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MD 这家公司,可以说是非常顽强了!

 冲霄3e8ixadnpn 2018-09-10


作者丨高桥洋介


自从英特尔(Intel)宣布10nm制程的量产时间将延后至2019年下半年,整个市场与媒体界都在讨论这件事所产生的后续,其中受益最大的,或许是英特尔的宿敌AMD。前些时候,不少外资分析师皆认为,AMD将能在英特尔青黄不接之余,快速抢下英特尔在服务器与计算机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影响英特尔的营收市场表现。

 

英特尔与AMD过去的战争,相信大家相当耳熟能详,笔者自然不用多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AMD这两年的营收、人事异动、产品以及合作伙伴台积电的近况,以此谈谈AMD的未来发展。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AMD近期的财务表现。进入2018年第一季之后,AMD将2017年的财务报表作了些许调整。到目前为止,除了2017年第三季仍未调整(因为2018年第三季财报仍未公布)以外,2017年全年度的营收,相较于未调整前,略为下滑了1700万美元,但获利(Net Income)方面则从净赚1.13亿美元,下滑成亏损2300万美元,尽管这在国际的财务会计领域上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未免让人觉得有财务操作之嫌,用漂亮的财务操作获取投资人的信心。

 

单位:百万美元

图1 AMD营收与净获利表现(调整前)(数据来源:AMD


单位:百万美元

图2 AMD营收与净获利表现(调整后)(数据来源:AMD

 

但另一方面,AMD从今年开始,便有大幅获利的表现,第一季便有8100万美元,第二季则有1.16亿美元。仔细一看,各位就会发现,仅是2018年第二季的获利,就超越了AMD 2017年全年度尚未调整的获利表现。如果细观毛利(Gross Margin)与市场营销与研发的投入比重,或许可以解读为,AMD产品的议价能力逐渐提升,加上整体营收拉高,所以足以拉抬整体的获利表现。


1

人员流动频繁 苏姿丰仍能稳如泰山


谈完了财务表现,就要正式来谈谈AMD近期的发展,除了产品面外,市场讨论度最高的,应该是AMD与英特尔之间的「抢人大戏」。

 

计算机运算市场走到现在,莫过于CPU与GPU架构的不断演进,但是熟知CPU与GPU架构的发展历程,又能为其赋予全新架构进而提升性能的高手,放眼全球,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亦不为过。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曾经待过AMD的Raja Koduri,这位在业界被喻为传奇架构师的男人。2009年,他离开AMD,投奔苹果的怀抱,担任GPU CTO一职。2013年重回AMD,同样肩负起AMDGPU架构的开发。直到2017年,又被英特尔挖走,撇开苹果不谈,这位传奇人物确实也为AMD打下未来数年的GPU架构蓝图,其中最为出色的,莫过于已经为AMD开疆辟土的Vega(织女星)架构GPU。


当然,Raja Koduri的离开,网络传言不少。有一说,是因为Vega GPU在2017年的销售不如预期,另一说,则是猜测他看不到AMD与英伟达(NVIDIA)在GPU市场竞争的未来,故挂冠求去,前往资源更多,且打算将GPU重振旗鼓的英特尔。而在Raja Koduri再度离开AMD之间,在他任职AMD期间,也促成了英特尔与AMD之间的合作,整合英特尔的CPU与AMD的Vega GPU,同时也整合HBM(高带宽内存),希望能借此进一步巩固笔电市场,但消息发布后没多久,Raja Koduri就宣布离开AMD,跑去了敌方阵营。

 

▲图3 英特尔与AMD集两方之优势面向笔电市场

 

当然,除了Raja Koduri外,英特尔与AMD之间的抢人大战,这两年来从没停过,双方大多数的交锋,大致上是由英特尔居于领先(见表1)。

 

表1 英特尔与AMD双方近年挖角事纪一览

日期

重大事纪

2013.04

从苹果重新加入AMD的绘图事业群资深副总裁暨首席架构师Raja Koduri

2017.11.08

AMD绘图事业群资深副总裁暨首席架构师Raja Koduri再次离开AMD

2017.11.09

传奇绘图架构师Raja Koduri,确定加入宣布再次与AMD展开合作的英特尔。

Raja Koduri将担任英特尔核心与虚拟运算事业群终端运算解决方案部门总经理、英特尔集团资深副总及首席架构师

2018.01.24

前美光资深副总裁暨行动业务总经理Mike Rayfield,以及前Synatics系统芯片工程部门资深副总裁王启尚 (David Wang)加入AMD。其中Mike Rayfield接手担任AMD全球资深副总裁暨Radeon绘图技术事业群总经理,而王启尚则担任Radeon绘图技术事业群工程部全球资深副总裁。

