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ABCD学习模型,梳理《战略管理思想史》

 学习雪雪 2018-09-14

A

B        管     

·ABCD学习模型

C    思

想  

D


A.通读《战略管理思想史》,梳理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B.战略学的历史轨迹,形成的理论、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C.在时代背景下的战略学派。

D.重读《高手身影》,大量了解实际战略学案例。


                             

                    一、时代背景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的时代。这个快速变化的“新经济”就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时代背景。背景不同,战略管理的观念、理念、范式及应用都将随之改变。


新经济时代和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相比,有四个本质区别:


1、信息网络化。缩小了地球的时空界限。


2.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活动打破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3.资源知识化。编码的知识成为有价值的经济活动的资源主体。各种新技术、新机制,日益成为社会经济轰动中越来越重要的资源。


4.管理人本化。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动力,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真正主体。


工业经济背景下,是一种线性战略形态(现在的趋势将延伸到未来,环境是较稳定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经验的积累和局部的创新是企业的持续动力)


新经济背景下,是一种非线性战略形态(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不连续、不可预测)


中国,是两种经济形态共同并存相互交叉的格局。





                   二、形成的理论



1.《自然选择论与适应进化论》


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企业战略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结构适应企业战略的改变。

代表人物:小艾尔费雷德·钱德勒。

代表作:“战略三部曲”,《战略与结构》、《看得见的手》、《规模与范围》。



2.《逻辑改良主义论》


认为战略是一系列战略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应付特定的战略问题,如:兼并、多元化、重组等。

代表人物:奎因。

代表作: 《应变战略:逻辑渐进主义》。



3.《学习型组织理论》


通过培养弥漫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持续发展的组织。

代表人及代表作:圣吉《 第五项修炼》、阿吉里斯《组织学习》。



4.《愿景论》


提出“愿景公司”的概念,愿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意识形态(我们代表什么、我们为什么存在),二是构想未来(我们希望成为的)。

代表人物:柯林斯和泼拉斯。



5.《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斯密与马歇尔时代经济学家把市场看成是完全竞争的,而产业组织学派的理论认为大多数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企业的战略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从四个策略获得竞争优势: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差异化(范围经济)、成本专一化、差异专一化(细分市场)。

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

代表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的演进


·规模经济时代

70年代前的西方市场,属于卖方市场,消费者处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阶段,需求基本无差异,主要考虑的购买因素是产品价格和质量,只要的竞争是价格和市场份额的竞争。“经验曲线'(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企业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下降)的思想流行。


美国模式(19世纪中叶)-大规模生产模式(20世纪20年代,福特发明了流水线)

美国模式(可互换的零件、专业的机器 以生产过程为中心、劳动分工) 增加部分(流水线生产、以低成本低价格为目标、规模经济、产品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以工作效率为中心、科学管理、垂直集成)=大规模生产模式


·范围经济时代

波特的三大通用战略、全面的质量管理、品牌战略。


·竞争战略的新发展

①大规模定制取代标准化的定制。客户由价值链的末端转到前端,以个性化客户为中心。

②时基竞争。

③归核化。通过剥离的方式实行企业的重组。 

④虚拟组织。

⑤竞合。“竞争”与“合作”,战略联盟。

⑥信息战略。


·国际竞争战略

企业的模式:

1.出口进入模式。

2.契约进入模式。

3.跨国进入模式。


战略选择

1.本土化竞争战略

2.全球化竞争战略

3.国际战略联盟


持久竞争力

一个企业,形成持久竞争优势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来实现,而这两种创新的基础是人力资本。一切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人。



6.《产业组织论》


市场结构决定厂商的行为,这些行业又决定了企业的业绩。

代表人物:贝恩。

代表作:《产业组织》。



7.《资源与能力决定论》


企业成功的根源在于企业独特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是要企业在内部长期培养才能形成,选着与培养独特资源与核心能力就是战略的过程。资源能力包括:组织的资源与能力(成本优势的企业生产能力、加工技术、购买原材料的渠道等,市场营销、销售渠道,品牌等,专利、市场份额,企业规模、财力等)、战略实施的卓越能力、战略、时间与创新等。



8.《核心竞争力理论》


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计学识,特别是关于怎么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技术的学识。一个企业要成功就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勇于打破常规,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破坏者,要有未来的眼光。

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

代表作:《竞争大未来》。



9.《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类似于生态过程,一系列内部变化导致个体发育及特征的变化。企业的成长存在质和量两方面。质的成长主要表现为企业素质的提高,包括:生产过程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组织结构、经营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量的成长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包括:生产结构专业化,经营结构多元化,组织结构集团化,市场结构国际化。

