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脊木:清式建筑脊桁之上并与之平行的六角形木,叫扶脊木。在它前面和后面朝下的斜面上,做成一排洞,以承脑椽的上端。 ●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乳栿·双步:栿就是梁,乳栿就是两椽袱,吴称为双步梁或轩梁,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 ●生头木:在房屋转角处的正心桁(或檐檩)背上需另加一个三角形的构件,叫“生头木”(也叫“枕头木”)使檐口线由正身向屋角逐渐起翘。由于大角梁和正身椽上皮有高差,因此必须在撩风槫和檐槫上皮以正身椽与角梁上皮的差为高,以角梁为中,向正侧两边垫一条三角形的生头木,使檐椽上平形成弧面。 ●一枝香轩:轩式之一种,轩梁较短,跨度在1.24-1.5米。梁中有座斗,上架一轩桁,形如一种香插于炉中,故名。 ●船篷轩:指椽木弯曲的廊庑顶部构造形式,因其外屋面结构如船篷的屋顶为卷棚顶,而屋内厅堂前的一椽内饰以弯弧状的天花为内卷棚,也称“翻轩”。 ●栿·柁·梁: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梁是清代叫法,例如三架梁、五架梁,宋营造法式称为栿。栿根据所承托的椽架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例如清代三架梁,宋制两椽栿;五架梁即四椽栿。 柁也是梁的另一种称呼,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大梁”,也称作“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 ●明栿:高级别的殿宇用梁,则将梁截面加工成琴面形,这种经过细加工的梁称明栿。平棋以下的明栿还把栿头加工成弯月形,称“月梁”或“虹梁”。相对可以看得见的明栿而言,有天花的建筑,天花以上看不见的叫“草栿”。 为宋式梁栿名称。在平闇,平棋(qi)天花吊顶以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草栿:为宋式梁栿名称。在平闇,平棋(qi)天花吊顶以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桃尖梁、抱头梁: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它一头在檐柱上承担一个檩子的力,一头插入金柱中。用于柱头科斗拱之上,承托檐头桁檩之梁,其梁头侧面成桃形的叫桃尖梁。大木作小式建筑无斗栱时叫抱头梁。大式建筑有斗栱时叫桃尖梁,桃尖梁作为顺梁安置在山面时,也叫做“桃尖顺梁”。 ●川、廊川、短川、眉川、骆驼川、猫梁:长一界之短梁,一端托桁,一端与柱相连。位于廊者为廊川;于双步者称短川,北方叫“搭牵”。把短川做成娥眉形叫眉川,眉川架于双步梁背上斗口内,又称骆驼川。川上端连于柱,下端架于斗,上端高于下端2寸,称“捺稍”。眉川有的做成卷草状,又称“猫梁”。 ●穿插枋·夹底:位于廊内抱头梁之下,用来拉结金柱和檐柱的枋子,用于有廊建筑。夹底是位于川下的枋,断面长方形,为增强联系用,仅用于边贴。 ●斜穿插枋:位于廊子转角部位,用来拉结角檐柱和角金柱的枋子,见于周围廊转角建筑。 ●递角随梁枋:用于递角梁下,用于拉结内角粮梁柱的枋子,见于转角建筑。 ●间枋:用于楼房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建筑物下层檐檐椽后尾的枋子。 ●平梁·三架梁·山界梁:位于大梁之上山尖处,宋称平梁,清称三架梁,吴称山界梁。 ●太平梁:清式大木作庑殿推山构架,其位置在山面坡顶最上一层的短梁(扒梁)。方向与平梁(三架梁)相同,功能与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仅能通过雷公柱承托脊檩的悬挑梢端。