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豆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巴豆(《神农本草经》)

 

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广西、云南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药材性状气微,味辛辣。以个大、饱满、种仁色黄白者为佳。其炮制品名有:巴霜。

【历史】巴豆,别名巴菽,《本草纲目》释名日:“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宋本草一名巴椒,乃菽字传说也。”《雷公炮炙论》云“小而两头坚者为刚子。”盖其小者种皮尤坚脆,又称刚子,音转为江子。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积聚坚积,留饮痰癣,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对其破积攻结,泻水逐饮,去腐蚀疮的功用已很明确。《名医别录》言“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癲,杀斑蝥毒。”《药性论》云“杀斑猫、蛇虺毒,能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进一步明确了其主要应用。《汤液本草》谓其不仅“可以通肠”,而且“可以止泄。”《本草纲目》总结为“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喁,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扩大了其应用范围。至此,巴豆攻除积滞,逐水退饮,祛痰利咽,外用蚀疮的功效已极其全面。《本草经疏》指出:“其主破癥瘕积聚坚结……女人月闭者,皆肠胃所治之位中有实邪留滞,致生诸病,故肠胃有病则五脏六腑闭塞不通。此药禀火性之急速,兼辛温之走散,入肠胃而能荡涤一切有形积滞之物,则闭塞开,水谷道利,月事通而鬼毒蛊疰邪物悉为之驱逐矣。”《本经逢原》亦日:“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证轻重而施。”对其辛热峻利,荡涤积滞,推陈致新的药性特点作了深入阐述。历代医家对其毒性也有一定了解,并指出解毒之法。如《本草纲目》引徐之才言“中其毒者,用冷水黄连汁、大豆汁解之。”《宝庆本草折衷》云:“以通泄为效。或既通而泻不止,转加痛刺者,则以家菖蒲煎汤解之。”《证治准绳》日:“敷治巴豆之药患处作痛肌肉溃烂,以生黄连为末,水调敷之。若毒人内,吐泻等证,更以水调服一二钱。

【性能】辛,热有大毒。主归胃、大肠经。

【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应用】

一、寒积便秘

本品味辛散结聚之邪性热化寒凝之积,能急攻通利峻下肠胃寒积,具有“斩关夺门”之功。对寒滞食积,阻结肠道,大便不通,腹满胀痛,病起急骤,气血未衰者,可单味巴豆霜内服,或配大黄、干姜制成丸服,如《金匮要略》三物急备丸治心腹诸卒暴百病,或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又如《千金要方》“治寒癣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用巴豆仁,清酒久煎制丸服。若小儿乳食积滞或脾虚挟积,也可峻药轻投,以图缓攻。如以健儿药片(巴豆霜、雄黄、使君子仁等组成)服用治疗小儿积滞48例,痊愈21例,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8%[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66]。临床也可将巴豆皮碾碎屑制成卷烟,预防腹腔术后肠粘连100例,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为20.5小时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38.6小时[中医药学报,20002)19]。

二、 腹水臌胀

本品峻泻,能攻逐积水,用于腹水臌胀。《本经》已载其“破癥瘕积聚坚结”,主“大腹水胀”。《肘后备急方》治水蛊腹大动摇有水声者,用巴豆配杏仁为丸服。临床报道以巴豆霜、炮山甲、醋鳖甲等制成片剂内服,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⑴29]。

三、 痰阻喉痹

本品有较强的祛痰作用,用于喉痹,痰涎壅盛,甚至窒息欲死者,以巴豆霜灌服或鼻伺,可吐泻痰涎,开通喉咽以利呼吸。《百一选方》治喉痹,以白矾、巴豆同炒,去巴豆不用,研矶为末水冲服或吹入咽喉。若痰涎壅塞、胸膈窒闷、寒实结胸者,用《伤寒论》三物白散,巴豆、桔梗、贝母为散,以白饮和服“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四、 寒性久泻

