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中的道与术之我见

 木香草堂 2018-09-15
教育中的道与术之我见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内容摘要:教育之“道”根本点即师爱,德育之“术”即德育的方法、策略。本文用个人话语体系阐释了师爱的内涵,同时也重点介绍了关于严爱之法和空白艺术这两种“术”的有关思考,并提倡所有老师努力追求“大道无术”的境界。

关键词:道      师爱   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术往往相提并论,“道”是规律、必然、真理;“术”是技巧、方法、策略。而得道所需要的术,称为“道术”。有术无道,碌碌无为;有道无术,谋事难成;术合于道,才能够相得益彰。

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教育之“道”的根本点即师爱,德育之“术”即德育的方法、策略、技术。因此,我们说老师有“术”无“道”,就是说这位老师水平很高但不爱学生,他不可能获得学生的爱戴与信任,老师有“道”无“术”也就是说这位老师能爱学生但不讲方法,也难以获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术”合于“道”的老师,也就是说能爱学生并且知道怎样去经营爱的老师,他们才能成为教育的成功者。
 
     前两年,流行过一阵《班主任兵法》一书,有很多人对这本书进行了批评,认为这书违背了教育之“道”。他们认为教育之道当以爱为根本,你却用对待敌人的方法来对待学生,虽然这样会凑效于一时,但却有违于教育的伦理道德;而且,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心灵可能会留下一定的阴影。但我觉得这实际上是“道”与“术”的关系,而兵法只不过是“术”而已。兵法解决了许多教育时的技巧、方法、策略问题,其宗旨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好好接受教育,这就是大爱的体现,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体现了教育之“道”,我为作者暗暗叫好!

作为教育之“道”根本的师爱,我认为她表现为四个层面,既理性之爱、博大之爱、慈祥之爱、严格之爱。我们追寻教育之“道”,就应努力去做一个“四爱”老师。

首先要理解师爱是一种理性之爱。

对老师而言,爱学生是一种职责。既然是职责,那就必须去爱,那怕你情感上再难以接受;否则,难以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爱本身是一种情感,但理智告诉我们,做老师必须无条件去爱,想方设法去爱,否则,难为人师。

其次,我们要理解师爱是一种博大之爱。

我们必须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颇有争议,我却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放在更大的一个教育背景下来思考。我是从这四个角度来理解的:1、从教育的起点来说,人之初生,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如同一张无暇的白纸,学生受教之初,有的老师任其胡乱涂抹,难道不是师之过吗?何况,又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之说,也就是说很多学生的落伍,可能是在他的“第一任老师”或者某一个老师那里出了问题。2、我相信,作为有感情、有理想的人,任何顽劣的学生,心目中绝对会有敬仰的老师及获得学校主流社会承认的欲望,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教师,这对我们所有教育者提出一个严峻的考验。3、什么叫好学生?它需要我们深层次、多角度地重新思考有关的教育评价问题。4、这是对教师的理想化要求,它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我们的奋斗激情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所以,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还有,我们要理解师爱是一种慈祥之爱。

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关心学生,目前,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尊重自己学生。我们没有把他们当作一个个鲜活的、有思维、有感情的生命个体,而只是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管理对象、当作了一个接受教育的学生。

我就发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去年,在我所带的初三(12)班,有一个叫赖晓妮的女生,我在批改她的随笔时,发现那篇随笔写得很好,文美情深,好象超出了她平常的写作水平,于是我在她的评语上写道:“美文也!是你原创吗?”我的本意是赞叹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我想确认一下是否是她所写,没有任何情感色彩。后来有一个叫黄晓敏的同学说:“老师,你让赖晓妮哭了。”我一下子莫名其妙,我怎么把她弄哭了?再一了解,罪魁祸手是我写的评语。原来她对我的评语的理解是我对她不信任,所以她自然就感到伤心。我当时既哀叹于学生的敏感脆弱,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心确实不够细腻,我本来说话是非常直接之人,直接就意味着生硬,但学生的心要稚嫩得多,尤其是那些内向细腻的女生,所以,我的生硬的评语就伤害了赖晓妮的心。后来我反省了一下,我觉得我之所以写出这样的评语,其根源在于对学生的尊重不够,假如她是我的领导或者同事,我肯定不会写这样的话语。假如我把赖晓妮当作了一个具有独立有人格的人,不是仅仅当作任我评说的未成年学生。那么,我在措辞上面就会更加认真一些。

还有一次,我让一个学生帮我送一本书过来,这个学生态度彬彬有礼,他是双手递给我的,我正在电脑上查资料,于是漫不经心地一只手接过了书,随口说了一声谢谢,没有想到哪个学生竟然给我鞠了一躬,轻声说:“老师,我走了。”我当时心里一震,我感悟到对别人的礼貌和敬重自然会令别人对你肃然起敬。在礼节上,这个学生比我做得好,他对我这个老师尽到了尊重之责,而我却似乎还有所欠缺。