其梁两端下面刻榫,分别与前后上金檩搭交悬挑部分相交,其梁下皮与搭交檩中线取乎,故其梁高于平梁(三架梁),称为太平梁。 ●月梁·顶梁:卷棚顶(回顶)最上一根梁,宋称月梁,上承二根檩及罗锅椽,跨度为一步架之梁。 ●四架梁:卷棚顶(回顶)位于月梁下边的第二道梁,其上承四根檩,跨度为二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五架梁:其上承五根檩,跨度为四步架之梁,吴称四界大梁。 ●七架梁:其上承七根檩,跨度为六步架之梁。 ●双步、三步:内四界后边连两界,设一横梁,称为双步。双步上立川童连以川,此即为短川。内四界后深三界则称三步,其上再架双步与短川。 ●攒金:若内四界间金童落地,易廊川为双步,则称金柱为攒金。 ●顺栿串·顺身串·顺脊串: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贯穿前后两内柱的称“顺袱串”(与房屋进深、梁的方向一致);贯穿左右两内柱的称“顺身串”(与房屋面阔、檩条方向一致);联系脊下蜀柱的称“顺脊串”。 ●山雾云:屋顶内山界梁上空处,架于承托脊桁的斗六升斗座两旁之雕花木板,刻流云仙鹤装饰者,大于抱梁云。 ●抱梁云:抱梁云:梁之两旁,架于升口,抱于桁两边之雕刻花板。 ●连机、短机:桁的下面所辅的通长的木材为连机,连机一般用于廊桁与步桁之下。脊桁与金桁则不用连机,而在桁的两端用短机,短机长度为开间的十分之二。短机架于金童者称“金机”,架于脊童者称“脊机”。短机常雕以花纹,根据所雕花样分别称为“水浪机”、“蝠云机”、“金钱如意机”、“花机”(滚机)等。 ●襻间·机·随檩枋:宋式建筑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槫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槫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梁相交,这种枋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吴称为机,因所放位置不同,而分别为脊机、金机、步机等。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随檩枋联用称“檩三件”。 ●下金枋:位于下金柱和下金檩位置,用于拉接柱头的横枋。 ●上金枋:位于上金柱和上金檩位置,用于拉接柱头(或瓜柱头)的横柱。 ●脊枋:位于脊部,用于拉接脊瓜柱头的横枋。 ●两山下金枋:位于建筑物山面下金柱和下金檩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 ●两山上金枋:位于建筑物面上金柱和上金檩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 ●檐出:屋檐是由布于槫上的椽和飞椽组成,屋檐伸出檐槫外的长度称檐出。唐风遗构的檐出与柱高的比在0.44-0.86之间。而日本相当于唐时代遗构檐出与柱高差不多相等。唐风檐出由铺作(斗栱)出跳,正身椽檐出和飞椽出挑三部分组成。铺作出跳与檐出的比在0.24-0.55之间,而飞椽伸出的椽长是正身椽檐长的一半。椽与椽间距为一倍半到两倍椽径。 ●出际:在厦两头(歇山)和不厦两头(悬山)殿宇的两个山面,伸出梁架外悬挑部分的屋坡长度称“出际”。唐风建筑厦两头殿宇多由梢间屋架向两边出际,在梢间宽一半左右外收山(歇山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山面较小。宋、金以下的厦两头殿宇则出现由两山檐槫向里退一至二槫径的位置收山,山面较大。宋营造法式规定四椽屋出际长度约为四槫径。 ●夹堂板:连机与枋子间的空档镶以厚约半寸的木板,称为夹堂板。 里口木:出檐椽与飞椽相距一望砖厚,其空隙处封以通长的木条。 ●面沿:为扁方形通长木条,厚同望砖,钉于飞椽或出檐椽的下端,以防止望砖下滑。在上下两椽两接之处,钉与面沿相似木条则称勒望,一者为止滑,二者使所排望砖横向整齐划一。 ●瓦口板:面沿之上,根据瓦椤大小锯成起伏相似之形状的木板,以封没瓦端的空隙,并阻其下滑。 ●帮脊木:脊桁上另加木料,帮助脊桁荷重的构件。 ●扁作、圆作:房屋的大梁、双步、川等构件,如加工成圆形者即称圆作,反之,若加工成扁方形,便称为扁作。在厅堂建筑方面,一般圆作者为堂,扁作者叫厅。无论圆作若扁作,其前轩皆为扁作。扁作厅屋架中不设童柱,而以牌科代之。 ●承重、搁栅:二层以上的楼房,由于廊柱与步柱通长升高至上层屋顶,而于楼下两步柱间的大梁改称为承重,其断面为长方形,于承重上安放搁栅,搁栅断面亦为长方形,搁栅距离为每界一根,上铺楼板。 ●硬挑头、软挑头:楼房承重前端伸长,挑出屋外2尺左右,上筑阳台,绕以栏杆,此种结构方法称为硬挑头。 凡以短枋连于楼面,下支以斜撑,弯曲若鹤颈,上覆以屋顶者,谓之雀宿檐,此种结构方法称软挑头。 ●平座:平座是指楼阁式建筑上由楼层向室外挑出的平台或走道部分,又称阁道或飞陛。它主要由平台,栏杆和斗栱组成。 ●平座斗栱:用于城楼、楼阁的上层平座之下,外部为带翘无昂的斗拱,后尾多为枋子,直接延至金柱上。 ●挂檐板:挂檐板又称封檐板,是贴挂在屋檐或楼层平座下的板状构件,用于封挡梁、椽或望板的前部,以使其外观平整美观。檐板砖雕的工艺与木雕相似,图案多为卷草之类的连续纹样,题材内容极为丰富。 ●滴珠板·燕翅板·封椽板:滴珠板又叫燕翅板或封椽板。滴珠板是清代的叫法,指的是平座外沿的挂落板,由一些竖向木板拼接而成。其高度同平坐斗栱高,厚度为沿边木厚度(2斗口)的1/3。滴珠板下端常做成如意头形状,如意头宽为板高的1/2,或按总面阔划定。 ●走马板:古建筑中,将大面积的隔板,统称走马板。走马板常用于庑殿建筑大门的上方、重檐建筑棋枋与承椽枋之间的大面积空间。 ●枫栱·风潭:斗栱于第一出跳时,在相当于外拽瓜栱的位置不用桁向横栱,而用雕花木板,类似棹木。 ●棹(zhao)木:架于大梁底两旁蒲鞋头上之雕花木板,微向外倾斜,似枫栱,尺寸较大,亦似抱梁云。唐建在梁柱交接处有一种“绰幕”,后来演变成“雀替”的,似与此棹木同源。 枫栱与棹木有时都叫纱帽翅,但两者搁置地方不同。枫栱是斗栱外拽部分横向装饰件;棹木为大梁底蒲鞋头(插栱或丁栱)两侧装饰件。 ●梁垫·蜂头:梁端之下垫木材,搁于柱或坐斗,长及腮嘴,厚同剥腮,高及五七栱科,可做成如意卷纹。其底有雕金兰、佛手、牡丹等流空装饰,称谓蜂头。 ●凤头昂:昂之下端翘出如凤头状装饰纹,为昂头型式之一。 ●机面线:指的是梁底至桁底的距离。桁底平线,是连机或短机之面,故称机面线。机面线是开刻架桁的标准,以此达到大木结构横平竖直的效果。 ●桁椀:梁头承桁处,于梁背上凿半圆槽,桁架于槽内。半圆槽的槽深依据机面线而定,大小参考桁径。 ●开刻、留胆:梁头承桁处,于梁背凿半圆槽,于槽中留高为一寸、宽为三分之一梁宽之木块,称为留胆。而于桁端下面凿去寸余,底部做平,与留胆处相吻合,称为开刻,如此结合,使桁条不易滚动脱落。 ●木鱼肩、吞肩榫:两根圆形梁柱用榫卯结合时,一方榫头在插入柱身,在距梁柱交接处半梁径处,将梁向柱方向逐渐削薄成鱼鳃状,称为木鱼肩。如果榫头两侧呈包裹之势称为吞肩法。梁柱安装结束后,须打销眼,安装定位销以不使榫卯脱离。 ●半榫、透榫:榫卯结构的木件,如果榫眼打一半称半榫。卯榫眼凿穿,直榫外露叫透榫,也叫“通榫”。半榫又称“暗榫”,透榫又称“明榫”。 ●卷刹、拔亥、剥腮、挖底:月梁的制作工艺,梁背两端,自桁的内侧半寸与机面线相交之处起,向上作圆弧,至界深的一半处与梁背直线相连,该圆弧部分称卷刹。 梁端前后各按梁厚锯去1/5,成斜三角形,其斜弦上端,起自机面线,与卷刹相连,下端至梁底离桁中心半界处,谓之拔亥,又称剥腮。为拔亥所锯去的部分与大梁表面要作圆势腮嘴,过度自然。 梁底自腮嘴以外逐渐向上挖去半寸,谓之挖底。 ●寒梢栱:山界梁的梁端下边垫梁垫,但不做蜂头,梁垫另一端做栱,称寒梢栱。梁垫与寒梢栱为同一构件,须一体做出。 ●云头:与桁垂直承托梓桁的栱,其端做成云头状,称为云头。 ●云头挑梓桁:为防出檐下坠,于出檐椽下设梓桁承托,因此将轩梁一端向外挑出以架梓桁,梁端做成云头状,称云头挑梓桁。 ●梁柱箍头榫:又叫梁箍柱,梁柱结合除了常用的榫卯连接,还有一种梁箍柱法,在柱上端开口,梁端依柱径挖半圆孔并留胆,以梁套柱,其胆架于柱端口子上。 ●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多见于小式做法,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四分之一,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 ●管脚榫:柱根与柱顶石相结合之榫,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径寸略同于馒头榫,多见于小式做法。 ●燕尾榫:燕尾榫是一种平板木材的直角连接节点,梯台形的榫可以使工件的角部高强度接合,避免在受力时脱开。其特点是根部窄,端部宽,呈大头状,这种做法在古建筑中称为“乍”;燕尾榫上面大,下面小,称为“溜”。放乍,是为了使榫卯有拉结力;收溜,是为了在下落式安装时,愈落愈紧,以增加节点的稳定性。 ●裁口拼板:一种拼合木板的方法,在木板的侧面开口,而且开口较为简单,即对应着将相邻两块木板的侧面按上下部位错开各自裁掉一半,然后将木板拼合在一起。从侧面看,裁口的接口类似一级阶梯形状。 ●企口拼板:木板拼合方法,又称龙凤榫,开设在木板的侧面,一块木板侧面开设中间凸出的榫头,另一块木板侧面开设凹进的槽口,然后将之拼合在一起。 ●回顶:卷棚顶在吴式建筑中叫做回顶,回顶建筑中间的一界称顶界,上架弯椽。顶界界深较浅,为两边界深的3/4。回顶有深三界的有深五界的,分别叫做三界回顶或五界回顶。回顶也有大梁、山界梁,扁作回顶在山界梁上安装菏包梁。 ●荷包梁:扁作厅的山界梁上所架的短梁,因其梁背中部隆起为荷包状。 ●元宝梁:形状似元宝的短浪,是徽州地区古民居中的特有装饰构件。它主要用在天井后侧的堂屋中,在堂屋中间多设有太师壁作为前后隔断,太师壁左右两边各有一道通道,在通道的上方就装饰有元宝梁。元宝梁没有承重作用,主要起装饰美化作用。 ●鸳鸯厅:以脊柱为界,把房屋分为前后两个空间:前面的房间大梁为扁作,称之为“厅”;后面房间大梁为圆作,称之为“堂”,两者合称为鸳鸯厅。正贴与边贴脊柱全部落地,正间脊柱处设屏风以分隔前后,次间脊柱处设挂落或飞罩以供后宅家眷出入。 ●花篮厅:厅的正贴步柱不落地,承重通过通长步枋传到边贴的步柱上。正贴不浇地的垂柱(悬柱)柱头雕刻有花篮或垂莲等样式。 ●满轩:厅以数个轩组成,轩与轩之间以柱分隔,轩梁相连,高低随宜,上用草架。 ●楼下轩、骑廊轩、副檐轩:两层楼屋,廊柱与步柱通长至上层屋顶,而于楼下两柱间筑轩者称“楼下轩”。下层廊柱与步柱间筑轩,上廊柱退后,架于楼下轩之中轩桁之上,该贴式称为“骑廊轩”。楼厅步柱通顶成为上层廊柱,其下层步柱与廊柱间筑轩,称楼下轩为“副檐轩”。 ●磕头轩、抬头轩:轩与内四界同屋面,轩梁低于内四界大梁时称为磕头轩。轩梁底与大梁底相平者为抬头轩。 ●草架:满轩、鸳鸯厅、抬头轩等由内部看是不同的吊顶组成,而从外观看是一个整体屋顶,在室内吊顶与屋顶之间人看不到的地方所用的梁架等木构件,因不需着重修饰做细,故称为草架。草架根据结构不同有时包括草脊柱、草双步、草脊桁、草头停椽等。 ●檐不离步:为了防止出檐椽挑出过多导致下坠,南方厅堂廊柱与步柱间距一般都要相对加深,比其它各界深略大,即使出桅椽长度不能大过廊步架深度,这咱做法叫做檐不离步。 ●斗盘枋·普柏枋·平板枋:法原之斗盘枋,宋称普柏枋、清称平板枋。斗盘枋平置于廊枋之上,承托牌科,同法式中的普柏枋及清工部的平板枋。斗盘枋枋宽按斗面增2寸,枋厚2寸。 ●随梁枋、四平枋:南方殿庭建筑,为辅助大梁承重,大梁之下所设之木枋叫随梁枋。随梁枋上设斗六升牌科两座以承托大梁。随梁枋底与横向步枋底相平。殿庭深至六界时,则于随梁枋下边再设一道枋,该枋因围绕步柱四面周匝相通,故称四平枋。 ●摔网椽:出檐椽与飞椽上端,以步桁处戗边为中心,下端逐根加长成曲线,与老戗及角飞椽相齐成摔网状。 ●菱角木、扁担木、千斤销、孩儿木:嫩戗发戗所用到的木构件。