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读书永远是美好的事情,读书让我们有着不一样的境界,让我们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读书能够与美好相遇,相遇美好的自己,也成就美好的自己。 读书让人成为人,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师,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生,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校,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 我经常在脑海里闪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我们的学校,如果不仅有好的建筑,有宽阔的塑胶运动场,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不仅有巨型雕塑、大屏幕LED,不仅有花香、菜香,而且到处都有书,到处都飘着浓郁的书香,到处都是潜心读书的读书人,到处都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我以为,这样的学校才是一所真正学校,也才是我心目中的一所真正的好学校。 这样的教育,也才是大家久仰的一种教育。有哪一天,这样的画面能够幻化成真,变成现实,教育的面貌和生态就一定会美好起来。 这些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校长成长的快慢、学校变化的大小、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甚至师生的精气神儿和幸福指数如何,最终都取决于我们的校园有没有书香的味道,有没有读书声,学校是不是一个温馨的书园,学校的那个牵头人是不是在用心引领师生读书。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是学习的“伊甸园”,是读书的“百花园”,一个校园,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书香。 校园有了书香,孩子们就可在心灵沟通中,丰富想象,启迪心智,感悟人生,品味生活;孩子们就可在求知的路上,挖掘知识的宝藏,迸发智慧的火花,积淀人文的精髓。 校园有了书香,老师们才会在阅读中同伟大的灵魂往来,在与古今先哲对话中丰盈自己的职业生涯,彰显自己的职业价值,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遇到一个美好的自己,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也让自己拥有一个精彩的教育人生。 一个充盈书香的校园,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也才是一个富有精气神的校园,更才是一个让文化得以赓续绵延、亘古不绝的校园。或者说,让校园才更像一个校园的样子,让学校才更像一个学校的样子。 对于当下教育的改变,我以为最大的切入点是着力构建书香校园,使学校的每一寸土地都释放浓郁的书香气息,都散发温馨的书香味道,都体现出强大的育人功效,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自然而然地接受书香的熏陶和浸润,让我们都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都有一个读书人的样子。 怎样建设书香校园,怎样达成把学校建在图书馆的目标,我以为,一方面需要营造读书氛围。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法国人的公墓读书氛围,挺让人玩味。在法国,那些市民哪怕是很普通的市民,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来到那辽阔,肃穆而又冷清的公墓,在巴尔扎克的面前、在雨果的面前、在莫伯桑面前、在小仲马、大仲马、司汤达、伏尔泰、墨里哀面前……即便是冬天,他们也会坐在公墓的长椅上,坐在很冷的阳光里,戴着手套,一人一本,安安静静地读书。在这样的特殊的地方,既有着更不一样的氛围,又似乎在安静的阅读中与石头下面那些“不朽的人”在对话,同时也可了悟更多关于生命的意义。 当你进入宗教庙宇或殿堂时,是不是自然就会感到特别神圣?当你进入图书馆,看到大家都在用心地读着书,你是不是一下就有读书的冲动?青年毛泽东在闹市读书,这种氛围下还能够全身心融入到书本之中,进入书本的世界里,这的确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孩子面对父母刷手机,看电视,打麻将,肯定是不愿意读书的,即或强迫读之,也是心猿意马,读不进去,甚至还会质问,你们在那里刷手机,看电视,打麻将,凭什么要我去读书啊? 在一个家庭,父母要是跟孩子们一样,也能静静地坐下来看看书,或者与孩子一起同读一本书,那不是就有氛围了吗?对于学校,我一直呼吁并期待我们的校园能够飘逸书香,成为一个个书香校园,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有读书声,都有师生读书的美丽倩影,在这样的氛围下,还担心孩子们不读书吗? 还愁他们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吗?在社会,在公众场合,无论是机场,还是地铁站,乃至在公交车候车处,人们都拿着书,而不是手机,人人都沉浸在书中,在书的世界里打发一段时光,而不是融入到“低头族”“刷屏族”的队伍之中,这样的氛围,还用得着为全民阅读的推进犯难吗? 在营造读书氛围方面,学校如果通过设定读书日或者阅读节,我觉得不失为一种重要举措。朱永新老师在几届全国两会上都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又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深化全民阅读的提案》,当然,最终能不能建立国家阅读节,可能会假以时日,有可能要经过一些程序。 