代表人物:彭罗斯。

企业成长历程: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

企业的成长方式:克隆式(模式的复制)-虚拟式(经营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外包)-多元式(追求范围经济效益,在经营业务上进行扩张)          

企业的生命周期:经历成长期(企业孕育期、婴儿期与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与老化阶段(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期与死亡期)。

表现:年轻企业更灵活带控制性较低。“老”企业控制性较强但灵活性较弱。



10.《区位选择理论》


多地化,成本学派:考虑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如工业区位的选择)、市场学派:需求市场(市场的瓜分占领、网络布局,如商场布局)、行为学派:人的主观因素(投资商的心理是低成本、高利润、占有市场,员工的心理是工资高、工作环境好、工作时间灵活,消费者心理是价格低、交通方便、选择余地大,如工厂区位的选择)。



11.《产业聚落理论》


众多相关企业形成产业聚落,产业将形成一个战斗体,战斗体内信息、技术快速交流,人才、资源相互支持,内涵是知识、速度与竞争。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大大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



12.《组织结构理论》


从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到组织经济理论,组织结构总体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开始,至1980年,被称为科层制/官僚制/机械式的组织结构,这一阶段强调分工和等级,重视组织边界,包括U型组织、H型组织、M型组织型;钱德勒提出:“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跟随组织”。这一理论在战略领域占领主宰地位。观点:企业多元化战略导致了“U”型组织向“M”型组织的转变。

另一类从90年代开始,被称为有机式/柔性化的组织结构,这一阶段强调精简组织层级、打破组织边界,强调协作的组织结构形式。如虚拟组织(1、虚拟生产,如OEM、ODM;2、战略联盟,从竞争到竞合;网络营销等)。

新的论点:战略跟随组织同样合理。



13.《领导理论》


一个战略的成败,关键在于领导(领导者: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制度权力的人),领导的主要任务是构造愿景、凝聚人心、组织人力、激励下属与创建组织文化。



14.《动态能力理论


在21世纪,企业越来越多地处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竞争循环的环境中,竞争特点:高频、大力度、极富攻击性;竞争优势只是短暂的,竞争就是为了打破现状。在顾客需求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技术飞速发展和环境动荡的环境中,很多行业的竞争规则在不断改变,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竞争优势在加速创造和加速被侵蚀,保守派很快会被更有进取和创新精神的竞争对手所取代,所以企业不是去努力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而是去不断创新追求一系列暂时的优势,使企业始终处于领先。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一个理论只是将一个特定的战略管理概念与一个特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





      三、时代背景下的主流战略学派


年代

50

战略雏形

赛尔兹尼克提出了“独特竞争力”的概念,构成了现代战略的雏形。



年代

60

1.战略规划学派

时代背景:企业环境出现的最大变化是欧美国家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国际市场逐渐开放,关税壁垒逐步打破。企业兴起多元化经营浪潮,企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兼并与收购上,认为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企业组织结构由“U”型结构向“M”型结构转变。


核心:把商业机会和公司资源有效匹配。


代表人物:安杜鲁斯、安东尼、安索夫(《公司战略-战略管理之父》)、克里斯滕森。明茨伯格是最尖锐的批评者( 观点:1、战略不可预测,由于环境的不连续性。2、战略不是明确的计划;战略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愿景,以便能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3、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不可分离;战略制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战略家需要去亲自挖掘思考才能形成战略。)。


战略规划三层次:

①、公司战略。 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战略,主要确定企业的目的和目标。

②、业务战略。 是经营某一特定业务所制订的战略计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选定的每一业务领域内如何进行竞争,改进其竞争地位,所以也称为竞争战略。

③、功能战略。是各功能部门的战略以确保公司战略和业务战略的有效实施。


战略规划步骤:

①、研究外部环境与趋势及公司内部的独特能力。

②、识别外部机遇与风险,与内部公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把它们结合起来。

③、通过评估决定机遇与资源的最佳匹配。

④、作出战略选择。


战略分析工具:SWOT分析、BCG矩阵、安索夫要素矩阵、经验曲线、SPACE矩阵。



年代

70

2.环境适应学派

时代背景:1973年石油危机,企业发现战略规划无法应对现实中普遍出现的环境巨变与激烈国际竞争,未来无法预测,企业过度非相关多元化不但不会分散风险,还会加剧风险。环境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企业不断尝试与修改自己的对策这些应对对策逐步积累形成了战略。因此战略是事后的产物,事前无法描绘与系统化。


代表人物:小艾尔费雷德·钱德勒、奎因、明茨伯格和沃特斯等。


核心的理论:《自然选择论与适应进化论》、《逻辑改良主义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愿景论》


