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荣格简直就是克苏鲁附体啊

 我爱自由泳663 2018-09-17
《红书》百年再现
《红书》(The Red Book),一本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大约写于1914年到1930年间的分析心理学专著,2009年岁末在美国出版,并出人意料地成了购物月的畅销商品。此书通体赤红、价格不菲(195美元),其销量虽不至于红得发紫,却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2009年12月25日前一度神奇地排到精装非小说榜的第18位。加上纽约时报网站的10页书评,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的原件展览,威斯敏斯特学院兰斯·欧文斯博士的《红书》专题演讲会等等,都将这股“红流”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此前,诸多荣格研究者认为,《红书》如同圣杯,只有关于它的流言屡屡飘过,却始终见不到其真容。这是荣格的私密之作,又称《新书》(Liber Novus),被视为精神分析学史上最重要的未出版著作,由荣格本人亲笔书写及绘图于二百余页手稿之上。尽管原为受众而写,但荣格最终还是决定将其束之高阁,不再出版。荣格于1961去世,此后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其后代坚拒荣学家们靠近此书,绝不许他人染目。直到2009年9月,全世界仅有荣格的家人及弟子共二十余人见过荣氏《红书》。此前,荣学家索努·沙姆达萨尼耗时两年才终于劝服掌管家族文产的荣格外孙乌尔里希·赫尔尼同意出版此书。
荣格并非认为此书过于私密或吊诡而无法出版,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从中获取了其日后写作的主要灵感,并由此发展出包括原型、集体无意识个性化在内的一整套分析心理学理论。《红书》百年再现,它究竟包含了怎样的缘起?它对我们这些非荣学家的普通读者而言又能带来怎样的价值呢?
荣格曾经与弗洛伊德关系密切,但1913年两人决裂,荣格心理受创,退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于崩溃。此时,荣格身陷“中年危机”而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活以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为此,他记录了其中的一些梦和幻象并随后将其整理为《黑书》《Black Books》(当今只个别人手中有此书稿)。同时,在托妮?沃尔夫的精神支持下,荣格也着手开始一项重要幻象的内容写作,并配以其亲手绘制的抽象插图,最终完成了《红书》。因此,《红书》正是荣格“积极想象”之所得。依他所述,曾有两灵造访,一跛脚老人,一美貌姑娘,自称以利亚和莎乐美,携一条大黑蛇,老头再进化为腓利门,姑娘成为阿尼玛,分别代表其理论中的自性(来自意体无意识的自我审视,也是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和男人无意识中的女性。在此经历中,魔、圣、妖、灵纷至沓来,他欲拒还迎,视之为心理分析的实验,一种自愿与无意识的近身肉搏。依其传记作者芭芭拉·汉纳的记述,此时荣格下定决心,无论何方神圣在梦中显灵,他必不会任其凭空消失,直到他们向他彰显所为何来。“那些年……我追寻内在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由此出发。”在这个强调生物系统科学的21世纪,对于幻象的重新认识而言,《红书》的出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荣格著作的窗口。而且,对于其他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建立而言,这也是一扇不寻常的窗口。
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却很难给出。虽然荣格的部分理论已成为流行心理文化的一部分,但荣格理论的大部分内容却难以真正为人们消化和吸收。他的理论兼具创造性和意义,而这使很多人很难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同感。对普通人而言《,红书》的价值或许有些飘渺而难以把握之感。但正如有评论所言,荣格的书怪异晦涩,恰恰说明了我们尚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思想。因此,要理解荣格及其生活,包括他的心理学理论来源,这本书至少是一件珍品。在过去几年中负责翻译此书的历史学家谈到此书的基本价值在于“生命意义的探寻”。无论你是否去读,对任何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来讲,这都已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赞誉。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主人
荣格是瑞士著名精神病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875年7月26日出生于瑞士东北部康斯坦斯湖畔的乡村凯斯维尔。荣格少时命运多舛,经历了一般孩子不曾有的困惑和痛苦,而这似乎也促使他成就了自己不寻常的一生。荣格毕生致力于人类灵魂及其深处奥秘的探索,对研究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做出了巨大贡献。荣格兴趣广泛,对考古学、唯心论、神学、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占星术、宗教等领域都有涉猎,所以对荣格而言,生命力具有全然的精神品质,是有创造性的生活之力量。在其学术的后期,荣格把宗教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尚未注意到的重要问题,引入心理学领域中,以致其中一些概念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晦涩艰深。荣格曾任联邦技术大学及母校巴塞尔大学教授,又获牛津大学及哈佛大学等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于1961年6月6日在瑞士库斯纳赫特的家中去世。荣格曾说自己不是救世主。有趣的是美国学者莫阿卡宁在其著作《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中却这样叙述了荣格的出现“:佛陀之后二千五百年,距今约一个世纪以前,在远离印度的地球的另一面,出现了荣格”。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的发现,正是这一发现使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指出人格中的无意识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两种。个体无意识的内容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逝。集体无意识则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无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体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体习得的东西。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累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由世代遗传下来,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荣格发现,纵使我们很想把问题忘记,但问题却没有忘记我们。有一样东西叫心灵,它的运作不由人的意志操控,荣格据他的临床经验发现,有些人身体没有任何毛病,但下半身却动弹不得,灵魂不断向我们发声音,只是我们听而不见,或不想听见。而这就是集体无意识对我们的影响。灵魂是一种隐喻,它指出除了我们肉身的生命,也有另一个生命,这生命超越空间,可以长驻在过去某时某地某刻;它并不关心肉身的需要,它更贴近原始人的命脉,也像大智者只关心生和死,在这两极中发生的心灵事件。正像经过百年的等待,读者也终于迎来了荣格《红书》的出版,迎来了与荣格心心相印的灵魂交流。《红书》也因此以它集体无意识般的魅力再次征服了读者并印证了荣格的理论。于是,孤独时可以读书;而当心灵孤寂如站在世界的边缘,面前是冰冷、无底的死亡深渊时,也可以读荣格的《红书》。