菱角木与扁担木用在老戗与嫩戗连接后形成的夹角间起固定,拉结与加固作用。千斤销是贯穿老戗、嫩戗、菱角木、扁担木,起紧密连接作用的木销。孩儿木是连接扁担木与嫩戗上端的四方棱形木栓。 ●搭角梁、斜梁:在歇山、方亭等建筑中,为了上层梁架往里收,在下层横向和纵向拐角的两根枋或桁檩上架设一根斜梁,斜梁居中设童柱,以便再承托上层更小范围的梁架,此处的斜梁使称为搭角梁。 ●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唐宋时期是没有的,仅在明清才出现的,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满置斗:在多层偷造出跳的插栱上,每一跳栱头垂直方向上各栱之间摆满小斗,只存在于单材栱体系,足材栱不存在这种情况。另外满置斗做法国内少见,日本很常见。 ●罗汉枋·拽枋:位于铺作跳头上方的素枋,宋称罗汉枋,清称拽枋。在内外跳慢栱上者,附属于斗栱的木枋中除井口枋、挑檐枋和正心枋之外的其他枋子,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栱的作用。 ●天花枋·井口枋: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斗拱最里侧,与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高3斗口,厚1斗口。 ●正心枋: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正心桁下面,高2斗口,厚1.25斗口,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和传导屋面荷载的作用。 ●里外拽枋:附属于斗拱的木枋中除井口枋、挑檐枋和正心枋之外的其他枋子,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 ●后尾压抖枋:衬压斗拱后尾以防外倾的木枋,多见于城垣类建筑。 ●燕尾枋:附着于悬山建筑两山挑出的桁条下皮,形状似燕尾的构件,可看作是垫板向外端的延伸,属装饰部件。 ●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或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最下为方井,中间用角梁形成八字井,最上用斗拱形成圆井) ●佛道帐:佛道帐简称“佛龛”或“佛帐”,是安奉佛像的木制龛室和帐幕。自上而下覆谓之帐,佛道帐一般制作华美,庄严,上面雕以装饰各种纹饰,悬垂香囊流苏,起着丰富室内观瞻作用。佛道帐顶部一般都做成向外沿斜上伸出的莲瓣形档板,有的做成山花蕉叶,有的做成毗卢帽的样子,前者称“山花蕉叶佛道帐”,后者称“毗卢顶”。佛道帐前面门洞,一般都装有挂落或飞罩,开成拱卷顶形的“欢门”,又称为“龙门帐”。 ●仙楼:建筑的室内以木装修隔成二层阁楼,一般作为供奉神佛的处所,故称仙楼。也可用于其它用途。《工段营造录》:“大屋中施小屋,小屋上架小楼,谓之仙楼。” ●天宫楼阁: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转轮藏、壁藏)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干阑式木台:干阑指的是利用柱与梁组成基础构架,在构架上铺板建房,形成屋下透空的房子。干阑式木台在日本称为“床”,日本古建多用高床木台为基。 ●挂落: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用作装饰或划分空间的作用。在建筑外廊中,上面的挂落与下面的栏杆从外立面上看位于同一垂直面,有着上下呼应的装饰作用。而自建筑中向外观望,挂落有如装饰花边起景物图框作用,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在室内的挂落称“挂落飞罩”,但不等于“飞罩”,挂落飞罩与挂落很接近,只是与柱相连的两端稍向下垂;而飞罩的两端下垂更低,使两柱门形成栱门状。 