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图经本草》)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经加工炮制而成。主产于河南、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但以栽培为主。河南栽培者,称怀庆地黄。栽培品秋末采挖,野生品于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缓缓烘焙,或晒干,再加黄酒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到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亦可取生地黄,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质柔软而带钿性,表面及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其炮制品有酒制熟地黄、清蒸熟地黄、熟地黄炭。 【历史】熟地黄是用生地黄加工炮制而成的,而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地黄之“地”源于古代对地黄检验的一种方法。唐《日华子本草》记载:“生者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入药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黄”之释义有二,一说:“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二说:“根如人手指,通黄色”(《图经本草》)。传说古代用地黄染色。熟地黄异名有熟干地黄(《千金方》)、大熟地(《和剂局方》)、熟地(《景岳全书》)、怀庆熟地(《医宗金鉴》)。因地黄异名称“苄”,《尔雅翼》:“苄以沉下者为贵,故字从下。”所以熟地黄异名又称熟苄(《外科理例》)。 熟地黄的炮制方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雷教的《炮炙论》中:“采生地黄,去白皮,瓷埚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但书中并未直接提及“熟地黄”药名,而最早有本品药名记载的在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中出现。宋·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云:“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指出了熟地黄的适应证,及与生、干地黄的药性之异。金元时期张元素的《珍珠囊》直言其功效:“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本品的论述较为全面,谓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月经不调,胎产百病。”清·吴仪洛的《本草从新》概言其:治“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同时期黄宫绣的《本草求真》、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及其他医书对本品的奏效机制、用量、配伍、炮制和使用注意等给予了较详细的阐释。从历代本草对熟地黄的论述中,逐步总结出了本品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 【性能】甘,微温。主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 【应用】 一、血虚证 本品甘而微温,质地柔润,主入肝、肾二经。因肝藏血,肾藏精,血可养精,精可化血,精血同源,而本品既可补血,又可益精,故历代医家均将本品作为补血之要药,如清·汪昂的《本草备要》云其“为补血之上剂”。常与当归、白芍、川芎等补血活血药配伍,用于血虚诸证。 1.肝血虚 本品善于补肝血。若血虚不能濡养头目、上荣舌面之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及眼睑色淡、头晕眼花,用本品与当归合用,如《本事方》内补丸;或再加白芍、川芎以加强补血活血之功,如《和剂局方》四物汤。若血虚不能上荣于目,致目珠疼痛、不能视物、畏光酸涩,用本品与当归、白芍、天冬等补血滋阴药同用,如《审视瑶函》芎归补血汤;或加夏枯草、甘草等药,如《审视瑶函》四物补肝散。若血虚筋失所养致肢麻拘急,用本品与当归、白芍、木瓜等养血舒筋药同用,如《医宗金鉴》补肝汤。临床报道用四物汤加味鸡血藤、防风等药,以养血祛风止痒,治疗老年血虚风燥之皮肤瘙痒症100例,总有效率为98%[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492]。用怀熟地黄提取熟地多糖,制成口服液,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化疗损伤30例,结果表明该药在食管癌化疗过程中对白细胞下降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血小板下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河南中医,2009,29(11):1071]。用《外科证治全生集》阳和汤加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血虚寒凝痰滞者60例,总有效率为90%[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9):71]。 2.气血两虚症 见神瘀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咣白无华、舌淡脉细,用熟地黄配入参以双补气血,如《景岳全书》两仪膏;或配黄芪、当归、白芍等药补益气血,如《和剂局方》双和汤;或与当归、白芍、人参、白术等药同用,增强补益气血之功,如《正体类要》八珍汤,《和剂局方》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若气血虚弱致痈发后、脓溃不止、肌体虚热者,用本品与人参、黄芪、当归等药合用,如《圣惠方》熟地黄散。临床报道重用熟地黄,与白术、白芍、甘草等补益气血药同用,治疗脾胃气血虚弱之胃脘疼痛36例,获得满意疗效[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286]。 