在漫长的一生中,荣格虽然也曾遭到人们的误解和批评,但得到的更多的却是关注、理解和赞誉。1961年荣格逝世后,他的声誉和影响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在大多数美国书店里,你都会找到许多荣格所写,或与其有关,或受其影响的著作。与弗洛伊德相比,其数量要多得多。许多人对于杂志上和一些机构的性格测试都兴趣盎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讲,这些测试都可以追溯到荣格对心理类型所作的划分。并且通过其追随者约瑟夫·坎贝尔的那些流传广泛的著述、演讲以及电视节目,许多人已经逐渐对荣格提出的有关世界上一切神话与宗教的共同起源的观点发生了兴趣。正像霍尔等人指出的那样,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这样认为:荣格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而且已经对这个时代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原本任何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不外乎关注人的幸福和自由,即任何科学研究无不具有人文价值。心理学似乎应该是最为关怀和最为接近人类心灵世界的一门学科,而且往往被当作真诚面对并努力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一门学科。但长期以来,主流心理学一贯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获得人的行为的一般通则为其基本任务,由此采取自然科学传统,确定客观的实验范式为心理学取向。这对于心理学摆脱思辨哲学的束缚,独立地开展自己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成为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心理学家不假思索地把这种研究模式应用于人的研究时,其局限和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因为人虽然源于自然,但又超越了自然;虽然心理现象有它的自然性一面,但人的心理和意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超越了产生它的物质,是高于自然现象的精神现象。追逐精密科学范式的心理学,自然就把一切不能进行科学实证研究的诸如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等问题抛在九霄云外。所以,笃信科学心理学的必然结果就是彻底抛弃对于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探寻,并且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舒尔茨指出:当前的许多社会批评家认为,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已经使人失去了人性、人格和个性,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竟把人看作巨人社会机器的一个无限小的部分。作为个体,我们也成为失去个性和缺少能力主动决定我们自己生活过程的人了。
于是,为解决主流心理学忽视人性和强化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所带来的问题,20世纪末逐渐兴起的文化心理学倾向转而开始重视人性,突出心理学的人文性。而这其中,也处处闪耀着荣格思想的痕迹。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中叶之后兴起的心理学流派,也是从心理治疗和健康人格的研究起家的。他们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的重要性,主张把追求人格的健康和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航人马斯洛曾经指出:“对人和人的本性做全面的定义必须包括内在价值在内,也就是说,要把内在价值作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这种一致性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并没有明确表述他们的观点师承于荣格,但他们显然间接地受到了荣格思想的影响。荣格在他的一生中,尤其是在他的晚年写了大量论著,详细阐述了他对人类本性、对人类灵魂奥秘的深邃洞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离出来的超个人心理学,更是把荣格视为其思想的直接先驱。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是超越自我的心理现象和超越个体的价值观念。超个体心理学家认为,人不仅有实现自我的潜能,还有超越自己的倾向,个人能超越自己,与更大的整体相融汇、相认同,并能通过超越自己得到美好、高尚、圣洁、完善、永恒和极乐的体验。超个人心理学发展了荣格的思想,更明确地指出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整合,必须进入内在智慧,进入自我或有机体智慧之源。这种内在智慧就是生命深处的精神本体。如果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渴望以人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严的心理学,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则是以宇宙为中心,超越人类和人性的心理学。因此,超个人心理学更强调超越自我或自我超越作为一种最高级价值的社会意识。达到这一境界的人被认为主要是由忘我服务精神推动的,他同情他人的处境,能对他人的需要提供无私的帮助,改善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自我中心意识的消除,我和非我的界限完全被突破,这样的人将更关心社会利益,直至达到和全人类、全宇宙的认同。
有文章戏称“容不下妖怪的地方,人的存在也会受到威胁。如果一味追求成为经济大国,完全无视和排斥科学理性之外的东西,民众是不会得到幸福的。”或许,《红书》在美国的热销,会更加促进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图片来自鲁宾艺术博物馆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