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唐代精美玉发饰的特点

 天宇楼33 2018-09-11

独立思考丨客观理性丨藏家立场丨专业视角

收藏动态丨藏界热点丨市场分析丨文化哲学

有广度  有深度  有温度  有态度  








推荐关注:(点击标题查看)

玩收藏想玩出点名堂:首先进入好圈子

玩收藏:唯进入好圈子  才能提升自己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家俱乐部-总部




收藏家俱乐部诚招古玩经纪人多名,年龄、性别不限。有意者请加客服微信(zqd1118)咨询!看懂的人,早就加盟了!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疆域广阔,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唐代妇女思想解放,女性的审美创造意识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装扮之风盛行,在发式方面独具特色。由于唐代女性发型多样,唐代的发饰品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唐代的发饰品虽种类上和前代无大差别,但在造型上却是极尽心思,并且在用料上也有了长足发展。玉发饰以其珍贵的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世人所青睐。本文就唐代玉发饰的种类、纹饰和艺术特征作若干探讨。

  唐代玉发饰的种类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更是精华所在,因此对头发十分重视。头发又叫青丝,谐音“情丝”,因此深情的古代女性对于头发更是看重和珍爱。唐代妇女多将发髻梳作各种各样的造型,尤其偏爱高髻。有时真发长度不足以满足高髻的要求,就需要于头上接装义髻。发髻增高之后,头上自然就出现许多可供装饰的空间。唐代妇女往往在高耸的发髻上插戴梳背、步摇、发钗、发簪等玉发饰。

  玉梳背

鸳鸯荷花摩羯玉梳背


  通长14.5厘米,宽5.7厘米,厚0.15厘米,杭州临安县晚唐水邱氏墓出土。黄白色玉,扁平体,弓形背,器体两面均有纹饰。一面刻三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两侧各有一只鸳鸯相对而立;另一面刻三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两侧各刻一摩羯。构图巧妙,装饰线条舒展流畅,整个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这件精美的玉梳背,对研究我国晚唐玉器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海棠花纹玉梳背


  长6.3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陕西省长安县茅坡村南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白玉,粉白色。扁平体,弓背形。直边一侧有榫头状子口,两面分别碾琢出牡丹花叶纹和海棠花纹。

鸿雁纹玉梳背


  长15厘米,高5.1厘米,厚0.1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青玉、粉青色。扁平体,近弧形。底边呈长条形子口,可装梳齿,周边略厚,沿周边碾出一弧状阴线,两面均碾琢出阴线纹的鸿雁和祥云,鸿雁昂首展翅,呈飞翔状。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揭秘

宝相花玉梳背

  长14厘米,宽5.1厘米,国家博物馆藏。器扁薄,半透明,下边平直有榫,以便镶嵌梳齿,两面纹饰相同,中间隐起三朵盛开的宝相花,周围花叶铺展。叶纹以排列整齐细密的阴线刻划,简洁有力。

双孔雀纹玉梳背


  长12.6厘米,宽4.6厘米,国家博物馆藏。青白色玉,局部有褐色沁。扁薄片状,双面压地隐起一对孔雀。孔雀尖嘴、圆圈眼,昂首挺胸呈展翅欲飞状。孔雀的尾、翅等部位用平行的短阴线表现,这是受唐代已成熟的绘画中的线描手法影响,也是唐代玉雕特色手法之一。

  梳子本是一种日常梳理用具,在盛唐时期就开始流行将梳子插在头上作为一种妆饰。唐代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梳子,露出漂亮的梳背,当成装饰。最初只是在髻前插一把梳子,后来数目逐渐增多,在两鬓及髻后也会插上梳子。到了晚唐时期,流行起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对插。唐诗元稹《恨妆成》:“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诗《宫词一百首》“: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形象地反映出宫女头上遍插梳钗的情景。插梳质地有金、银、玉、象牙等,而玉质梳背出土最多,这由以上出土的玉梳背就可见一斑。插玉梳是唐代女性流行的时尚妆。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再出发



  玉步摇

金镶玉步摇

  高28.3厘米,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院南唐汤氏墓出土。这件玉步摇在鎏金的钗股上,以金丝镶嵌玉片,制成一对展开的蝶翼。蝶翼之下和钗梁顶端也有似银丝编成的坠饰,极精巧别致。