本品荡涤肠道浊垢,若寒凝久利,或腹痛、滞下不爽者,可以本品通因通用。《汤液本草》日:“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本草纲目》云:“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并用巴豆炭蜂蜡为丸,治疗冷积凝滞所致的泻痢。《卫生易简方》治痢,巴豆、绿豆同捣丸,红痢用甘草,白痢用干姜,红白痢用姜、草同煎汤送服。

五、外用于恶疮、疥癣、痈肿

巴豆外用能蚀疮、杀虫,用于恶疮、疥癣、痈肿等。治痈疽脓成未溃,可与乳香、没药、木鳖子等熬膏外贴,促使溃破。痈疽溃后,腐肉不落者,可用巴豆炒令烟尽研敷。如《痈疽神秘验方》乌金膏,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炒焦,研膏,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腐化。”以巴豆、西瓜子敷印堂穴治疗小儿鹅口疮1136例,痊愈1045例,好转7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98.7%[武警医学,19923(4)51]。以巴豆仁、当归、蜂蜡等制膏涂搽,治疗体癣31例,痊愈26例,显效4例,好转1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1)1880]。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按语】

一、关于巴豆“炮制”的讨论

巴豆有毒,药性峻烈,因此其炮制问题历来受到重视。生巴豆的炮制方法较为简单。如《金匮要略》:“研。”《金匮玉函经》:“去皮心。别捣令如膏。”《雷公炮炙论》:“敲碎。”《刘涓子鬼遗方》:“去皮膜心。”《外台》:“合皮收咀。”《太平圣惠方》:“去壳。”《朱氏集验方》:“劈开作二片。”《普济方》:“和壳捶碎。”“碾。”《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方法为:“去皮取净仁。”

古人对巴豆毒性所在位置有不同见解,因此引起了对不同炮制方法的争论。一种认为巴豆的毒性在“油”,故在炮制中应去油制霜,此种认识较早,认同者亦较多另一种认为巴豆的毒性不在“油”,不主张去油,应“煮”去其毒。制霜是文献中记载最多的一种方法。始载于《中藏经》,“经去皮、研细取霜。”此后文献记载了多种制霜方法,如《太平圣惠方》:“去皮四十九粒,取萝卜二(一)枚。四破开钻四十九窍,每一窍内纳巴豆一枚,却依旧合之,藏在土坑中深一尺,四十九日后取出巴豆,细研如膏,纸压去油后研入药中。”“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博济方》:“槌碎用新水浸,逐日换水浸七日后,以纸裹压出油。”从古至今,巴豆的去油制霜法,可概括为取仁去油和取仁制熟后去油成霜两类。后者更为合适,因为既符合“见火则良”的传统认识,又可用现代化学理论来解释。

现代巴豆制霜通常用以下3种方法。

1. 取净巴豆仁,碾如泥状,里层用纸,外层用布包严,蒸热,用压榨器榨去油,如此反复几次至药物松散成粉,不再粘结为度。

2. 巴豆仁碾后用数层粗纸包裹,放热炉台上受热后,使油渗透在纸上反复压榨换纸,至油脂大部分消失。所余之渣碾细过箩即得。

3. 取巴豆仁100g(测定脂肪油为55%)然后加淀粉160g,拌匀进行研磨,再过18目筛,即得含18%~20%脂肪油的巴豆散剂。

相较而言,第3种方法操作简单,既节约了药材,又扩大了药物的利用度。但因未经加热,巴豆的另一毒性成分——可溶血的蛋白质未被破坏,可能相对使毒性增强。因此用淀粉稀释法来改进巴豆的炮制问题时必须采用合适的温度破坏毒性蛋白,或采用合适的分离提取法提取巴豆油,分离除去蛋白质后,测定巴豆油的含量,再采用淀粉稀释法调整成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含量即可。

古代医家对巴豆炮制的作用已有深入认识。如《汤液本草》日:“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研用。”《本草纲目》云:“巴豆,生猛热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本经逢原》谓“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

