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神农本草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药材性状:气芳香,味苦、微辛。以身干、条长、粗壮、坚实、无须根者为佳。鲜用或生用。 【历史】石菖蒲因生于山石间,李时珍日:“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日菖蒲。”《周礼》谓其为昌本,《神农本草经》又谓其为“菖蒲,昌阳”。别名还有昌草(《淮南子》),尧时薤、尧韭(《吴普本草》),木蜡、阳春雪、望见消(《外科集验方》),九节菖蒲(《医学正传》),水剑草(《本草纲目》),苦菖蒲(《生草药性备要》),粉菖《(中药材手册》),剑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剑叶菖蒲(《四川中药志》),山菖蒲、溪菖(《药材学》),石蜈蚣(《常用中草药手册》),野韭菜、水蜈蚣、香草(《广西中草药》)等。 石菖蒲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其朴实地记录了本品的主要功用。其后《名医别录》补充主“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又治“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能“益心智”。《药性论》增入“杀诸虫,治恶疮疥瘙。”《日华子本草》认为“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王好古则日其可“治心积伏梁”。《滇南本草》添入“治九种胃气,止疼痛”之后,《本草纲目》在以上基础上谓之“治中恶卒死,客杵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本草备要》还认为本品可“疗噤口毒痢”。《本草再新》日能“止鼻血,散牙痛”。至此历代本草逐渐总结出本品具有去湿、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等诸功效。现代临床应用,如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日能“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广西中草药》日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故现代对该药功效的认识更为深入,应用更为广泛。 【性能】辛、苦,温。主归心、胃经。 【功效】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 【应用】 一、湿浊阻滞证 石菖蒲辛温气味芳香,苦温性燥,入于中焦,能化湿浊,燥脾湿,调壅滞,和中州,为化湿开胃之良药,《本草备要》谓其“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故可用于湿浊内阻诸证。 1. 湿阻中焦证 石菖蒲辛香宣散,苦温燥,善于化湿醒脾开胃,消积宽中,治湿阻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之脘腹胀闷,痞塞疼痛,纳欠不饥,苔腻者,常与砂仁、苍术、厚朴等配伍。临床报道,以本品配伍姜黄连、制半夏、厚朴等治疗慢性胃炎,脘腹胀满属于湿阻气滞型有效[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8(2):122]。 2. 泻痢 湿热毒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不纳水谷之噤口痢,本品能化湿醒脾,开胃进食,常与黄连、石莲子、陈皮等同用,如《医学心悟》开噤散;若偏于胸膈热闭者,常与黄连、甘草等同用,如《本草汇言》噤口恶痢方。治霍乱吐泻不止者,可与高良姜、青皮、白术、甘草配伍同用,如《圣济总录》菖蒲饮。治水谷痢及冷气,肚腹虚鸣者,《圣惠方》菖蒲丸,即以本品配炮姜,研末为丸服。 二、痰厥、癫痫、神识昏乱 本品气薄芳香,苦燥辛温,入于心经,善可辟秽涤痰,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既能化湿、豁痰、辟秽,又能开窍、宁心、安神。《本草从新》谓之为“开心孔,利九窍。”之品,故凡是痰湿秽浊蒙蔽清窍所致之神志昏乱之证每常用之。 1. 中风痰厥 石菖蒲能辟秽豁痰,通利清阳,开窍醒神,治中风痰壅,肢冷神昏者,常与半夏、天南星等同用,如《济生方》涤痰汤,或与生姜捣汁灌服,如《梅氏验方新编》治痰迷心窍方;若风痰阻络而语音蹇塞,舌暗不语者,可与天南星、全蝎、天麻等同用,如《医学心悟》解语丹。 2. 癫痫 取本品豁痰、辟秽、开窍之功,常用于痰浊蒙闭清窍之癫痫,每与川贝母、陈皮、琥珀等同用,如《医学心悟》定痫丸;若治痰热癫痫者,常与黄连、竹茹、枳实、远志等同用,如《医宗金鉴》清心温胆汤。临床报道,以石菖蒲煎剂(每30ml中含干品9g)每次服10ml,每日3次,30日为1个疗程,治疗癫痫大发作有效,而对原发性癫痫和颅脑外伤所致症状性癫痫疗效较好[中华医学杂志,1978,(1):62]。 3. 温病神识昏乱 湿温病,湿热酿痰,湿热之邪夹痰浊蒙闭清窍而致身热,神识昏乱,或见模糊,或朦胧,时有谵语,苔黄腻者,取其辟秽浊,豁痰开窍醒神,常与郁金、竹沥、制半夏等同用,如《温病全书》菖蒲郁金汤。 三、健忘、耳鸣、耳聋 《名医别录》谓其可“聪耳明目,益心智。”石菖蒲芳香开窍,疏散开达,畅心怡志,聪耳益智,可用于: 1. 健忘 湿浊蒙蔽,清阳不升,清窍不灵之健忘,迷惑,头晕,嗜睡者,本品常与远志、茯神、人参等同用,如《千金方》开心散、《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若心肾亏损而致记忆减退,遇事善忘者,取之醒神益智,畅心怡志,常与远志、熟地黄、菟丝子等同用,如《证治准绳》读书丸。临床报道,以本品配远志、五味子、菟丝子、维生素E等10种药制成的脑力宝丸,治疗神经衰弱有效[新中医,1989,(5):51]。儿童智力晶(石菖蒲、人参、远志等)治疗儿童智力低下者,证明能改善大脑反应功能,使其思维及分析力有所提高[中成药研究,1982,(6):22]。 2. 耳鸣、耳聋 石菖蒲能开窍聪耳,可用于肾虚不纳,气虚窍闭之耳鸣、耳聋,如《肘后方》以本品同巴豆为丸,绵裹塞耳;亦可取汁配猪肾、葱白、米作羹,空腹常服,如《圣济总录》菖蒲羹。