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望山乡 点亮求知心灯

 读书与思考2 2018-09-10

为山里娃插上腾飞翅膀

谈起乡村,浮现在人们眼前的往往是一派田园风光——纵横交错的阡陌,鸡犬相闻的邻里,怡然自得的生活。但对于330万名乡村教师来说,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生活、工作在这里,寂寞和清苦也不免浮上心头。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魂,是乡村孩子的引路人和灵魂工程师。9400多万名乡村学子,697万名留守儿童,乡村教育的重担压在乡村教师身上。幸运的是,他们坚守、奉献,“一生只为乡村教育痴”;更幸运的是,他们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创新,寻求乡村教育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乡村教育因乡村教师燃起希望之光,乡村孩子因乡村教师插上翱翔的翅膀。

一生献给乡村教育

“王校长,愿意调到县教育局来吗?”今年6月,王怀军接到了一个电话,来自湖南省石门县教育局分管人事的副局长陈和平。

“教育局?我不去。”

“雁池乡中心学校呢?”

“我还是继续待在苏市学校吧!”

三亩池小学、水晶小学、苏市学校——从1984年参加工作算起,王怀军在石门这个省级贫困县最偏远的几所乡村学校转来转去,转了整整34年。

2008年暑假,王怀军调任苏市学校校长。秋季开学第一天,她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却看到孩子们舍近求远去了别的学校。王怀军马不停蹄地走访了附近7个村的村支两委和所有学生家长,找到了学生舍近求远的原因:苏市学校硬件条件差,教师队伍弱。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面貌。

一个学期结束后,苏市学校在全乡中心校综合评估中获得了3项第一、4项第二的好成绩,学生数量稳定下来。

但落后的设施依然是王怀军的心病。同年年底,机遇来了,石门县新一轮合格学校创建工作全面启动,苏市学校成功立项。

“尽管有3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我们仍要开源节流、艰苦创业,尽最大的努力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王怀军把算盘打得啪啪响,“开辟菜园,保证学校食堂的蔬菜供给;新建养猪场,每年养几十头生猪,既能提高学生伙食质量,还能创收……”

如今,苏市学校早已改头换面: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和教学电脑,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现代化实验室一应俱全,就连学生食堂都有了个好听的名字——粒粒堂。

34年,王怀军的头上青丝变白发,但她教过的1600多名学生很多都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这份成就感,是治愈乡村生活寂寞、清苦的良药。

而对于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岳河联小教师杨久迎来说,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滋润着他对乡村教育不变的痴心。

杨久迎在岳河联小是个奇特的存在。因为他总是放大镜不离手,看书、批改作业时是这样,上课时也要一手执笔、一手拿镜,就像战争年代指挥作战的军队老总——“杨老总”的外号就这样传开了。

1986年刚走上民办教师岗位时,21岁的杨久迎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得拿着放大镜上课。

那时的他精力旺盛、豪情万丈,白天上课,晚上批作业、备课,每天都能熬到很晚。他常年坚持第一个来学校,打扫校园和办公室卫生,烧好热水等待孩子们。放学以后,他会把校园检查一遍,等最后一个人走了,才放心地锁门离开。

32年满负荷工作,他的眼角膜不知充血了多少回,视力渐渐模糊了,但他仍不打算歇一歇,“只要不耽误上课就行”。

“百花园中花似锦,花红要靠育花人”,时至今日,杨久迎依然记得当年民办教师招考时的作文题。32年坚守,“杨老总”正是用青春和汗水抚育了一茬又一茬花朵,践行着当年在作文里立下的誓言。

“我希望学生们都能越飞越高,越来越有出息。我不图他们回报。”杨久迎说,“只要他们记得,在这个遥远的小山村,在岳河联小,还有我这个老师随时等着他们回来看看。”

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创新

理想的乡村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让乡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读好书、上好学?这些问题,身处乡村教育一线的教师们不仅关心,更尝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解答,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为乡村教育腾飞添砖加瓦。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兰考人,齐拓宇毕业就回了老家,成为兰考县谷营镇程庄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

20多年来兢兢业业执教,齐拓宇慢慢发现,乡村教育缺乏活力,乡村学生在待人接物、适应社会和学习知识等综合素质上,与城里孩子存在较大差距。

怎样改变乡村孩子的面貌,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齐拓宇与网络课堂相识。名师在千里之外授课,学生们通过网络就可以看到,这让她茅塞顿开。

第一次尝试网络课堂,齐拓宇用自己破旧的手机,带着学生们上了一节“感恩节班会”。自此,创新的种子在她心中扎根。

没有设备,她利用寒假外出学习的机会从北京募集到10台二手电脑,连背带扛运回了学校;没有空间,她将学校一间简陋的图书室收拾成网络教室,从此音乐、美术、科学课都能开齐上好了……两年多来,网络课堂为这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带来了无限可能,让这里的孩子们有机会向世界发声。

“我要做坚守乡村教育的人,更要做一个点亮星星的人。”齐拓宇说。

想要“点亮星星”的齐拓宇做了许多创新和尝试:为了让语文课有趣一些,她带着学生改编课本剧、把古诗词改写成散文;在阅读推广方面,她用“大声朗读”的方式锻炼乡村孩子的胆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为了让孩子们有书读,她积极联系公益机构,募集捐赠图书1200余册……2017年12月,她荣获“马云乡村教师奖”。“这个奖对乡村教师来说不仅是肯定,更是鼓励!”齐拓宇说。

