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李白的《静夜思》 实是内功的外景功夫

 九天凌霄阁 2018-09-20

时值金秋八月,马上就要迎来中秋佳节,身为中华儿女,在此佳节之际,不免思念亲人。而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由于简洁明了,广泛传于世间,中秋之时很多人都会想起此篇诗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亦有谪仙之称,意思是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寓其有仙逸之气。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写有多首诗赋,并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他这时也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并学习剑术,义气任侠。在开元十三年(725年)的时候,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可见李白“是道仍是儒”,并且有一身好武艺,与李白齐名的诗人杜甫则一生在儒家门内。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明代的版本,在宋代的版本则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至于原版本究竟是哪一个,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这首诗普遍认为是描写诗人在秋日的夜晚,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表达了李白客居他乡的寂寞思念亲人之情。但是此诗有一个很大争议的是:作者是坐在床上的,然后看到了明月洒下的光芒,在床前像冰霜一样洁白,那么他又怎么能做到一抬头就能看到天上的明月呢?从逻辑上说不通。也因此有很多对床的解释,比如说:①指井台;②指井栏;③“窗”的通假字;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 ⑤为胡床。这些都各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仍然有一些不通之处。但是如果以修真来解释,也许更加真实,必竟史实都证明了李白习剑修道都有一定的成就。

在修真一脉中,修行到一定境界之时,于静中生定,则眼前会虚室生白,就像月光一样的洁白,正是“光明洗澈肺肠”的修行。功夫继续精进,则会在眼前升起一团圆月,胶洁光明。如此一来则可好的解释,为什么李白静坐于床上,可以看到床前如月光一般的胶洁光芒,而抬头一看,会看到一轮明月了。这是静功的修行,在修真武学中,亦有动功可以进入此等境界,就是行功进入佳境时,眼前会出现白茫茫的一片,自己如身入太虚一般,只知有已而不知有身,身虽动而不知其所在。

练太极拳有一定基础的朋友,如果经常在早上寅时练功的,可以在练习揽雀尾的“按”势时,定住不动,站立三五分钟,或能感受到双手开始出现白光,随个人功夫不同,这团白光的范围会有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按势一法,气机直冲掌指,而双手大指和食指相对,很容易启动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此二经脉均属金,启动金脉则自然会有胶洁之光出现。这也是《黄庭外景经》的内容,是功夫到了一定地步,有外景显于眼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属于太阴,如果一个人火气太旺,则可以晚上清心凝神,于月下自然行走,感受这种宁静自然,则阴阳调和,火气自然下降。

从李白的《静夜思》一文可以看出诗人的丹道修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了,而他的剑道修为亦不同凡响。他的名作《侠客行》中写道:“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何等的潇洒飘逸,正是贤侠剑道之作为。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