现代研究认为巴豆主要的有毒成分是巴豆油和巴豆毒素,炮制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巴豆油含量和使巴豆毒素变性,失去活性,降低毒性[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3)44]。实验证实,生巴豆渣、冷冻生巴豆渣和生榨霜均有溶血作用,而经炒、煮、常压蒸、高压蒸等加热处理过的各种巴豆制品的残渣或霜均无溶血作用[中药材,199215(9)29]。研究巴豆霜与生巴豆对Raji细胞中Epstein-Barr病毒早期抗原表达的诱导作用表明,在加促癌物丁酸时巴豆霜的激活率比生巴豆的激活率有所降低,降低率为18.29%[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8)1680]。以生种仁、巴豆霜对小鼠灌胃给药半数致死率分别为0.308g/kg和0.787g/kg。此外,以灵芝菌和白僵菌制成巴豆发酵品(分别称为“灵巴菌质”和“白巴菌质”),其毒性成分脂肪油和总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且均低于巴豆霜且巴豆霜具有致炎作用而没有溶血现象,而灵巴菌质和白巴菌质既不致炎也不致溶血。这提示巴豆经炮制和发酵处理后均可使毒性下降发酵后毒性成分含量降低更加明显[中国药房201122(43)4071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130(5)788]。

研究表明,巴豆经过制霜炮制后既能降低其毒性,又可提高其利用率。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巴豆炮制的新工艺如发酵炮制等,必将为巴豆的安全合理利用提供新思路。

二、关于巴豆与牵牛子配伍的讨论

巴豆畏牵牛为中药配伍禁忌“十九畏”的内容之一。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如《药对》有巴豆“与牵牛相反”之记载《本草纲目》言巴豆“与牵牛相反”;《本草蒙筌》谓巴豆“反牵牛”;《本草易读》亦云巴豆“反牵牛”;《药鉴》谓“牵牛畏巴豆”;《雷公炮炙药性解》言“巴豆畏牵牛”;《得配本草》则言“巴豆恶牵牛”等。现代研究表明,巴豆、牵牛子配伍前后,主要有毒化学成分巴豆毒素、巴豆苷、牵牛子苷均溶出,二药配伍后有毒化学成分增加,毒性作用增强[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21(增刊):13]。药理实验表明,巴豆、牵牛子合用后泻下作用增强,抗炎作用减弱,免疫功能降低对胃黏膜的损伤加重,体重减轻,病死率增加,对理化刺激的反应性降低,认为两药配伍属中药配伍七情中“相恶”或“相反”范畴[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21(2)1]。然而,巴豆、牵牛子配伍也时有出现,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丁香丸即有二药同用,《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二药同用的处方有67个。

巴豆与牵牛子能否配伍应用?从目前研究来看,二药同用可致毒性增强,因此用之宜慎。但临床亦不乏二药配伍的破禁应用。目前研究并未考虑到禁忌药对与复方中其他药物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而中药的配伍禁忌须系统、整体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得出准确结论,方能对中药配伍的理论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脂肪酸类成分:巴豆油酸,巴豆酸,棕榈酸,月桂酸,巴豆醇毒蛋白成分:巴豆毒素,巴豆毒素I、II还含巴豆苷、巴豆异鸟嘌呤、巴豆生物碱等。

二、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泻下作用,巴豆油灌胃可诱导小鼠小肠组织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使小鼠胃肠运动增强。巴豆炭则具有一定的止泻作用,对小鼠胃肠平滑肌既具兴奋作用,又具抑制作用,且其作用的发挥随机体状态及剂量不同而异。巴豆生物碱(CA)有诱导入胃癌细胞SGC7901分化的倾向,能逆转SGC7901细胞中胃蛋白酶活性,抑制肿瘤标志酶(3-葡萄糖醛酸酶的表达,降低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P53基因的表达,诱导Fas基因的表达CAS能通过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方式,促使细胞G2/M期阻滞和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从而诱导人卵巢癌细胞HO-8910细胞凋亡CA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也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其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caspase-8基因表达有关。巴豆制剂对小鼠耳郭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大鼠白细胞游走、热疼痛反应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巴豆具有较大毒性,主要含有毒性球蛋白,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组织坏死。内服以食管及胃部烧灼感、腹泻为主要症状,其次为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口麻、头昏胀等,并损坏肾脏外用过量能引起急性皮炎。巴豆水煎液灌胃,诱发的胚胎小鼠肝细胞微核率明显高于成年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巴豆具有胚胎致畸作用,能通过胎盘屏障其致遗传物质损伤作用对胚胎小鼠更明显。巴豆油还有弱致癌性,并能增强某些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

