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译者林小发:没想到《西游记》能在德语世界引起这么大关注

 夏之民 2018-09-14

售价88欧元的德文版《西游记》(DieReiseindenWesten),短短两年时间就五次加印,销量近7000册。如此不俗的市场反响,对于中国四大名著的海外翻译来说颇为罕见。

译者林小发:没想到《西游记》能在德语世界引起这么大关注

小说中,唐玄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现实生活里,瑞士女汉学家林小发(EvaLuediKong)用了17年才完成首个德文全译本《西游记》的翻译。2017年3月,她藉此摘得“德国最受追捧的文学奖之一”——莱比锡书展奖翻译类大奖。

译者林小发:没想到《西游记》能在德语世界引起这么大关注

林小发在中国生活了28年,脸部线条轮廓分明,头发剪得只有一寸长,穿着打扮也非常朴素简单。成名后面对各种盛誉,她始终淡然,颇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古风。8月底,在南京先锋书店举办的一场《西游记》对谈上,读者和主持人说到她漫长而辛苦的翻译时,均用了“伟大”表达敬意,她轻描淡写的一句回答,就消解了旁人眼中的“伟大”:“其实就这么回事儿,琐琐碎碎。”

全译本填补德语世界空白

因其神魔色彩和传奇性,《西游记》迄今已有20多种语言的译本,但是节译本多,全译本较少。

最早出现的西方语言译本,是1895年在上海出版的英译本,由塞谬尔·I.伍德布里奇根据美国传教士、汉学家卫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编集的汉语读本小册子翻译,取名为《金角龙王,皇帝游地府》,内容出自《西游记》通行本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和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还魂”。

在林小发的译本出现之前,德语世界有两种《西游记》节译。一种是1962年,由原东德译者赫茨费尔德翻译出版的《西方朝圣》(DiePilgerfahrtnachdemWesten),依据的是吴承恩原版及一百回俄文译本,但采取了总结性的翻译方式,原著中的诗词、回目、对话等部分均被删除。另一种转译自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翻译的《猴子:中国民间小说》(Monkey:FolkNovelofChina),这也是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节译本,1942年出版时,胡适还专门为其作序。同样,阿瑟·韦利也对一百回的原著做了大刀阔斧的删节,内容被压缩到三十回。

“那个时代不成熟,做节选本翻译是完全对的选择。”林小发说,但她也坦率地指出,那些译本流传得都不算广,影响力也非常有限,“在德语区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说过”。

林小发1968年生于瑞士,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契机出现得非常偶然。1983年,一个来自广西的杂技团访问了她的家乡比尔,中学生林小发被介绍册上的中国文字迷住了,开始自学中文。“那时中国无比遥远,同学们都笑我,在干嘛呢?”她自己都没想到后来会真的来到中国,还与一位中国教授结婚生子。

1999年,读过吴承恩原著和两种德译本的林小发,作出了亲手翻译一部完整德译本的决定。她选用的是中华书局版的《西游记》,这个版本以清代的《西游证道书》为底本。而对中国读者来说,更熟悉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以明刊本为基础。林小发认为,中华书局版更适合德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因为相对于明刊本,它做了一些文笔润色,也删掉了部分描述性的诗歌。

翻译了几回后,林小发开始联系出版社,但一连找了好几家对方都不肯要,“编辑根本没听说过《西游记》,他们说也不会有读者”。

翻译时自己也在“取真经”

林小发还是自己一点点地继续翻译。但越往后,发现自己的中文越不够用,尤其是没法真正理解小说中提到的中国哲学和本土宗教,于是又到浙江大学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硕士论文就是关于《西游记》的“正路”思想。

“翻译中最难的就是对佛教、道教的把握,我的译本重点也在此,下了很大功夫。”她推测,也正是这个缘故,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只有《西游记》一直没有德文全译本。其中,又以道教内容最难译。《西游记》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称谓和提法,比如金公和木母、铅和汞、婴儿和姹女等。为了准确翻译出这些内容,林小发不仅看了很多道教经典,还请教了修行很深的道长,“翻译过程也就成为一个独特的‘取真经’的过程”。

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林小发在翻译时也逐渐“进入角色”。妖怪骂孙悟空,她也气得不行,感觉就像是她在骂孙悟空一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赶走那一回,她非常难受,完全是含着泪完成。“感情投射进去后,翻译的文字才能把味道重新体现出来。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的传播,翻译非常重要,翻译得好读者就能接受。”

2009年,《西游记》翻译进行到第六十回时,出版的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当年的法兰克福书展由中国担任主宾国,林小发遇到了德国著名的雷克拉姆出版社的编辑迪特·梅耶尔,他恰好对中国文学也很感兴趣。但《西游记》出版后能在德语世界引起那么多的关注,是林小发没想到的。同样厚度的德文书,售价普遍在50欧左右,而在亚马逊网站上,林小发的《西游记》译本定价是88欧元,但2016年首版不到两个月,2000册书就售罄,出版社只好赶紧加印。

“我一直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讨巧,只有学术界小圈子里的人喜欢。”林小发说,与十多年前《西游记》的翻译无人问津相比,如今读她译本的人多起来,主要还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们突然发现,哇,来了一个‘全球大势力’。对中国也有些好奇、恐惧……很复杂的心理,所以开始想了解中国。”

翻译完《西游记》后,林小发的性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整个人变得更加谦卑而平和。“每个人都在走同样的路,都在努力,只是有的人运气好,有的人运气不好。我最佩服的是那种人,流浪者,没饭吃、没前途的人,生活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照样每天早上起来励志做人。”

2017年获得的莱比锡书展奖翻译类大奖,把她的名气推向顶峰。在中国出席活动,所到之处都是鲜花与掌声,但她非常淡定,时刻想起翻译《西游记》时一位对她帮助很大的道长。“他会把任何事情都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跳出来站在很远的地方看。比如说,我现在也算成名了,我也把自己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和那些抗洪救灾、见义勇为的人相比,我算什么伟大?无数的人在奉献,我自己算什么呢?你把范围扩大,绝对不要只看自己,你就不会轻易被某件事绑死。所以有些东西大家都拼命去争的时候,我就会看得比较淡。这是我近几年翻译《西游记》时的最大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