挂落不论是用在室内还是用在室外,都是安装在上部呈悬挂状,故名为挂落。 ●飞罩:与挂落相似,两端下垂如拱门,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飞罩特征是两端不落地,状如拱门呈凌空状态,故名为飞罩。飞罩与挂落的区别:1、挂落用在室外,飞罩用在室内;2、飞罩的两端下垂部位比挂落更长更低;3、挂落木构简单,飞罩木构装饰性雕刻花样繁多;4、安装方式上,挂落强调“挂”,整体规格长大于高度;飞罩强调“罩”,高接近或大于长。 ●落地罩:古建筑内檐装修木雕花罩的一种。安装于柱间,内缘亦做边框,从梁(或枋)一直延伸到地上的花罩,落于须弥座上称为落地罩。根据形状和雕饰不同,落地罩又有“雕花罩”、“圆光罩”等不同。 ●炕罩·床罩:用在床上的落地罩,上有横披、两侧有隔扇,罩内可以挂帐幕帷幔。为了加强其封闭性,还有在其原有的两侧小隔扇里侧再加两幅可以开启关闭的隔扇门。在南方还有一种雕花床,它把床与床罩组合成一体,不但有横披和两侧的隔扇,再在隔扇的下面设一矮栏,规格同横披,形成床罩门前的一道槛,使床罩看起来更完整和高档。 ●挂落楣子·倒挂楣子:倒挂楣子是北方的称呼,即“挂落”,是在檐柱间檐枋之下用木条构成步步锦、灯笼锦、盘肠锦、金线如意、万字、拐子、斜万字、龟背锦、冰裂纹等各种图案的长方形装饰件。挂落所处位置高度大约对应在门上面的门楣处,所以称为挂落楣子。有的挂落楣子下面还有一个花牙子雀替。根据其“倒挂”之名,更倾向于把悬柱(垂柱或虚柱)柱头之间的挂落称为倒挂楣 子。 ●面叶:用于隔扇、槛窗边挺、抹头转角处的金属配件。 ●天花:建筑物内上部,用木条交安为方格,上铺板,以遮蔽梁以上的部分。天花板吊顶又称顶棚,天花板,是建筑装饰工程的一个重要子分部工程,天花板吊顶具有保温、隔热、隔声、分隔空间、弥补房屋本身的缺陷、增强装饰效果和空间的层次感。 ●天花支条:井口天花,用扁宽的木枋,以榫卯结合成矩形矩形。 ●天花贴梁:四周贴于井口枋或天花梁(枋)的支条。 ●帽儿梁:天花井口支条以上,安于左右梁用以挂天花之木。 ●井口板:与井口内口尺寸大小相适合的天花板。 ●覆斗式组合天花:设两层高低错落的平棋,正中平棋高周边平棋低。在二层平棋中间用“峻脚椽”遮当天花两侧的构架,组成覆斗式组合天花。峻脚椽有斜直和弧形两类,是斜置于平棋与构架的梁枋间的一排椽子,也常用于副阶与殿身相交处。 ●平棋(棊)、平暗(闇):在梁架下铺作层(平棋枋)上用木枋交叉构成四方、长方、菱形或多角格子的平顶,并在格子上盖“天花板”,天花板上施彩画或雕刻纹饰,宋代称为平棋,清代称“井口天花”。或平棋分格较小且天花板为素面者则称为平闇。木构筋骨刷成红色,各种隔板刷成白色,是简洁的色彩设计,与朱白配色相协调。 ●天花板:是平棋天花和平暗天花支条上的木板。平棋天花板上有彩绘图案,平暗天花板上没有图案。 ●井口天花:宋代平棋清代称井口天花。井口天花直接将天花梁和天花枋通过榫卯形式搭设在柱间,在每一开间上方形成似井口般的梁枋格架,再在格架上设一圈贴梁,通过将纵横交错的木条搭在贴梁上,组成许多方格,然后在方格内镶嵌天花板。 ●天花贴梁:指贴在天花梁和天花枋内侧的木料,用以安装天花支条。
●藻井天花:级别较高的殿宇内,在平棋天棚的局部设置四方、八角覆斗或半圆球形上凹穹隆状的天花称藻井。藻井内除有复杂的各式斗栱外尚有用盘龙翔凤等彩雕来装饰,或在顶心装明镜、垂花等。 ●海墁天花:用木板拼装,素平无装饰,用于一般民间等级较低房屋建筑的顶棚。海墁天花像是一扇扇固定在梁柱间的木格扇,格扇上部有木吊挂与屋架连接,隔扇下面或铺板或糊纸。 ●团龙平棋:平棋天花板上绘有团龙图案,一般只能用在皇家建筑或是较大型寺庙建筑。 ●卷草花卉平棋:平棋天花板上绘制图案主要以卷草花卉为主。 ●五福捧寿平棋:平棋天花板上绘制福寿图,即一个团寿字周围围绕五只蝙蝠的纹样。 ●团鹤平棋:平棋天花板上绘有团鹤的纹样。 ●鹅颈椅·飞来椅·美人靠·吴王靠:园林建筑中常在厅、轩、亭、阁的临水方面设置木制曲栏的座椅,除起栏杆、休息作用外,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 ●巡杖·勾阑、绞角、合角:以通长巡杖为栏,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搭相交伸出,称为“绞角造”,以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盆唇和地栿也须通过绞井口造加强联系。两端可以不出头,称为“合角造”。中国的绞角造出头平直,而日本现存的绞角出头通常往上翘,此种栏杆在日本叫做“跳高栏”。 ●实板勾阑:无寻杖,栏板可做成浮雕或透雕。 ●直棂勾阑:以扁平直棂穿入地栿与盆唇,并将棂头削成尖形的一种2米多高栏杆。在石栏中只用望柱和立柱而无栏板,也称扦子栏杆。 ●卧棂勾阑:寻杖、地栿间不用华板而用横置菱形木条的勾阑。 ●副子勾阑:安装在踏道两旁的斜栏,在斜栏最下端沿地平再做一档平直栏杆或置靠山端兽,以加强斜栏的稳定。 ●单勾阑:勾阑只用一层华板,高度多在0.8-1.2米之间。 ●重台勾阑:用上下二层华板的,高度多在1.3-1.5之间。整体由下往上构件分别有地栿、地霞(下层华板)、束腰、蜀柱、盆唇、瘿项、云栱、寻杖。 ●靠背勾阑:安装在柱间座板外侧的栏杆,相当于清式吴王靠。 ●坐阑:将廊阁柱间勾阑降低,可供坐人的矮勾阑。若将寻杖做成板状则称“坐板栏杆”。 ●寻杖绞角造: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或“绞井口造”。巡杖在转角处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称“合角造”。中国建筑的绞角造出头平直,日本的绞角造出头上翘。 ●寻杖合角造: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匾额: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木牌。匾额一般都是长方形的,从题字和安装来分,横向的为匾,竖向的为额。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大型礼制建筑正门上方的匾额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做工和形状来说,有斗形匾、清水匾、花边匾、雕龙匾、奇形匾等。 ●回纹毗卢帽斗子匾:因匾的形状似浅斗状。“斗”的底部为匾心,体量大,“斗”的四邦为匾边。匾边不是平口型,而是弯曲、对称、上有纹线。 ●各式匾额:根据其形状和做工不同,匾额还有很多花式和类型: 1、书卷册页额:像展开的书卷样式的匾额,多为长方形,富有文化气息,适用在园林书斋类建筑。 2、叶形匾:常用于园林建筑中的外形像树叶的匾额。 3、虚白额:采用透雕手法制作各种花格底板和框架的匾额。 4、石刻匾:用大理石等石材制作的匾额。 5、荷叶匾:属于叶形匾类,近长方形或椭圆形,叶边内卷,别致有趣。 6、此群联:将竹子一劈两半,于每半片上书写对联。 ●抱对:柱子上的楹联,有直接书写或雕刻在柱子上的,有把楹联做成木板挂在柱子上的,如果把书写楹联的木板做成圆弧状就叫抱对。抱对的内弧与柱子的外皮弧度贴近,上有挂钩以使抱对挂在柱身上。 ●匾托:用于支托匾的体量较小的木构件。有单匾托,一般一匾用两块和通匾托(体量长一匾用一块)两种。匾托正面雕刻各种花纹。 ●混色匾:是指做地杖涂油漆的匾。 ●清漆匾:是各种透木纹的匾。 ●匾字:是形成匾上字的各种方式,有木刻字、灰刻字、灰堆字、铜字等。 ●木刻字:用于清色匾上的字,在木基层上直接刻出。 ●灰刻字:是在地杖灰上刻出的字。 ●灰堆字:是用地杖灰堆在匾平面上的字。 ●筛扫:是处理匾面及匾字特殊装饰效果的一种方法。清理贴金后金箔之间的搭接粘口和笔道痕迹。筛扫面色彩均匀、鲜明,能保持顏料的本色。筛扫分扫清、扫绿、扫金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