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命 之 道 《黄帝内经》认为的“性命之道”就是一种符合天地自然规律、安心接纳拥有的一切、顺应社会风俗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黄帝内经》第一章《上古天真论》开篇就阐明要如何按照性命之道去养护性命以尽天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这段话是说,上古懂得性命之道的人,效法天地阴阳协调的运行之道,顺应时令节气等自然变化的规律,食饮有节度,起居有常规,不妄加运动或强力劳作而伤害筋骨,所以能够形神俱备,走完人生自然的寿命期,能活过百岁。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把酒当做汤水一样滥饮无度,把反常过分的行为当做生活习惯,起居作息毫无规律,醉酒行房,恣情纵欲,使人的阴精枯竭,沉迷于不良嗜好,使人的真气耗散,不知道谨慎地让生命的真气充满,而妄耗精神,追求心身的一时畅快,这就违背了人生真正的生乐之道,所以五十岁就衰老了。 违背性命之道的生活方式就会带来疾病,医学就是来调整失去平衡的生命状态的。所以,医学的基础应该是先了解养生,不了解养生的医学一定是不完善的。中医就是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与百姓生活紧密结合,体现在很多生活民俗之中。人们也在遵循民俗生活当中暗合养生之道。 ❖ 心志安闲 《上古天真论》说得好:
养生的第一步是要心志安闲,避免抱有虚妄的欲念,享受已经拥有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不管吃什么样的食物都觉得甘美,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合适满意,以喜爱和遵守自己的风俗习惯感到快乐。 社会地位高的人不歧视地位低的人,职位低的人也不忌妒职位高的人。这样的人民大众就叫做“朴民”。“朴民”心地纯净,能禁得住各种诱惑,过分的贪念欲望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目,淫乱邪僻的事情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不管是有才有德的人还是才德并不出众的人,都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动心和焦虑,这样才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上古的人之所以能够活过百岁而动作却不显得衰老,就是他们这种质朴的德性没有受到玷污,保持了纯真本色的缘故。 ❖ 讲究平衡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这种阴阳的哲学观念构成了中国百姓千百年来生活方式的纲领。阴阳是维系万事万物的纲纪,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人乃至于万物产生和消亡的原因,万事万物神妙莫测的变化是阴阳运动的结果。每一个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其性质是由阴阳来决定的。 人的性格要有阳刚,也要有阴柔;人的角色有阴阳,丈夫为阳,妻子为阴;人体器官组织也有阴阳,气为阳,血为阴……一个可以在阴阳之间收放自如的人,就是一个阴阳平和的人。阳主“动”,升散而化气成为天;阴主“静”,凝聚成形而为地。阳能生万物,太过亢盛就会令万物焦枯而杀万物;阴能长万物,太过阴柔就会令万物凝固而封藏万物。 所以,要在阴阳之间守住“中道”,讲究平衡。 ❖ 顺应自然 中医养生学说的主导思想就是生活规律要顺应自然。《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多来自民间对自然观察的直接经验。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还可以举个具体的例子。《素问·痿论》讲痿的病机时说: 五脏使人痿,何也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肺热叶焦”完全是民间生活中很直观的现象的比拟,以树枯叶先干来说明痿病的病理机制。这样的例子在《黄帝内经》中很多。如天旱地干裂的“瘅”,在人则为“肺消瘅”(糖尿病);脑血管病半身不遂,叫做“偏枯”,取的就是自然界树木枯萎的形象。这种天人相参的论病方式便是源于民间生活。 ——本文摘取自《民俗文化与中医学》 ……以下是广告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