临床报道,以石菖蒲60g,生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耳鸣有效[陕西中医,1992,(6):266];以石菖蒲配伍龙胆、川芎、红花等,治疗突发性耳聋有效[黑龙江中医药,1988,(1):22]。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目疾、失声及风湿痹痛等。如《圣济总录》以菖蒲自然汁熬膏点眼,治各种赤眼及云翳攀眼。以石菖蒲与腊梅花、桔梗、石斛等配伍,治喉炎及声带水肿引起的失声。《圣济总录》菖蒲散,则以本品配伍枸杞根、乌头、商陆根等,治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3~1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凡阴虚阳亢,心劳神耗,烦躁汗多及滑精者慎用。 【按语】 一、关于石菖蒲历史及品种的讨论 菖蒲在先秦时代已有记载,《周礼》谓其为昌本,《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但当时所记载的菖蒲多为菖蒲属植物之总称,它包括了水菖蒲.,金钱蒲和石菖蒲等。在《名医别录》里也未将其分名列出。在《本草经集注》中首次提出了菖蒲叶有脊和无脊之分。传统上认为叶有剑脊者为真菖蒲、“石菖蒲”,如《图经本草》谓“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此皆医方所用石菖蒲也”。《本草纲目》亦日:“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石菖蒲也”,然叶有剑脊之菖蒲多生湖、塘,沟边水中,而生石上者少。顾名思义,石菖蒲乃“生石碛上”,且《本草新编》日:“石菖蒲,必须石上生者良,否则无功故现代多以生于石上而叶无剑脊的菖蒲为正品石菖蒲/。由于上述几种富蒲同科同属,功用亦同,部分地区亦同等入药。但金钱蒲叶片厚,较窄小,芳香,手触摸之后香气长时不散,故亦称其为“随手香”,多鲜用;动物实验表明,水菖蒲可引起十二指肠肿瘤,故认为有致癌作用,宜引起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只将天南星科植物石富蒲的根莲为石菖蒲正品,不应混用。 此外,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日石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传统上以“九节菖蒲”为质优者。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以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如的根莲亦称九节菖蒲,由于两者科属、性味、成分均不同,故不可混淆,应用时宜细辨之。 二、关于石菖蒲“开心孔”的讨论 《神农本草经》日石菖蒲能“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临床上其“开心孔”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心主神明,君主之官,石菖蒲芳香走窜,能豁痰开窍,醒神宁心,可用于湿热痰浊蒙蔽心窍而致神昏谵语,人事不省,以及中风、中恶、中痰、中气、中暑、癲痫等证而见神识昏乱,神明失用者,《本经逢原》日:“其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石菖蒲对大脑中枢有镇静、抗惊厥及改善智力等作用,故现代临床多用于癲痫、精神病、神经衰弱及智力低下等疾病。石菖蒲“开心孔”的另一方面为治疗本脏之疾病,《日华子本草》日其“止心腹痛”。王好古谓“治心积伏梁'但古代临床在这方面应用甚少。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石菖蒲具有降血脂作用[中草药通讯,1982,13(9):3];益心口服液(石菖蒲、五味子、人参等)治疗心肌梗死,对增加心肌血液供应及改善心功能具有显著疗效[山东中医杂志,1989,8(4):15]。但以上之疗效均是石菖蒲在复方中之表现,单味应用是否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尚缺乏药理资料,故这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关于石菖蒲平喘作用的讨论 石菖蒲能平喘,是历代本草已经肯定的一种功效,如《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咳逆上气”。《本经逢原》谓其“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本草正义》日:“治咳逆上气者,以寒饮湿痰之壅塞膈上,气窒不通言之。”但古代临床医籍则鲜有这方面之记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石菖蒲能显著抑制气管痉挛性收缩,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石菖蒲油能阻断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对离体豚鼠气管的收缩作用,其对抗这些致痉剂的作用与氨茶碱相似[中国药理学报,1983,4(2):95]。临床报道,石菖蒲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0):29];用石菖蒲15g,配伍杏仁10g、生石膏30g等药,水煎服,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好[四川中医,2003,21(12):25]。因此,石菖蒲的平喘作用确切而有效,临床上应予以推广。 另外,石菖蒲挥发油静脉注射有与沙丁胺醇吸入后相似的平喘作用[中华结核与呼吸系统疾病杂志,1981,(1):27]。而这些作用正是石菖蒲广泛用于治疗肺性脑病的药理基础,故本品尚可用于肺性脑病[中成药研究,1990,(2):37]等。 