三、临床新用

1. 治疗癫痫   以去油巴豆小量久服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儿童癫痫45例43例完成2年治疗,有效者34例,总有效率75.56%23例显效,显效率为51.11%临床症状完全控制者10例,控制率22.22%,无效者11例[光明中医,201227(2)284]。

2. 治疗精神疾病   以巴豆霜、白信石、西牛黄等加米粉制成丸剂治疗精神疾病160例,痊愈106例,症状改善11例,无效43例,总有效率73.13%[辽宁中医杂志,1990(8)23]。

3. 治疗小儿高热   以肥儿丸(巴豆霜、明雄黄、甘草等组成)治疗小儿高热94例,其中实热型84例服药后6小时体温下降者17例,12小时下降34例24小时下降33例非实热型10例,服药前后体温几乎无变化[皖南医学院学报,19909(4)59]。取巴豆、麝香、冰片等研末混匀生理盐水,采用灌服、肛点、鼻饲、保留灌肠等综合给药方法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治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吉林中医药,1993,(1):25]。

4. 治疗缺血性中风   以巴豆霜、土鳖虫、水蛭等研末,西洋参煎汤送服;有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者,予以鼻饲注入。大便通后减去巴豆霜,继服余药,配合西医基本治疗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39例,基本痊愈13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6例[江西医学院学报,19996)30]。

5. 治疗不孕   以巴豆炒川楝子,将巴豆炒黑为度去之,再将川楝子与茯苓、皂角刺、丹参等药同煎服,配合输卵管通液术治疗不孕51例,妊娠43例,妊娠率达84.3%[光明中医,201025(9)1716]。

6. 治疗痃癣   以巴豆炒川棟子将巴豆炒黄为度去之再将川棟子与青木香、香附、吴茱萸等药同煎服,治疗痃癣87例,服2剂痊愈15例,服4剂痊愈27例,服6剂痊愈38例,服6剂以上痊愈7例,最长者服药30剂[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28]。

7. 治疗耐药肺结核   采用蜂蜡巴豆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肺结核47例,疗程18个月。治疗3个月末痰菌阴转率为60.87%,疗程结束时为84.8%病灶有效变化率为91.30%[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1)21]。

8. 治疗肿瘤   以巴豆合剂口服液为主治疗各类恶性肿瘤100例,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无新的病灶出现1例,肿瘤缩小50%以上7例,肿瘤缩小在25%~50%4例,肿瘤缩小不到25%、增大不超过25%者59例[中国肿瘤,19943(5)28]。

9. 治疗骨髓炎   采用中药巴豆丸内服和毛白杨液冲洗治疗72例慢性骨髓炎,治愈35例,好转25例,疗效差12例,总有效率83%[航空航天医药,19978(1)32]。采用巴豆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急性骨髓炎54例,痊愈3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丨2)35]。

10. 治疗面瘫   以巴豆、斑蝥、生姜捣泥制膏,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痊愈104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4例。疗程最长45天,最短10天[新疆中医药,200523(1)17]。

11. 治疗风虫牙痛   以巴豆、川椒研末,和饭为丸外用,治疗风虫牙痛92例,有效率100%[中医外治杂志2001,10(1)53]。

12. 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   取生巴豆去壳,除去果仁外膜,捣碎如泥,用凡士林搅拌均匀外敷,治疗陈旧性踩关节扭伤35例,痊愈28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江西中医药,2008,39(4)63]。

13.治疗小儿脾疳   以去壳生巴豆籽一粒,3/4嵌于大率内,1/4露出大率外,露出大枣外的巴豆面外贴于足三里治疗小儿脾疳32例,全部痊愈[中医外治杂志,19973)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