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中医(75)之 经脉——别络

 中医知识圈 2018-09-20


  一、别络基本概念
  《难经·二十三难》:“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心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别络,亦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另外,若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之为十六别络。
  二、别络的特点
  别络是络脉系统中比较主要的部分,亦是络脉的主干,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从别络所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即《灵枢·脉度》所谓的“络之别者为孙”。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即《灵枢·经脉》所谓的“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络脉从较大的别络分出后,脉气逐渐细小,同躯干各部组织发生紧密联系。
  别络多为斜行的支脉,其分布亦均有一定的部位:
  四肢部:阴经的络脉走向与其相为表里的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与其相为表里的阴经,以沟通表里两经,且有循行路线可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躯干部:共有三络分布于身前、身后、身侧,即任脉的络脉散布于腹部;督脉的络脉行于背部,散于头上并别走足太阳经;脾的大络散布于胸胁部。这样,就加强了人体前、后及侧面的统一联系。
  三、别络的生理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阴经别络走向阳经和阳经别络走向阴经的途径,从而沟通和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肢体的联系。在别络的循行中,虽然也是进入胸腹腔和内脏相联络,但却无固定的络属关系。别络所着重沟通的是分布于体表的阳经和阴经。
  2.统率全身络脉的作用:十二经脉的“络穴”部位,即是各经脉别络脉气的汇集点和枢纽。例如任脉的别络散布于腹部,有统率腹部诸阴经络脉的作用;督脉的别络虽然起于长强穴,但其脉气散头上,别走太阳,有统率头背部诸阳经络脉的作用;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部,对于推动周身经脉之气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不仅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而且加强了全身络脉的联系。
  3.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从别络分出的孙络、浮络,从大到小,遍布全身,呈网状扩散,同周身组织的接触面甚广,这样,就能使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通过别络、孙络,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状弥散,从而充分发挥其对整个机体的营养作用。
  四、别络的循行
  十五别络的循行分布均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部。其具体循行部位如下:
  1 手太阳络脉
  手太阳络脉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自腕关节后5寸处的支正穴分出,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取手太阳络穴支正治疗。
  2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络脉原称手太阴之别,又称列缺。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一支与本经并行,直入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其病:实证见手掌和腕部灼热;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3 手少阳络脉
  手少阳络脉原称手少阳之别,又称外关。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手少阳经脉别出的络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处的外关穴,绕行于臂部的外侧,沿本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本络脉病变: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弛缓不能收屈。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
  4 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原称手少阴之别,又称通里。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从腕关节后1寸处的通里穴分出,沿本经上行进入心中,再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目系(眼后联系于脑的组织)。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其病症:实证见胸膈胀满、支撑不适;虚证见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通里治疗。
  5 手阳明络脉
  手阳明络脉原称手阳明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支脉向上沿臂经肩髃部上行至下颌角,遍布于牙根部;另一支脉进入耳中,与聚集在耳部的诸多经脉(宗脉)会合。本络脉病变,实证见龋齿,耳聋;虚证可见齿冷,经气痹阻则胸膈痞闷。均可取手阳明络穴偏历治疗。
  6 手厥阴络脉
  手厥阴络脉原称手心主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的内关穴处,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沿经脉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心系。分支在内关穴处走向手少阳经,以沟通手厥阴、少阳表里两经的联系。其病症: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中烦乱。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
  7 足太阳络脉
  足太阳络脉原称足太阳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别出络脉。脉自外踝上7寸处的飞扬穴分出,走向足少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本络脉病变:实证见鼻流清涕、鼻塞、头背疼痛;虚证见鼻流清涕、出血。均可取本经络穴飞扬治疗。
  8 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络脉原称足太阴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自足大趾本节后1寸处的公孙穴分出,一支走向足阳明经以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另一支进入腹腔,与肠胃联络。本络脉病变:实证可见腹中疼痛如绞;虚证可见腹部胀气;气逆就会产生上吐下泻。取本经络穴公孙治疗。
  9 足少阳络脉
  足少阳络脉原称足少阳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脉自外踝上5寸处的光明穴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再向下络于足背。本络脉病变:实证,足部厥冷;虚证,下肢痿软难以步履,坐而不能立起。均可取本经络穴光明治疗。
  10 足少阴络脉
  足少阴络脉原称足少阴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脉起于大钟穴,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而至足外踝,别行走向足太阳经;另一支与本经并行向上,走于心包下,再向外贯穿腰脊。本络脉病变,脉气厥逆,则心烦胸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11 足阳明络脉
  足阳明络脉原称足阳明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别出络脉。脉自外踝上8寸处的丰隆穴处分出,走向足太阴经脉以加强表里两经联系;另一支沿胫骨外侧缘向上,联络头项(交会大椎),与行经该处的各经脉气相会,向下绕络于咽喉。其病症:实证可发生癫狂;虚证可见足胫部弛缓无力,肌肉萎缩;气逆可产生咽喉肿痛,突然失音。取本经络穴丰隆治疗。
  12 足厥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原称足厥阴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脉自内踝上5寸处的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部上行到睾丸部,结于阴茎。本络脉若发生病变,脉气厥逆就会引起睾丸肿大,突发性疝气;实证则见强阳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均可取本经络穴蠡沟治疗。
  13 任脉络
  任脉络原称任脉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任脉的别出络脉。脉起于尾翳(鸠尾穴),在鸠尾骨(胸骨剑突)下面散布腹部。本络脉发生病变,实证为腹皮痛;虚证则为腹皮瘙痒。均可取本经络穴鸠尾治疗。
  14 督脉络
  督脉络原称督脉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督脉别出的络脉。起于长强穴,挟脊柱两旁肌肉上行至项部,散布头上,复向下行于肩胛的左右,分别走向两侧足太阳经,深入于脊旁肌肉。本络病变,实证可见脊强反折(角弓反张);虚证可见头部沉重,摇晃不宁。可取本经络穴长强治疗。
  15 脾之大络
  脾之大络指由脾脏分出之大络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起于大包,在渊腋下3寸,散布于胸胁。本络脉病变,实证遍身疼痛;虚证周身骨节弛纵无力。凡上述病症和有瘀血凝滞症状者,均可取脾之大络的大包穴治疗。
  看更多的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bcqh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