四、关于石菖蒲祛风湿作用的讨论 石菖蒲具有祛风湿的功效,历代本草著作中早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谓:“主风寒湿痹”,《名医别录》谓其“主四肢湿痹,不得屈伸”,《药性论》又言其“治风湿顽痹”。《本草经疏》又云“盖苦可燥湿,温能辟寒,辛可散结,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去此三邪,痹自愈矣”。从相关方药应用情况看,《圣惠方》所载菖蒲酒能治疗大风十二痹;《道藏·菖蒲传》用其治一切诸风,手足顽痹,瘫痪不遂;《吉人集验方》以石菖蒲煎水熏洗,或汤浴,用于寒湿瘀滞所致的手足不得屈伸。因此,石菖蒲能祛风湿而治风湿痹痛之作用应予关注。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石菖蒲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α-细辛醚,其次含石竹烯、欧细辛醚、石菖醚、细辛醛等;非挥发性组分有黄酮、醌、生物碱、胆碱、有机酸、氨基酸、糖类等。 二、 药理作用 石菖蒲挥发油、水煎剂有镇静、抗惊厥及抗抑郁作用,有神经细胞保护、益智健脑作用并提取物有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挥发油可有效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GLU、ASP、GABA含量的异常升高。β-细辛醚能增强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的表达,而抑制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能显著抑制气管痉挛性收缩,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石菖蒲具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助消化的作用。α-细辛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挥发油能增强正常和免疫抑制细胞的免疫功能,并有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尚有一定的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和抗心肌缺血损伤等作用。 三、临床新用 1. 治疗心血管病 以石菖蒲、五味子各50g,人参100g,麦冬75g,知母、全当归各25g,制成益心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0~15ml。治疗心肌梗死30例,对增加心肌血液供应及改善心功能具有显著疗效[山东中医杂志,1989,(4):15]。 2.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脑醒汤剂由石菖蒲、僵蚕、川芎、丹参等药物组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4周为一个疗程,采用单盲法观察。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34例,其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20例。治疗结果: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11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7.06%[新中医,1999,31(3):35]。 3. 治疗脑震荡后遗症 石菖蒲10~15g,桃仁、红花、川芎、生地黄、当归、赤芍、川牛膝、枳壳各10g,柴胡、土鳖虫、全蝎各6g,薄荷3~5g。每天1剂,水煎,每天1次口服,治疗15天。治疗组100例,总有效率为90.6%[新中医,2010,42(7):13]。 4. 治疗小儿脑神经疾患 以石菖蒲、炙远志各50g,龙骨150g,龟甲120g,莲子100g,共研末以蜜糊丸,每次2g,l日3次,治疗小儿梦游;加磁石200g,治疗小儿多动症;加益智仁100g,治疗小儿学习障碍[湖北中医杂志,1988,(5):19]。 5. 治疗颈椎病 以菖蒲、诃子、木香、草乌等制成注射液,治疗48例患者,采用离子导人法,每日1次,每次25分钟,12次为1个疗程,间隔2天后开始下1个疗程,一般2个疗程后即起作用[内蒙古中医药,1991,10(1):21]。 6. 治疗过敏性鼻炎 黄芪50g,石菖蒲、党参各30g,防风、乌梅、诃子肉、甘草各12g,麻黄、苍耳子、辛夷各9g,白术、鹅不食草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其药猹再加水200ml,水煎后倒入小口杯,患者鼻孔对准杯口,吸入中药蒸气,每次约15分钟,以7天为1个疗程,每个患者以4个疗程为限。治疗过敏性鼻炎70例,总有效率为94.3%[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2):17]。 7. 治疗乳糜尿 以菖蒲、薏苡仁、山药、扁豆、芡实、萆薢各等份研末,每次15g冲服,以血尿为主者加地榆5g。治疗43例,40例治愈,3例无效。3年内复发10例,复发者再用原方仍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91,(12):556]。 8. 治疗尿毒症 以蒲公英20g,石菖蒲、大黄、附子各l5g,兑水400ml,煎成120ml,去渣取汁,高位保留灌肠,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治疗19例,治愈2例,显效12例,进步4例,无效1例[中医杂志,1988,(6):38]。 9. 治疗银屑病 以石菖蒲三黄洗剂(石菖蒲、黄柏、黄芩、大黄、白矾、艾叶、射干、薄荷、知母、百部各30g,狼毒20g,加水2000ml)煎沸5分钟,冷却至40℃左右熏洗湿敷,并稍用力揉搓患处,每次洗浴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用2日,配合液氮冷冻。共治疗60例,痊愈42例,显效9例,好转4例,无效5例[辽宁中医杂志,1989,(12):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