3.血虚、气血两虚之妇科病症 若气血虚弱或肝血不足、血海空虚、冲任失充,致月经后期或经少色淡、甚则闭经,常用本品与人参、当归等补益气血药同用,如《景岳全书》大补元煎、《兰室秘藏》圣愈汤、《证治神书》滋血汤等。若气血虚弱、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用本品与黄芪、人参、白术等药同用,如《傅青主女科》固本止崩汤;若久漏不止,加黑荆芥、煅乌贼、山茱萸等药加以固涩。若气血虚弱、不能濡养载胎,致胎漏、胎动不安,用本品与人参、白芍、杜仲等药合用,以补气养血、固肾安胎,如《景岳全书》胎元饮。若产后失血较多、经脉空虚、冲任失养,致小腹隐隐作痛、恶露量少色淡、且头晕耳鸣,用本品与当归、阿胶、人参等药同用,以补血益气,如《傅青主女科》肠宁汤。产后失血伤津、肠道失于濡养,以致大便难,用四物汤加生首乌、柏子仁、肉苁蓉等药同用,以养血润燥通便。临床报道用《医学心悟》益母胜金丹治疗血虚肝郁型不孕症30例,将熟地黄与益母草、当归、香附等药同用,以养血疏肝、调经种子,疗程为1~6个月。结果26例受孕有效,4例无效,经检査,患双侧输卵管堵塞,总有效率为86.67%[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2):167]。 二、肝肾阴虚诸证 本品质润,善于滋补肝肾阴,尤以滋肾见长。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肾阴到达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则变为该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阴。肾阴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机体的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功能。《本草求真》云:“阴虚而神散着,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守以制散)。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重以制升)。阴虚而燥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静以制动)。阴虚而刚急着,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缓以制急)”。然肾与肝同源,肝肾阴液相互滋生,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阴旺盛,则上滋肝木。病理上肝肾亏虚,亦相互影响。一旦肝肾阴虚,可产生以下诸证。 1. 阴虚内热 肝肾阴液亏虚,脏腑、筋骨、形窍失于濡养,虚热内炽上扰,则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盗汗、消渴、遗精。用本品与山药、山茱萸等药合用,以滋补肝肾,如《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如虚火明显,配知母、黄柏等药,以滋阴泻火,如《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丹溪心法》大补阴丸。 2. 阴虚阳亢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少寐,常用本品配山茱萸、山药、枸杞子,以补肝肾之阴,如《景岳全书》大补元煎,酌加菊花、石决明等药以潜阳;亦可用六味地黄丸配菊花、枸杞子,如《麻疹全书》杞菊地黄丸。 3. 阴虚消渴 消渴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阴虚为主。通常见多饮症状突出称上消、多食症状突出称中消、多尿症状突出称下消,但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症状轻重有所不同。治疗上均应立足滋养肾阴,且对症酌情补益肺、胃之阴,燥热较甚时佐以清热。病久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并补。如与石斛、麦冬等药同用,能增强滋阴、生津止渴之功;与知母、石膏、牛膝等药同用,能增强清除胃火之功;与黄柏、知母等药同用,能增强滋阴降火之功,如《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若消渴并见形寒肢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用六味地黄丸调补肾阴,加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如《金匮要略》、《金匮》肾气丸。若消渴见体倦乏力、短气自汗、口干舌燥等气阴两虚证,用本品与人参、黄芪、麦冬等药合用,以益气养阴,如《圣惠方》熟千地黄散。临床报道用二地二冬养阴汤治疗2型糖尿病136例,以熟地黄与生地黄、天冬、麦冬等养阴清热、滋阴润燥药同用,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未愈者隔5天再进行第2~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5.5%[陕西中医,2008,29(6):675]。用滋阴益肾降糖汤治疗2型糖尿病200例,以熟地黄与生地、黄芪、金櫻子、黄连等药同用,以滋阴补肾、益气生津、清热润燥,连续服药2个月后判断疗效,总有效率为93.0%,与对照组的7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对空腹血糖、血脂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实用预防医学,2005,12(2):288]。 4. 肾阴亏虚,心肾失调 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致心阴不足,则惊悸怔忡、夜寐多梦、健忘盗汗,用本品与柏子仁、麦冬、枸杞子等药同用,以滋阴养心安神,如《体仁汇编》柏子养心丸。 5. 肾阴亏虚,胃火上蒸 此为火盛水亏相因为病,症见头痛、牙痛齿松、烦热干渴等,用本品与知母、石膏、麦冬等药同用,以清胃热、滋肾阴,如《景岳全书》玉女煎。 6. 肺肾阴虚,虚火内扰 肺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火内扰,则咳嗽气喘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腰膝酸软、骨蒸潮热、颧红盗汗,用本品与玄参、百合、川贝等药同用,以滋阴润肺、清热化痰,如《慎斋遗书》百合固金汤;或与麦冬、五味子等药同用,以滋补肺肾,如《医级》麦味地黄丸;或与半夏、茯苓、陈皮等药同用,以滋养肺肾、祛湿化痰,如《景岳全书》金水六君煎。