战略分析工具:SMFA法、战略不确定性评估矩阵、脚本分析。


战略规划学派和环境适应学派被称为“古典战略学派”。



年代

80

3.产业组织学派

时代背景:企业家和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结构与战略因素如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垂直一体化、产业壁垒、产品差异等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影响比外部的总体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要大,自由竞争演化为垄断竞争。


代表人物:贝恩、波特


核心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产业组织论》。


战略分析工具:五力模型、三大竞争战略、价值链、钻石模型、麦肯锡7S构架、SCP分析模型、PIMS分析、行业成功关键因素(技术相关、制造相关、营销相关、技能相关、分销相关 )等。



年代

90

4.资源基础学派

时代背景:80年代开始,企业非相关多元化日渐衰落,回归主业成为新潮,行业的吸引力无法保证企业产生好的经营业绩。90年代企业经营环境的最大特点是竞争的全球化,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特点一: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信息网络化使行业局限模糊。特点二: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创新成为竞争主题。特点三: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多品种少批量成为重要的生产战略,即时生产、灵活制造成了重要的生产战略,时间与速度成为新的竞争手段。


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企业成功的根源在于企业独特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是要企业在内部长期培养才能形成,选择与培养独特资源与核心能力就是战略的过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群、自然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能力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


代表人物:彭罗斯、沃纳菲尔特、鲁梅尔特、巴尼、迪瑞克、库尔、蒙哥马利、哈默尔、普拉哈尔德、福斯等。


核心理论:《资源与能力决定论》、《核心竞争力理论》。



5.无战略学派:80年代日本

日本通过TQM、及时存货、灵活制造、成本控制等战术性的经营效率改进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胜利,认为战略并非重要的或不该有战略,战略使组织僵化。




6.企业家学派

企业家的定义: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


企业家学派将战略形成过程绝对的集中在个别领导人身上,强调某些心理状态和过程,如直觉、判断、智慧、经验和洞察力。战略被视为企业家的一种远见(对过去的正确理解、对现实的洞察力、对未来的预见)。


弊端:企业的成长来自企业家的远见,用能力取代实质性的组织建设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7.学习学派

代表人物:奎因和明茨伯格,以奎因1980年出版的《应急战略:逻辑渐进主义》为新起点,逐渐汇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


学习学派认为,组织环境具有的复杂和难以预测的特性,经常伴随着对战略而言不可或缺的知识库的传播,战略的制定不仅仅是一个计划的正式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战略规定和执行的界限变的不可辨别。这种学习在多数情况下是集体学习,所以战略可以属于任何有能力和条件去学习的人,战略可以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出现。




8.权力学派

权利,在此,指的是出经济之外的影响力。权利关系包围着组织,组织也会灌输权利关系。


权利的运用可能是非法的,比如建立一个卡特尔。也可能是合法的,如建立合作联盟。


权利的运用包含两个层次:微观权力利和宏观权利。微观权利,应付组织内部的政治对策,它集中体现了权力使用者自身的利益。宏观权力是组织对权力的运用,其出发点是组织自身的利益。


弊端:战略的形成与权利有关,他不仅仅是关于权利的问题,这一学派往往忽视了领导能力、文化、以及战略概念本身,他们时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分裂和局部的问题上,因此,就可能忽略正在形成的模式。




十大战略学派:(明茨伯格在《战略-纵览战略管理学派》提出


1.设计学派。2.计划学派。3.定位学派。4.企业家学派。5.认识家学派。6.学习学派。7.权利学派。8.文化学派。9.环境学派。10.结构学派。






                          四、总结


不管是哪个学派的理论,它在某个阶段适用,但很快发现它的局限性。


60年代,战略规划思想占主流时,战略就是规划未来。70年代,战略适应学派占统治地位时,战略的核心转变为企业如何适应环境。80年代,产业组织学派占主导地位时,战略的核心就是定位于有吸引力的行业并通过成本优势或差异化来赢得竞争优势。90年代,当资源基础轮流行的时候企业战略的核心又转变成挖掘与培养公司有价值的、无法仿制的、难以替代的。而在21世纪,企业越来越多地处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竞争循环的环境中,竞争优势只是短暂的,竞争就是为了打破现状。保守派很快会被更有进取和创新精神的竞争对手所取代,所以企业不是去努力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而是去不断创新追求一系列暂时的优势,使企业始终处于领先。






                   五、未来战略趋势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超过了制造业,波特从制造业总结出来的三大战略逐步过时,竞争方式改变。


2、通过规模化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慢慢消失,速度与个性定制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


3、网络与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市场游戏规则,越来越多的战略结盟,在全球配置资源。


4、知识成为企业成长与竞争的最根本的依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