因为尊重学生,所以,我们应该俯身下来以平视的目光、平等的语言、亲近的心态和他们多做沟通。因为尊重他们,要理解他们的身心特征,他们毕竟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在身心的发展上还处于弱者的行列,我们应该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多关心她,让她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力量

我们还要理解师爱是一种严格之爱。

我们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盈绕在空气中的脉脉温情,师生间的相互包容,从而体会到心灵的自由和幸福。但人与人之间并不总是靠情感生活,人与人相处也需要法律和道德来约束,那么师生情谊也需要一些刚性的制度和纪律来维持。作为管理者的教师为维护制度和纪律的权威,就必须要严格要求。否则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很容易让个性强硬、不明事理的学生和本身自制力差的学生所击溃。

在严格要求时甚至可以对为所欲为者、屡教不改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这并不有违爱心,因为在佛教中早已提及:善分为善中善和恶中善。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应该采用恶中善。在儒家人物中也有所解释:曾国藩为大清王朝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杀人无数,他说我这是“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也如同毛玉琴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所言:“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希望和你们不仅只是师生关系,也愿意是朋友关系,但我主动把手伸了出去,而你却往后退,那你就根本没有尊重与人相处之游戏规则,那老师肯定就要好好来纠正你的认识和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起作用,那我就要惩之以罚了。”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教育之术来彰显我们的教育之道、实现我们理想的教育目标呢?

教育有术,但教无定术。同样的教育方法,不同的人使用起来。效果往往大不相同,在千变万化的教育之术中,我想就我感受最深的“严爱”和教育的空白艺术谈点体会。

严师出高徒,但我们要注意“严而有理”,在处理问题时,要及时了解情况,千万不能主观臆断下结论,粗暴武断进行惩罚。我在这方面就有过切身的教训,包括我刚刚讲的那个在随笔本上写评语的事情实际上就犯了主观武断的毛病。

再就是要注意 “严而有度”。这提醒了我们严格要求要有个底线,关于底线的问题,校长讲的够多了,我就不赘述了。

还有我们要注意“严而有情” 。我们板着脸去教育学生,学生难以感受到老师的情谊。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比如在和学生谈话结束时,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膀,再说句鼓励的话,足以让学生心花怒放,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千万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每一个爱心的举动。

 我们还要注意“严而有恒”。时严时不严,这容易给学生一种侥幸的心理,而且,也会让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因此,严格应该坚持到底。我在这方面就有过教训,比如说,心情好时,对学生的一些问题就大而化小地处理了,心情不好时,小事就有可能招致大批评。有些学生就为此给我提过意见。

最后要说的是“严而垂范”, 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一点,我现在可以说是深有体会。我们初三走读班的几个班主任,天天都上班很早,有时候7点钟不到就进了了办公室,。尤其是刘琳老师每天早早地就到了教室,然后站在教室门口,注视着学生从二楼楼梯口上来,那么这些迟到的学生自然会有一种惭愧感,包括我们这些科任老师都不好意思到的太迟。所以,我感觉我们走读班的迟到现象还是挺少的。

空白是书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使作品虚实相映、寓意深远、形神兼备。何谓教育的空白艺术呢?我觉得就是不教之教、无为而治。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作所为与我们的要求格格不入,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总想去改变学生,我们而却忘了学生也有他自己个性化的人生设计和规划,我们的教育看似好意,其实却在无形中伤害着学生的个性和完美。我们的教育有时其实是一种伤害,因此,任其自然也是一种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总希望学生快速地达到我们的要求,但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拔苗助长怎么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充满希望的等待也是一种教育。 

很多时候,发现有些问题好象很严重,但时过境迁,发现那些问题其实根本无所谓;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有些问题很火急,但等我们处理时,这些问题竟然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因此,发现问题后有时不要急着去处理,有时候不处理也是一种教育,特别是男女生的接触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有些问题错综复杂,不是我一个老师所能处理,那就借助学校的这个大集体的力量来处理,因此,转交也是一种教育。

在《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中,“走为上策”,其实我们的不教之教好象也有点符合这一逃走之策。

最后要说的是:大道无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说过,“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大道就是胸怀开阔,情操高尚,待人坦诚,作风正派,以身作则;就是知识丰富,才能超群。简言之,大道者,就是德才兼备者。

大道者,有崇高的威望,有得体的言行,有高明的才智,这样的大道者,无需殚精竭虑于“术”,无需苦心积虑于“法”,但做起教育工作来必定潇洒自如,一呼百应。

少在教育技巧上琢磨,多在自身修养上修炼。对教育者来说,这不失为至理名言。因此,三尺宽的讲台,需要我们穷其一生去艰辛跋涉,两尺高的讲桌,需要我们尽己心力去努力攀登。

http://zhuzhengwen77.blog.163.com/blog/static/140430584201021265420904/

 教育中的道与术之我见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