但是我想,在我们的每所学校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阅读节,也可以有自己的读书日,这是任何学校都能够做到的,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乡村学校,无论是规模大的学校,还是规模小的学校,无论是条件好的学校,还是条件差的学校。 一个普通的日子,给它赋予一种节庆,它就有了仪式感,就有了意义,就有了庄严肃穆。学校里的阅读节、读书日同样如此。在校园阅读节、读书日,通过图书漂流、好书交换、书香班级评比、读书人物表彰、读书演讲比赛、读书论坛、读书沙龙、经典诵读、亲子共读等活动,便会给师生们营造出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从而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也更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一方面需要理念和行动创新。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完全指望师生主动接受阅读是很困难的。“山不过来,我便过去”,在推动师生阅读的过程中,要主动作为,穷尽一切办法。我以为最好的理念,是让书籍主动“撞入”师生的生活。当图书成为学校分布最广的资源,当一所学校完全变成了书的海洋,想不被书籍影响几乎是不可能,想不读书那也是不行的。 最大的行动就是将图书馆、图书室里的书“请”出来,书存放在图书室、图书馆里,往往在那里睡大觉,师生阅读很不方便,往往只有极少数特别喜欢读书的师生会走进图书馆、图书室里。为了便于师生阅读和帮助师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一直坚持“宁肯把书翻烂,不能把书放烂”,“宁愿让孩子把书拿走,也不能让书在图书室、图书馆里睡大觉”,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在校园里的墙壁、楼道、围墙上建书架、书橱、书壁,在校园里弄流动书车,把图书从图书室、图书馆里“请”出来,让它飘流在学校的每一个空间,让其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让师生做到随手可拿、随地可取、随时可读。 同时,读书还需要示范引领,一级读给一级看。“上为之,下效之”,最好的管理莫过于感染,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一个人不可能把没有的给对方,一个人只有成为美好的自己,才能给他人带去美好。一个光着脚丫的算命先生说给你八卦后能带去荣华富贵,你相信吗?若果真行,他为什么不给自己先买一双鞋子穿呢? 我以为,有一个喜欢读书的校长,自会带出一批喜欢读书的教师,继而带出有着良好读书习惯的学生,如此层层传递、相互影响,也在无形中创建了一个全民阅读的平台。 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十二年来,无论怎么忙,不管多少事务缠身,我每天都坚持阅读,白天没有时间读,晚上也要抽时间读,上班没有时间读,下班挤时间哪怕不午休、晚睡觉也要读,工作期间没有时间读,周末、节假日都要充分利用起来读。 我不仅坚持示范阅读,还做到了笔耕不辍,示范写作,除了写微博、写博文、应邀为教育报刊写文章,还坚持写书,这些年我先后出版《我的教育心旅》《修炼校长力》《素质教育突围》《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做朴素的教育》《回归教育常识》《致教育》等十多部教育专著,这些书都获得了同行的好评,有的还成了教育畅销书。我本人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5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除此以外,推动书香校园建设,还要有科学质量观与评价改革做保障。需要什么,我们就去评价什么,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区域教育应坚持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质量观,坚持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书香校园建设与读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制度支持和时间空间保障。而书香校园建设的深度实施,也能助推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推动书香校园建设,贵在持之以恒。养成读书的习惯需要时间,要通过阅读改变一方教育的生态更需要时间。书香校园的建设,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力,把学校真正建在图书馆里,更需要永不停歇的跟进。 杨绛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在“五七干校”的一天,杨绛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钟书认真地想了一下,摆摆手说:“没有书。” 学校,书应该是他的生命。 没有书,心灵无处栖居,日子也将无法过下去。 有了书,校园顿时也会变得美好温馨,生出许多光辉。 我始终坚信,一所学校,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办学条件,无论教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无论所面对的师资和生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只要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喜欢读书,仍然在读书,而且爱不释手,乐此不疲,并且所读的书不仅仅是教材和课本,这所学校就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其教育生态也不可能坏到哪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