Mike Rayfield除了在美光任职,更曾在NVIDIA任职期间负责Tegra处理器开发,而王启尚本身过去也曾在ATI、AMD任职。

2018.04.27

曾任Tesla自动驾驶与低电压硬设备部门副总裁,并且曾在AMD任内主导全新Zen架构设计的Jim Keller将加入英特尔。

2018.04.30

前AMD全球产品营销资深总监Chris Hook确定加盟英特尔。

在AMD任职期间更从RTG部门全球市场暨公共关系资深总监职位被拔擢为全球产品营销资深总监。

2018.07.10

原本在英特尔视觉与核心运算部门任职的架构工程师Martin Ashton将加入AMD担任副总裁。Martin Ashton未来将向Radeon绘图技术事业群工程部全球资深副总裁王启尚报告。

在此之前,Martin Ashton则是在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担任执行副总裁职务,并且负责PowerVR GPU相关研发业务。

▲数据源:mashdigi.com

 

之所以会说英特尔居于领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英特尔将AMD负责CPU的Jim Keller与前面所谈到的负责GPU的技术高手Raja Koduri双双挖走,这对于原本就已经居于不利地位的AMD来说,用雪上加霜来形容,真的是一点也不过分。

 

▲图4 已经投奔英特尔阵营的Raja Koduri


半导体公司若要能够持续居于市场的领先地位,本就需要非常强大的技术实力作为后援。两位大将先后出走,的确为AMD造成不小的影响,但今年第二季的财报表现如此亮眼,加上英特尔10nm制程又已经递延到2019年下半年,2018年年底,又是台积电进入7nm制程量产的时间,若一切顺利,AMD要全面反攻,并不是不可能。这也就是说,即便两名重要大将离开,但原本就具有技术研发与市场开发经验的苏姿丰仍是不动如山的情况下,AMD仍然有与英特尔一搏的空间存在。


2

AMD的两大生命线:CPU与GPU


若对AMD的产品线陌生的话,其实不太容易搞懂AMD的产品线定位,但原则上不会超出三种类型,CPU、GPU与APU(加速处理器),前面两种还算容易了解,但APU是什么呢?就AMD的定义,APU就是整合了CPU与GPU架构的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Chip;SoC)。就这三种产品线的发展上,AMD的策略基本上是让CPU与GPU先行,APU再行跟上。CPU与GPU推出新一代产品后,新款的APU产品就会整合当代的CPU与GPU架构,以更高的整合度,来对应需要性价比较高的产品线,例如笔记本电脑或是对空间极为要求的嵌入式应用,就会是APU能够发挥的空间。

 

理由在于APU整合了CPU与GPU的优势,无需外挂GPU显卡,自然省去不少电路板空间,电路板的设计也会相对干净,对于系统整合业者来说,也会省去不少麻烦。在台湾地区,就有不少嵌入系统业者非常喜欢AMD这样的设计,这也有助于AMD在工业与嵌入式应用上,拥有一席之地。

 

(一)Zen架构CPU表现渐入佳境

回到CPU本身,现阶段AMD的主力架构就是业界所熟知的「Zen」架构,以该架构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出EYPC处理器与Ryzen处理器。GPU方面则是以「Vega」架构为基础,再推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绘图显示适配器,同时与CPU搭配,整合出Ryzen处理器。不过,我们也必须强调,Ryzen处理器也有版本上的不同,大致上还是有所谓的单以CPU核心数量为主的版本,以及整合GPU的版本。前者以Ryzen Threadripper为主,目前已经推出第二代,拥有36核架构,此版本在COMPUTEX 2018由苏姿丰发布,采用12nm制程。后者原则上,就是以Ryzen APU为主,但撇除嵌入式与工业应用不谈,Ryzen系列家族的处理器,就是聚焦在桌上型与笔记本电脑市场。

 

▲图5 AMD的Ryzen处理器系列定位

 

至于EYPC处理器,在AMD的蓝图中也已经规划到7nm制程,预计也是台积电代工量产。相较于聚焦计算机市场的Ryzen,EYPC就是锁定服务器市场,这一两年下来,也获得腾讯、思科与HPE的青睐,以出货量来说,2018年第二季相较于去年同期,大幅提高50%以上。目前采用7nm制程的EYPC处理器(代号为Rome)已经进入样本阶段,预计2019年正式量产。此外,代号为Milan的EYCP处理器,预计会采用7nm Plus制程,若无意外,这应是台积电首度导入EUV技术的先进制程。

 

▲图6 AMD在EYPC处理器的CPU架构蓝图

 

(二)以7nm GPU投入人工智能 AMD仍有挑战

在显示适配器方面,AMD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英伟达。但某程度上,英伟达对于GPU的定义显然比AMD要广泛的多。英伟达在GPU方面,自从开发确定发展CUDA架构之后,就希望GPU的应用能面向更为多元的领域,就过去这几年来的发展来看,英伟达在发展路线的定调,加上不断地扩大自有的开发者社群的人数,AMD几乎是一路被英伟达压着打。只不过,随着AMD从2017年开始逐渐稳住阵脚之后,到了2018年终于看到有反击的迹象。采用7nm制程的Vega GPU预计也会在2018年年底量产。

