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金融学专业综合试题3
2018-09-11 | 阅:  转:  |  分享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金融学专业综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回购协议

2.金融抑制

3.不可抗变条款

4.国际债券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简要说明凯恩斯利率理论的基本要点。

2.简述民间信用的作用及影响。

3.举例说明本国汇率贬值对借外债的影响。

4.浅析预期心理说及其现实意义。

5.简述再保险的含义。

6.可保风险的条件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一题必答、第二、三题任选一题答。每题22分,共44分)

1.我国为什么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试分析政策效果如何.

2.谈谈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3.试述保险投资的安全性。































参考答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金融学专业综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回购协议:指在卖出一种证券时,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约定价格向购买者再购回该证券的交易协议。根据该协议所进行的交易称“回购交易”。回购交易是证券出售者的一种融资活动。在回购交易中,协议的一方为证券持有者和出售者,称为“正回购方”,他是资金借入方,是债务人;协议的另一方为证券购买者,称为“逆回购方”,他是资金借出方,是债权人。在交易中,双方通过回购协议、约定在将来某一时间,由正回购方按约定回购利率计算的资金额,向逆回购方返还资金,从逆回购方再买回该证券,实现反向成交。通过回购协议进行融资,对交易双方都有利。对资金借入方来说,可以得到资金融通。同时可以避免再购回时市场价格上升而引起的损失,降低了风险。对于资金借出方来说,手中拥有证券作为抵押物,可以避免债务人无法按期偿还资金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避免证券卖出时市场价格下降而引起的损失。回购交易可以发生在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非金融机构之间。回购交易的标的物通常是国家债券,尤以短期国库券为主。

2.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所提出。根据他们的观点,金融抑制是指一国金融制度落后,政府对金融干预过多,压抑金融发展,而受到抑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经济的发展。

金融抑制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不良影响:(1)负收入效应(2)负储蓄效应(3)负投资效应(4)负就业效应

3.不可抗辨条款:不可抗辩条款又称不可争条款,是指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而订立合同,经过一定期限(一般为两年)后,保险人不得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为由,解除保险合同或拒绝承担保险责任。

在国外保险法的理论和实践中,许多国家对不可抗辩条款都作了规定。一方面有利于督促保险公司及时履行抗辨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少数不负责任的保险公司,在给付责任发生时,存心挑剔投保人所告知的事实,以“没有完全告知实情”为由拒绝给付。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包括保险法在内的各项商事法律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因此,建议在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对不可抗辩条款的规定,保护保险合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国际债券:指一国政府、金融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国际债券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1)根据债券发行的地点、债券票面使用的货币,可以将国际债券分为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外国债券指债券发行人在其本国以外的某个国家发行的以发行地所在国的货币为面值的债券。欧洲债券指发行人在债券票面货币国以外的国家发行的债券。(2)根据债券发行的对象,国际债券可以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公募债券是向社会广大公众发行的债券,可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开买卖。私募债券是私下向限定数量的投资人发行的债券。这种债券发行量少,期限较短,不能上市公开买卖,且债券利率偏高。(3)根据债券转换情况,国际债券可以分为一般债券、可转换股票债券和附认股权证书债券。一般债券指按债券通常使用的还本付息方式发行的债券,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等。可转换股票债券指可转换为企业股票的债券。附认股权证书债券指能获得购买发行债券企业股票权利的企业债券。(4)根据债券的利率状况,国际债券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无息债券。固定利率债券指在债券发行时就将债券的利率固定下来的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指债券利率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而变动的债券。无息债券指没有息票的债券,这种债券发行时按低于票面额的价格出售,到期按票面额收回,票面额和发行价格的差价就是投资者所得的收益。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简要说明凯恩斯利率理论的基本要点。

答:凯恩斯认为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借贷和利息的支付都以货币形式进行,表现为一定量的现在货币与一定量的未来货币相交换。因此,利息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的高低由货币的供求来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货币供求论以分析利率的决定因素。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的基本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率是由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所决定。这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储蓄、投资等实物因素决定利率的观点相反,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强调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