临床报道用自拟补肺益肾汤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05例,以熟地黄与麦冬、五味子、半夏等补肺益肾、化痰止咳药同用,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 19%[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26]。用金水六君煎加味治疗夜咳50例,每天1剂,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8. 0%[新中医,2009,41(12):78]。用二冬地黄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56例,以熟地黄与天冬、麦冬、蛤蚧等补肺滋肾药同用,每日I剂,待咳嗽症状消失后继续服用4周,服药2周症状无任何好转则停用,结果总有效率为91.0%[中国中医急症,2008,17(D:68]。 7. 阴虚火旺,灼伤脉络 足阳明胃经循行过齿龈、上交鼻颜,故阴虚火旺、胃火上炎,可致鼻出血、齿衄,常用玉女煎加白茅根、大蓟、小蓟等药,以凉血止血;阴虚较甚,加石斛、天花粉、玉竹等药,以养胃生津。若肾阴亏虚、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致小便短赤带血、且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颧红潮热,用知柏地黄丸加用凉血止血药,如旱莲草、大小蓟等。古方用本品与生地、枸杞子、地骨皮各等份为末,蜂蜜调温开水送服,治衄血往来久不愈,如《卫生宝鉴》地黄散。用本品与生地、五味子各60g,炼蜜丸,治妄行吐血,如《普济方》地黄五味丸。临床报道用熟地黄与槐花、藕片、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组成槐藕汤治疗痒疮出血86例,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混合痔出血总有效率为88. 3%,内痨出血总有效率为90.0%[福建医药杂志,2006,28(6):180]。 8. 肝肾阴虚之妇科病症 肾阴亏虚、精血不足,致冲任失养,妇女可出现月经量少、闭经、漏下淋漓不尽、绝经前后诸症,用本品与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等药同用,以补肾养肝调经,如《景岳全书》归肾丸、左归饮、左归丸之类。治不孕症,用本品与当归、白芍、山茱萸组成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与旱莲草和女贞子组成二至丸(《医方集解》)同用,以滋阴养血、调冲益精;若阴虚火旺,可酌加地骨皮、丹皮、龟板等药,以清热降火、滋润填精。临床报道用复方熟地胶囊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0例,将熟地黄与菟丝子、山茱萸、山药等药同用,以益气养阴、补肾固冲;经期加益母草、炒蒲黄、炒灵芝、紫草,分别制成复方熟地胶囊1号和2号。从月经第1天开始服药,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经激素治疗总有效率为84.6%,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天内止血者,治疗组19例,对照组6例,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但半年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为9.7%,对照组为52.9%,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该药对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具有较好的治疗优势,远期疗效巩固[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1):25]。用三黄烘热汤治疗更年期烘热症46例,将熟地黄与胡黄连、黄柏、龟板等药同用,以滋肾养肝、清虚热、泻相火。每天1剂,服药最多24剂,最少8剂,平均服药16剂。结果治愈35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为100%[四川中医,2003,21(8):64]。用更年宁心胶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65例,将熟地黄与阿胶、白芍、黄连等药同用,以滋阴养血、清心除烦。连续服药1个月,结果总有效率为98.5%,与口服维生素E和谷维素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1):875]。用自拟补肾安胎方治疗习惯性流产56例,将熟地黄与炒黄芩、白术、桑寄生等药同用,以肝脾肾同补,达止血养血安胎之用。在确诊怀孕后即服药,间断服至度过危险期,再隔日1剂,继服20天。结果56例全部度过危险期,其中35例顺产、21例剖宫产,未发现异常婴儿[国医论坛,2007,22(5):35]。 三、肾精亏虚证 肾所藏之精,既有禀受于父母之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又有来源于人出生之后,机体从饮食物提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即后天之精。两者相互依存,统称为肾中精气,对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肾精散,则化为气;肾气聚,则变为肾精。本品长于益精填髓,肾精亏虚者多重用本品。 1. 肾精不足,发育迟缓 肾精不足,不能化髓长骨养脑,故小儿发育迟缓,致身材矮小、肉门迟闭、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等,用本品与鹿鸾、五加皮、山茱萸等药同用,以补肾益精填髓,如《医宗金鉴》加味六味地黄丸;或与山茱萸、山药等药合用,如六味地黄丸. 2. 肾精不足,成人早衰 肾精不足,形窍、骨骼失其充养,则头发易落、或须发早白、齿摇早脱、耳鸣耳聋、健忘痴呆,用本品与何首乌、枸杞子、龟板胶等益精填髓之品合用,以补肾精、乌须发,如首乌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0年版:559)。 