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上有记载,吕公因为避难来到沛县,吕公的好友'沛县县令'听说他有个漂亮的女儿,就向他为自己的儿子来求婚,但吕公很干脆的一把就回绝了这个婚事,不过奇怪的是,吕公却主动提议女儿嫁给刘邦,要知道当时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而已,而且口碑极差,贪财好色阴险无奈的流氓形象,为何吕公放着县令公子不理会,而是主动的要求将漂亮女儿嫁给刘邦的? 根据史书上记载,吕公此人精通相面之术,发现了刘邦的面相不凡,具有帝王之相,所以才提前将女儿嫁给刘邦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吕公仅仅通过面相就能预测到刘邦将来能够当帝王的命运,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知道的是,在中国自古以来,古人认为人的面部就好像一个高深莫测的密码集成版,上面注明了一个人一生的富贵荣辱。通过看一个人的面相可以推测出它的吉凶祸福贵贱妖寿。 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衡骨相论》中指出,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天,盖性命之著乎形骨,凶吉之表乎气貌,此及相人之术。 所以我们就来讲讲中华传统玄学文化中,神秘的相术。 想要了解相术,我们还得先从相学的历史开始,我们还得先从相学的历史开始,相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古代医相同源,源于术数,古人关于相学的记载最早始于春秋时期。《论语》、《孟子》、《易经》及《左传》等,皆有相学之术记载。 《论语》讲的观察人的行为,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他所为,观察他的动机和表现,他的本性就不可能掩盖。《孟子》既讲了【观相】,也讲了【察德】,孟子曰:【在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方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在这里孟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思,从眼睛里可以看出来。 《易经》系辞则说明了言语随情意而变化,《左传》就有了相人实例详细记载,从孔子,焉瘦之辞。孟子,眸子之论,易经,察人言谈,到左传,直接观察面相,相学逐步发展,可以认为,春秋,战国是我们相学孕育和初步形成时期。 两汉时期,仅刘邦一家看相事迹,史书就有种种详细记载,但凡汉代发迹显达之人,如丞相'周亚夫'长平侯'卫青'淮南王'英布'将军'李广'御史大夫'倪宪'等等,都有命相故事传世,此时,相士主要服务于朝廷,他们大多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史籍记载,汉代太守法雄之子,就精通相术而被召至京师,专为朝廷选拔人才。相士'许负'还被刘邦封为鸣雌侯,相学理论体系得到初步的建立,两汉以后,迨之李唐,看相成为重要的社会职业,相书多达三十余种,一百三十余卷,此后宋、明两朝,看相风气发展到顶峰,上层名流以浓厚的兴趣研究相学理论,大量相书充斥肆。 明以后,相术逐渐传向民间,成为江湖术士敛财的手段,逐渐为文人学士所不屑,自此,相士的社会地位也是因此一落千丈。 古代相学名流群芳灿若星辰,如春秋时间的姑布子卿, 战国晚期唐举,汉代许负,唐代袁大纲,李淳风,宋代麻衣道者,陈搏,明代袁忠微,清代陈钊等,皆负盛名。其社会影响不在同时代的达官显贵,文人学士之下。古代相学著作多不胜数,但大多数都是互相转抄,自成体系又较实用的主要有:麻衣神相,柳庄相法,神相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其中又以托名五代术士麻衣道者的,麻衣神相,流传最广,托名宋代陈搏的《神相全编》体系最完备,现代人研究古代相法的也不少,如南怀瑾先生认为,是眉毛,眼睛,鼻子等都不看的,主要看一个人处世方法和条理,如曾国藩认为,端庄厚惠是贵相,谦卑涵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齐物是富相。 如现代人所总结的,态度决定一切,这个态度,就是处世的方法,又如细节决定成败,怎么样对待细节,每个人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不同的。这种态度和方法的不同,也决定了事物的成败差异,和一个人未来的差异,不难看出,古人的相法并不是那么神秘,无非是各种经验的积累罢了。同时相学思想也不是机械呆板,而一成不变的,是会受到同时的洗礼,而发生此许变化的,其实,命运是不可预知,且时刻存在变数,人的命运在自己的手中,只要努力上进,正确判断人生的选择才可把握命运,假使真有上天,其也只是自然的实体代表,依自然根据不同人的人生予以不同的考验,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只可用于趋利避害,故切不可迷信,但这也是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之一,切勿丢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