 

AMD在绘图卡的产品线,是以RADEON作为全产品线的统一名称,依据市场需求,可以分为RX、PRO与INSTINCT三种版本,再依照GPU架构的演进,各自对应前述三种版本的规格需求。目前确定采用7nm制程的Vega GPU预计将被放在RADEON INSTINCT MI25上,聚焦在机器学习领域。而AMD从2017年开始,便有意进军人工智能应用,但英伟达在该市场拥有相当高的话语权,创办人暨执行长黄仁勋甚至被市场称为AI教父,单凭此点,就可以看出这两间公司在人工智能市场的差距。


3

艰辛的AMD与关键的台积电


在还没讲到结论前,先讲一个小结,AMD之所以能走到现在,基本上是全靠苏姿丰博士一人独撑大局。在她担任执行长的时期,正是AMD处于低谷的阶段,过去甚至也传出AMD极有可能会被收购的消息,但AMD在英特尔与英伟达的夹击之下,仍然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单位:百万美金

图7 英特尔(CCG DCG)、英伟达与AMD营收表现(数据源:英特尔、英伟达与AMD(2018/09)

 

半导体产业发展至今,某程度上已经演变成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技术研发,再由技术优势来开拓市场。单以AMD所面对的两大竞争对手来看,其营收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英特尔的营收更是将AMD远远甩在后面。然而,AMD依然咬紧牙根,不断地在先进制程投入研发,并持续在服务器与计算机市场对抗英特尔与英伟达。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AMD的处境确实非常的艰辛,更别说,英特尔还将AMD两名重要的研发大将挖走,换作是你,会不会不爽?答案当然是会。甚至我们可以说,AMD的表现其实在这一两年来,已经可谓相当出色,毕竟过去的策略错误,确实导致了AMD的经营困境,一来一往之间,也渐渐被竞争对手拉开距离,如今走到现在,仍能与两大竞争对手抗衡,实属不易。

 

当然,AMD未来的路要走得顺遂,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公司,就是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AMD已经确定将新一代的CPU与GPU产品交由台积电量产,而且全部采用7nm制程。

 

目前就台面上所有的晶圆代工业者,7nm制程的竞争,已经是百分之百是由台积电居于领先位置,而格芯(原格罗方德)宣布确定不再投入7奈米制程竞赛,也就是说目前仅有台积电能提供7nm制程,且预定在今年下半年进入量产。问题在于,台积电手边采用7nm制程的一线客户所需要的产能都比AMD多上许多,像是苹果、华为与高通等,其他如Xilinx、联发科与美国新创的AI芯片公司Wave Computing也尽在台积电的掌握。

 

苹果与华为不用多说,苹果预计在九月中发布新款iPhone,预计最快十月中就会进入开卖,所以回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台积电最慢就要在六月至七月开始量产新一代的苹果处理器,八月进入手机生产期,九月配送,才有可能在十月份赶上各个首波城市的开卖活动。

 

紧接着,高通新一代的旗舰处理器也确定采用7nm,日前华为所发布的Kirin 980也与高通相同。但搭载这两款处理器的产品,预计都是明年二月至三月才会正式开卖,换言之,台积电的产能极有可能会处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但话又说回来,由于台积电已经步入7nm制程,相较于10nm,可以切出更多的裸晶(die),加之现阶段全球旗舰级手机市场并没有相当明显的成长态势,在需求成长动能有限的情况下,或许台积电的7nm产能在今年第四季应该能够满足非手机领域的客户群。

 

倘若如此,AMD执行长苏姿丰能否不计一切代价,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抢下有限的产能,将是AMD能否进一步抢下服务器与计算机市场的重要关键。对于AMD来说,英特尔虽然宣称10nm的量产时间预计在2019年下半年,但与其靠对手量产时程不断延迟所带来的机会,倒不如靠自己亲自打下江山还较为实际。若AMD无法掌握这波反攻机会,一旦英特尔真的将自有的10nm导入量产,届时AMD要再反攻,恐怕将更为困难。

 

其次,英伟达日前推出了全新的GPU架构图灵,这对AMD来说,也是警讯。在同为台积电代工情况下,目前搭载图灵GPU的显示适配器已经准备出货,AMD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总结:

 

过去的40多年,CPU和微处理器主导了运算发展方向。但是在摩尔定律面临瓶颈,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开始出现之时,芯片异构设计开始成为未来趋势。

 

对于一直坚持CPU和GPU两条战线同时发展的AMD而言,在英特尔和英伟达的夹击之下实属不易。2018年的亮眼表现,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但是想要完全赶超英特尔还有相当大难度。

 

正在到来的异构世界,AMD还需要开辟新的战场,毕竟老对手英特尔也在积极转型。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