3. 肾精不足,生殖低下 肾精亏虚、生殖无源或生殖功能低下,致成人性功能减退、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或经闭不孕。《景岳全书》固阴煎以本品与人参、五味子、菟丝子等药同用,治疗肾精亏虚、精关不固而致滑泻及血海不盈而致月经量少、闭经等症。仲景的归肾丸除治疗妇科疾病外,还可治疗精衰血少之遗泄阳衰、腰酸脚软等症。临床报道用补肾起痿胶囊治疗阳痿100例,将熟地黄与淫羊藿、何首乌、鹿角胶、龟板胶等药同用,以补肾填精、育阴起阳,14日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光明中医,2000,15(89):46]。 4. 肾精不足,筋骨痿软 肾精亏虚,则不能化髄长骨、骨骼失养,则腰膝酸软、足痿无力,用本品与龟板、锁阳、知母等药同用,以补精益髓、强壮筋骨,如《医方集解》虎潜丸。临床报道用熟地强筋合剂治疗骨折恢复期60例,将熟地黄与山茱萸、续断、五加皮等药同用,以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结果无论从证候总疗效、症状总疗效,还是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的评价标准,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519]。 【用法用量】煎服,9~15g。清蒸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但尚有滋腻碍胃之弊。酒制熟地黄借酒力行散,更有利于补血,使滋腻性减。熟地黄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虚性出血证 【使用注意】本品质地较为黏腻,凡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 【按语】 一、关于熟地黄药用部位的讨论 历来认为熟地黄是以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加工炮制而入药的,但近些年来被提出是以地黄的块根入药。是因为以往医家对根茎和根的概念认识模糊,还是确实对地黄的块根有了新的发掘,此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探讨。 二、关于熟地黄归经的讨论 目前中药学教材均认为熟地黄归肝、肾二经,如清·陈士铎《本草新编》云其:“味甘,性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入肝肾二经。生血益精,长骨中脑中之髓。”但纵览本草文献,大多医家认为熟地黄归属手足少阴、厥阴经,即心、肾、肝经。如明·陈嘉谟《本草蒙筌》云其:“性微温,稍除寒气,入手足少阴、厥阴经。”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云其:“味甘苦,性温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本草备要》《本草择要纲目》《得配本草》等多部著作持此观点。其次认为熟地黄归属足三阴经,即肝、脾、肾经。如清·姚澜《本草分经》云其入足三阴经,滋肾补肝,封填骨髓,亦补脾阴,利血脉益真阴……。”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其:“甘而微温。入足三阴经。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耳为肾窍、目为肝窍、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听)。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同时期的《本草害利》和《药性切用》等部分著作持此见解。另,少数医家认为熟地黄仅入肾经,如清·陈其瑞《本草撮要》云其:“味甘,入足少阴经。功专生精填髓。”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古代多数医家之所以认为熟地黄归属心、肝、肾经,较当今多了心经,是源自受生地黄归经的影响,如《本草纲目》曾引:“好古日:生地黄治心热、手足心热,人手足少阴厥阴,能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若脉虚者,则宜熟地黄,假火力蒸九数,故能补肾中元气。仲景八味丸以之为诸药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汤液四物汤治藏血之脏,以之为君者,癸乙同归一治也。”癸水属肾,乙木属肝。由此,李时珍借他人之言道出了由生地黄到熟地黄归经、功用之变化。从临床所见熟地黄用于心经主证,多与阴虚结合,而心阴不足主要由肾之真阴亏损导致;且熟地黄味厚气薄、阴中之阳、偏于下行,而肝肾同属下焦,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结合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之功效,言其归肝、肾二经较为恰当。而认为熟地黄归肝、脾、肾经之脾,可能与熟地黄释名有关,如《景岳全书》云:“夫地黄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得土气之最浓者也。其色黄,土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得土之气,而日非太阴、阳明之药,吾弗信也。”从临床而言,熟地黄虽然可用于脾胃虚弱、生化无源之气血虚弱证,如八珍汤之类,但如有脾虚食少便溏者仍当慎用。综上,笔者倾向熟地黄应归属肝、肾二经。 三、关于熟地黄炮制的讨论 以熟地黄为名的炮制方法始于唐代,多人“服食”,宋以后多入药用。目前国家药典有加酒制、不加酒制和炒炭3种方法。然古人对其炮制较为灵活,有蒸制、酒制、姜制及砂仁制等品种。如清·张璐《本草逢原》云:“制地黄法,择取原株重六七钱者,以好酒浸,入缩砂仁末拌,木甑瓦锅九蒸九晒,得太阳真火人剂,方始得力。盖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窜,而通调五脏冲和之气,归宿丹田也,临床若需较长期服用熟地黄,可按上法加用砂仁炮制,使其补而不腻;但若治疗某些躁动症状或出血证时,需用熟地黄的静、守,不应加入带有行散躁动之类的药物炮制。又《得配本草》日:“痰多,姜汁炒。行血,酒炒。润肠,人乳炒。纳气、理气,砂仁炒。降火,童便煮。摄精,金樱子汁煮。补脾胃,炒炭存性。”这些前人对熟地的炮制方法及其与功用关系的认识,值得我们借鉴。