第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而利息就被定义为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他认为,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中,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持有的财富(股票、债券等)带来收益的同时,但也有蒙受损失的风险,并且流动性较差;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产,是社会财富的真正代表,可随时转化为其他商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和最小的风险性,但货币不能生息。因此人们对货币具有流动性偏好,即考虑持有财富的形式时,大多倾向于选择货币,其动机包括:①交易动机,人们持有货币以备日常之需,它与收入成正比;②预防动机,人们为应付紧急需要而保有一部分货币,它也与收入成正比;③投机动机,人们持有货币以备将来投机获利,它是利率的减函数。

第三,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而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均衡点。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时,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增加,当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当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下降。

2.简述民间信用的作用及影响。

答:民间信用是我国最古老的信用,在历史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起了重要的作用。民间信用的重要作用主要由(1)弥补正规金融和信用的不足,发挥了灵活性的特点。(2)可以聚集民间闲散资金,灵活,迅速地运用与经济发展。(3)民间信用由于受地利,风俗等的影响,相当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近了经济的发展。(4)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互帮互助的优点。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另一个便是由于民间信用的非正规性,而对正规金融的冲击。和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的不稳定性和负面影响。

3.举例说明本国汇率贬值对借外债的影响。

答:假设甲国向乙国借款100单位乙国货币,甲国汇率为(直接标价)1:1.5。则甲国必须偿还150单位甲国货币。而还款期汇率便为1:2。若采用甲国货币计价则需要还150单位则,只能收回75单位乙国货币,而采用已国货币计则需要还200单位甲国货币。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国汇率贬值对外债的影响要分类讨论,是否收益或受损要看归还时用那国货币计价。

4.浅析预期心理说及其现实意义。(有问题)

答:(1)预期心理说是解释通货膨胀的一种理论,它从理性预期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效应。

(1)所谓预期心理说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实际上,这一假设包含三个含义:第一,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第二,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当然包括有关的经济理论和模型在内)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这就是说,由于正确的预期能使经济主体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经济主体会随时地根据它所得到的信息来修正它的预期值的错误。当预期值高于正确值时,它会降低预期值。当预期值低于正确值时,它会提高预期值。因此,随时随地的修正会使它避免老是作出高估或低估的错误,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由于这一原因,即从整体上看,在长期中,它对某一经济变量的未来预期值与未来的实际值仍然会是一致的。用普通的语言来说,预期心理说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2)现实意义:预期心理说学派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心理,政府旨在增加宏观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人们的预期会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些效用会抵消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增加宏观总需求的作用,从而使宏观总需求不变,致使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无效。西方学者认为,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诸如税收、政府购买或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

5.简述再保险的含义。

答:再保险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将所承保的风险责任的一部或全部向其他保险人再投保的行为。将风险责任转移的一方称原保险人,承受风险责任的一方,称再保险人。转移风险责任的一方,在保险术语上称为分出人或分出公司。承受风险责任的一方,称为分保接受人或分保接受公司。如果分保接受人将接受的业务再分给另一个保险人,这种做法叫转分保,双方当事人称为转分保分出人和转分保接受人。

再保险是分出人与接受人之间订立再保险合同,根据这种再保险合同,分保接受人对分出人由于所承担的责任或承保的风险发生赔款而受到经济损失给予补偿。再保险也是保险的一种,它和保险一样,都是风险的承担、分散和转让。

6.可保风险的条件是什么?

