能“实”而不能“虚”,是近代采取西画方式写生的画家的不足,只能“虚”而不能“实”,是拘于传统程序的画家的缺撼。



整理编缉_夕月慕画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