长期以来,地黄炒炭可加强止血作用,此观点可能受中医五行学说的影响,认为黑是水色,红是火色,红见黑则止。但历代文献未见有记载,且有研究报道生地黄、熟地黄炒炭前后均有止血作用,地黄炒炭后并无增强止血作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01],这些还有待于临床的进一步验证。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含梓醇(在生地黄晒或蒸的过程中大量产生)、糖类(单糖和多糖,熟地黄单糖含量为生地黄的3倍)、地黄素、β-谷固醇及多种氨基酸等。 二、 药理作用 熟地黄水煎液、熟地黄50%乙醇提取物、地黄低聚糖、地黄寡糖对实验动物均有造血作用。酒制和蒸制熟地黄煎剂对实验动物有降压作用;熟地黄还对在体蛙心呈正性肌力作用。地黄寡糖和地黄梓醇有降低实验动物血糖的作用。怀地黄多糖能提高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熟地黄水煎液有增强学习记忆的作用。熟地黄煎液、熟地黄多糖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对实验动物表现出抗焦虑作用。熟地黄有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的作用,对实验动物能显著抑制血栓形成,并能强烈抑制肝脏出血性坏死及单纯性坏死。地黄多糖对于骨髓抑制动物能促进骨髓有核细胞进入增殖期,多糖Rps-6具有抗肿瘤作用。熟地黄多糖还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如提高衰老动物血的SOD、CAT及GSH-Px活力,降低血浆、脑、肝匀浆的LP0水平。此外,熟地黄还有利尿、抗炎作用。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女性特发性性早熟 用大补阴丸(熟地黄、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每次10g,每天3次,疗程为1年。结果治疗组40例口服大补阴丸后,生殖器官的发育明显受到抑制,子宫、卵巢容积明显缩小,性激素水平也明显下降,骨龄指数<1,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而未予任何治疗的对照组在1年的临床观察中,上述各项指标仍有明显增加。表明大补阴丸在女童特发性性早熟的治疗中有着确切的疗效[中国医疗前沿,2012,7(1):19]。 2. 治疗老年性功能性失眠 口服更年宁心胶囊(熟地黄、黄连、白芍、阿胶、黄芩、茯苓),每次5粒,每天3次,疗程为1个月。结果治愈26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明显优于对照组口服谷维素和维生素的53.6%[中医杂志,2003,44(5):367]。 3. 治疗轻中度血管性认知障碍 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8丸,每天2次;对照组服用尼莫地平片。均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合并有基础病的,继续服药治疗基础病。结果两组有效率、ADL积分改善率、中医症状积分改善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六味地黄丸与尼莫地平片同样有效[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2):131]。 4. 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8丸,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每次0.6g,每天1次。均连续服用6个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骨密度(BMD)值明显升高,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海南医学,2009,20(5):79]。 5. 治疗复发性口疮 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8丸,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均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用药1个疗程后开始观察疗效,观察时间为1~1.5年。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显效、好转共有28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22例中,痊愈、显效、好转共有8例,总有效率为3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8(1):36]。 6. 治疗黄褐斑 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8丸,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均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112例,治愈13例、显效68例、好转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96%,与对照组的76.9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1):27]。 7. 治疗迟发性痤疮 迟发性痤疮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上,以女性多见,经期前可呈周期性加重。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6g,每日早、晚2次空腹;对照组口服维胺酯胶囊。均连服6周。结果治疗组43例中,痊愈3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7%,与对照组的87.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六味地黄丸对迟发性痤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浙江中医杂志,2010,45(4):2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