答:可保风险是保险客户可以转嫁和保险人可接受承保的风险。作为可保风险,需要满足以下价格条件:

第一,可保风险是纯粹风险;

第二,风险的发生必须有偶然性。风险发生的偶然性是针对单个风险主体来讲的,风险的发生与损失是不可知的、偶然的。对于必定会发生的风险,保险人是不予承包保的。

第三,风险的发生是意外的。意外风险是指非故意行为所致的风险和不是必然发生的风险。故意行为易发生道德风险,且发生是可以预知的,都不符合保险经营的原则。

第四,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是由于保险需要大数法则作为保险人建立保险基金的数理基础,只有单个或少量标的的风险,是不具有此基础的。

第五,风险的损失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保险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风险的财务转嫁与责任的承担都是通过相应的货币计价来衡量的,这决定了不能用货币来计量其风险损失的风险是不可保风险。



三、论述题(第一题必答、第二、三题任选一题答。每题22分,共44分)

1.我国为什么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试分析政策效果如何?

答:从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发生了一些改变,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下面就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政策效果做一个分析。

(1)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

中央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当时的现实需要。1998年,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对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原则,原因主要有:第一,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后,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时的情景是国内金融风险问题突出,而亚洲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国际舆论预测下一个出现金融危机的国家可能是中国,当时金融形势十分严峻。第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当时银行资金比较宽松,但由于市场有效贷款需求不足,贷不出去。财政增发国债,由银行购买,本身是运用银行资金,就是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同时由于国债资金作为资本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又为银行增加贷款创造了条件。第三,当时经济运行方面面临的问题,虽然表现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但深层矛盾是结构问题,它不是靠货币政策扩张就能解决的。

(2)稳健货币政策的内容

中央提出坚持稳健原则,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执行国务院制定的稳健货币政策方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1998年中国货币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方面,面对相当严重的金融风险和由于市场供大于求带来的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商业银行要降低不良贷款比例,贷款普遍比较谨慎;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要扩大内需,客观上需要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保持适度增长。在坚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是当时货币政策操作所追求的目标。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这一措施使商业银行具备了按信贷原则自主增加贷款的条件;多次降息。降息减少了企业利息支出,提高了企业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对启动投资、促进消费,对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1998年以来,我们对信贷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主要包括:调整基础设施贷款政策,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督促商业银行发放国债资金项目配套贷款;调整个人消费信贷政策,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调整农村信贷政策,推行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制度;调整出口信贷政策,支持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调整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政策,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调整对证券公司的信贷政策,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调整对非生产部门的信贷政策,开办助学贷款,开办学生公寓、医院等贷款新项目。在调整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同时,中央银行对再贷款政策也进行积极调整。

第三,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金融稳定的作用

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稳定的作用,主要工作包括:组建信达、长城、东方、华融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资产管理公司发放再贷款,支持其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资产和支持债转股;为确保少数严重资不抵债地方金融机构顺利退出市场,确保居民存款支付,确保金融和社会稳定,根据从严掌握的原则,适当给予再贷款支持;支持和配合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等等。

(3)稳健货币政策的效果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2003年GDP增长9.1%,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2%;2004年GDP增长9.5%,M2增长14.6%,CPI上涨3.9%。总体上,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的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货币供应量增速不断提高支持GDP快速增长与物价回升信贷扩张速度较快贷款投向较为合理基础货币回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加弹性和灵活性。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其关键在于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对强制结汇制度的改革,可以考虑扩大允许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企业通过对持有还是卖出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选择间接参与人民币汇率形成;还可以考虑对现有允许保留外汇结算账户的企业扩大可以保留外汇的限额;另外,结汇宽限时间可以延长,允许企业经常项目收汇后在一定期限内可以不结汇,这样企业可以选择适当的价格结汇。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可以考虑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以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垄断市场价格水平。制定合理的汇率波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应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实际有效汇率;月度交易余额;季度国际收支余额的变化;国际储备的充足性与变化趋势;人民币利率水平等等。有利于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可以使均衡汇率在发生变化后仍然维持在波动区间范围内。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干预机制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后,中央银行应减少市场干预频率,除非当市场汇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较长时期内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时,中央银行才入市干预。协调好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开放资本项目尤其是短期资本项目必然带来对人民币汇率的投机性攻击,造成国内经济的动荡。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贯彻积极稳妥、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之前人民币汇率应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在资本项目完全放开之后再采用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献花(0)
+1
(本文系河滩汉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