白玉龙形步摇钗


  长5.5厘米,宽3.6厘米,国家博物馆藏。青白色,扁平薄片状,成型对开法制作。龙拱背行走状,一爪托火球至口中,龙发及长角后展,尾下垂,龙身下饰如意云纹。该步摇钗被切割得很薄,制作相当精巧,龙尾处似不完整,应是金银步摇上的镶嵌,或者作为簪首使用。

  步摇是斜插在头发中的一种金玉首饰,上饰玉兽金花,并有五彩珠玉垂下,行走时随步态而摇动,《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这种首饰制作精美,从汉至唐,在贵族妇女中颇为流行。其制作的材质多样,有骨、玉、金、银、珠佩等;而形制万般,悬系各种佩饰于簪钗之上。钗头大多呈扁片花叶形,表面镂空或阴刻出丰富多彩的花卉、鸳鸯、凤鸟等图文。步摇有金步摇、玉步摇、水晶步摇等许多种。白居易《长恨歌》云:“云髻花颜金步摇”。李贺《老夫采玉歌》则描写了一种玉步摇,云:“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从出土的步摇来看,款式甚多,如“金镶玉步摇”和“4蝶银步摇”。前者在金钗上端有一对翅翼,镶玉片,又嵌有下垂的珠玉穗状串饰,稍动则摇;后者在银钗上有4只展翅飞舞的蝴蝶,下有珠玉垂饰,动则摇。

欢迎关注公众号:今日点藏



  玉发钗

白玉钗

  一件长6.7厘米,宽1.7厘米;另一件长7.6厘米,宽1.7厘米,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电缆厂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白玉,青白色,表面有粉白色沁。两件形制相同,均为双股钗。钗前端近锥形,后端顶部呈弧形,较之隋代玉钗后端更为宽大肥厚。

白玉钗

  长11.1厘米,宽2.7厘米,国家博物馆藏。素面,双股,浑圆饱满,光润精细,与西安西郊电缆厂唐墓出土的两件白玉钗器型接近,具有盛唐时期华贵丰满的典型特征。

  钗字古代写作“叉”,《释名·释首饰》曰:叉,杈也。因形名之也。发钗有的用金、玉等贵重材料制成,也有用铜、铁等廉价材质。钗往往还是一式两件的,相同的图案但是方向相反,在妆饰头发时可以左右对插,而且不同样式的对钗也可以多枚左右对插。如唐罗虬《比红儿诗》“:妆成浑欲认前朝,金凤双钗逐步摇”描绘的就是对钗的使用。钗多用作爱情象征,如“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城尘”,《长恨歌》写杨贵妃之魂致玄宗,是“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西安地区出土的金银钗很多,也很精美,而玉钗出土并不多。这说明玉钗的使用在唐代并不普遍。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重点



  玉簪

白玉簪

  长11.4厘米,直径0.5厘米,1989年西安东郊唐韦美美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白玉,青白色。温润细腻,洁白无暇,形近圆柱体。首端琢成花蕾状纽,纽茎之下钻一圆穿,旁边有一浅孔,另一端较小,整体抛磨光滑。

石榴花纹玉簪

  长10厘米,宽2.8厘米、厚0.1~0.1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内兴庆宫遗址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白玉,青白色。薄片状,两面花纹相同。雕一束繁茂的枝叶,三朵盛开的海棠,顶部雕出石榴,花束枝茎上有细镂孔,下端枝茎上钻一细孔。

凤鸟海棠纹玉簪

  长10厘米,宽3.5厘米,厚0.1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唐兴庆宫遗址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白玉,青白色。薄片状,雕刻一束繁茂的枝叶。上端雕出形体较大的一只凤鸟伏栖在盛开的海棠花上,两面花纹相同。枝茎上雕小缺口,以便系之。

鸳鸯海棠纹玉簪

  通长11.5厘米,宽4厘米,厚0.15厘米,白玉。这件鸳鸯海棠纹玉簪也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内兴庆宫遗址。器体造型为一束枝叶繁茂的海棠花枝,在花枝前端最大的一朵海棠花上,雕饰着一对比翼齐飞、互相嬉戏的鸳鸯纹。形象生动,别具匠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