和齐拓宇一样,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寻求改变乡村教育的资源和机会。

“我们学校获得过德育、教学等各种奖状,我都收起来了,唯独这‘美丽乡村学校’的牌子我挂在了门口,让乡亲们都能看到。”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说,“乡村小规模学校不是弱校、困校,而是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学校,这也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

范家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位置在山区深处,学生来自附近5个村,最远的上学要步行一个多小时;人数少,共有学生85人、教师12人;规模小,占地仅有6亩,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一个食堂。

利州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还有很多,范家小学在其中又很不一样:探究式、项目式学习已不再神秘;绘画、手工、花式篮球等艺体课开足开全;校本课程引入“非遗”文化、乡村调查、中草药等内容;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

从一所弱校、困校,变成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标杆校,范家小学只用了不到4年。这源于张平原从教20多年来对乡村教育的经验和思考。

2014年,张平原调任范家小学校长,开始探索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让微型学校抱团取暖。上任之后,张平原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联系同行、起草章程、建立机构……仅仅2个月,由利州区14所小规模学校组成的“广元市利州区微型学校发展联盟”正式成立,为了“让每一名适龄儿童就近接受优质义务教育”,联盟实施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六大行动。

在管理方面,联盟为校长和中层干部交流搭建了平台,定期召开管理干部研训会、校长论坛;为解决教学质量难题,联盟定期召开小小班教学研讨会,讨论小小班教学的特点、优势、不足和困惑,研讨教学策略;为改革研训机制,联盟设计了“订单式”教师培训方案;为破解乡村学校艺术教师缺乏难题,联盟对内实施艺体教师走教,对外引进沪江“CCTalk”网络直播互动课堂……

“联盟成立4年,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每个学校的课程都能开齐开足上好,文化建设逐渐跟上补齐,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校长老师对未来充满信心。”联盟成员校石龙小学校长赵成宝说。

“村空、城满”“撤之不能,办之难继”始终是乡村教育绕不过的难题,但张平原和他的小微联盟用自己的智慧为乡村教育打造了一个样本,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小而美、小而优”之路。

做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

“我可以叫你一声妈妈吗?”学生王梦娇泪眼汪汪地望着王西梅时,王西梅的眼睛也湿润了。王梦娇不知道,王西梅早已把她看作自己的女儿。

2007年,王西梅到河南省郸城县东风乡大树张小学任教时,王梦娇刚读一年级,因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被寄养在外婆家的她常常哭着找妈妈。王西梅看她可怜,就经常把她接到家里,给她辅导功课,让她和自己的女儿一起玩。后来,王梦娇的外婆年事太高无法照顾孩子,王西梅就直接把王梦娇接回了家,吃住在一起,给她洗衣、洗澡、买衣服、买玩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桂君,家里只有三间破旧的砖瓦房,连院子都没有。从2006年起,王西梅就开始资助她。单桂君上小学时,王西梅给她买文具、买衣服、做好吃的;高中时,每周末单桂君回家,王西梅准时给她100元生活费;单桂君考上辽宁科技学院后,王西梅又给她送去2000元生活费。

像王梦娇、单桂君这样的“女儿”,王西梅还有很多。谁的衣服破了,王西梅帮着补;谁的文具丢了,王西梅掏钱买;家长顾不上接送,王西梅把学生领到家里吃饭。王西梅的班务日志上,记满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手机上记满了家长的联系电话,QQ好友名单里都是留守孩子的父母。

鸟盼一个巢,人盼一个家。学生是王西梅的孩子,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她心里才踏实。

调到县实验小学后,面对更多的孩子,王西梅主动申请了更多的课,承担了更多的任务。她还发起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全校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制定帮扶制度,带领全校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每个孩子筑建希望与梦想。

民政部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仍有697万名农村留守儿童。日日陪伴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乡村教师,就成了他们的“爸爸”“妈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让更多孩子跳出农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青石镇澄潭小学教师郑春英用35年的观察和探索,找到了独特的留守儿童教育法。

面对留守儿童放学后、节假日无处可去的处境,郑春英“既当老师又当妈妈”,承担起监管责任,带着孩子做游戏、为他们辅导作业,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节假日,为了时刻掌握学生动态,郑春英不是在家访就是在家访的路上。

为了塑造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她以心换心,用尊重、关心赢取孩子的信任:孩子进步了,她第一个热情赞扬;孩子失意了,她立即给予真诚的鼓励;孩子生病了,她用脸贴贴孩子的脸,用手轻轻爱抚孩子的手。

在教学中,她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方案。学生杨欣洁是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刚入学时成绩明显跟不上。郑春英寻找她的闪光点,发现她对绘画很感兴趣,就把杨欣洁的画拿给全班同学欣赏,让她在表扬中找到了自信。渐渐地,杨欣洁对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是谁燃起了烛,照亮了书桌?又是谁点亮星星,让乡村教育的夜空星辉闪烁?

是330万名乡村教师!他们的坚守、奉献、创造和爱,温暖、鼓舞了一个又一个乡村学子的心。(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10日第10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