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威廉·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德国教育家,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出生于德国威斯特法伦州西根市的一个法官家庭,181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820年第斯多惠在莫尔思一所国立师范学校任校长,后又担任了柏林师范学校校长。1847年第斯多惠被普鲁士当局免职,并于1850年被迫退休。第斯多惠一生作过政论家、编辑、教师联合会主席,1858年被选为众议院代表。因患流行性霍乱于 1866年7月7日逝世。 第斯多惠一生共写了15本教科书和9本供教师用的教学指南,这些书在他的生前共印了120版。有些书被译成了英文、俄文、荷兰文、丹麦文和其他文字。第斯多惠最著名的教育代表作是《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成为19世纪40年代后德国教师手边必备的一本书。 1.教师的使命 教师应当把真、善、美看成是人生的最宝贵财富,并用全部纯洁的爱去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发展人们的天资和能力。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人类的自身发展。 为实现自己的崇高使命,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第一,自我教育;第二,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第三,恪尽职守的教学态度。 2.人的天资及智力的培养 第斯多惠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天资。这种天资具有发展的天然倾向。第斯多惠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三个培养阶段:(1)感官性阶段,即灵魂的活动与外部刺激相联系的阶段;(2)习惯和幻想阶段;(3)独立自主和任意支配的主动性阶段。第斯多惠认为这三个培养阶段没有严格的年龄规定,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是逐渐的过渡,交叉进行。第斯多惠认为儿童天资的发展均取决于天资的存在和激发的存在这两个条件,两者以不同的方式和能量的大小而发展成为无穷尽的差异。如果激发不符合天资,将会出现两种可能性:一是激发根本不影响天资的发展;二是发展朝违反自然规律的反常方向进行下去,结果便会出现畸形发展。因此,第斯多惠要求教师细心研究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发展和加强儿童的心理能力,特别是较高级的心理能力,如判断力、智力和推理能力。因为这些能力的发展能使人正确地认识世界,并能用他的理智控制其低下的本能。发展的方法就是诱导的方法,循循善诱,从事实出发,理论来自实践,从物质世界到思想,从实验到原理,从具体到抽象,从观点到概念,从特殊到一般,从差异到统一。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而学生的作用则是自我活动,即主动。第斯多惠精辟地论断:“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滞不前。教育就是激发。教育理论就是激发理论。”“如果培养称为‘按智力发展’,那么,天资的培养就是有一定目的的激发。”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学规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的天资这一特点来决定的。”“人的天资就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天资本身不是一种作用或行为,而是一种最初最深活动或动因的基础……天资是发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第斯多惠认为人们只能发现培养过的天资,有些儿童具有推理的天资,而有些学生则具有实干的天资,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天资施以不同的教育,积极发展儿童的智力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第斯多惠认为在每一个儿童的身上都能发现人类的普遍天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由于培养的结果,天资会继续不断地发展,“天资唤醒得越早越容易发展,唤醒得越晚越难变为力量”。过早或过晚都会损坏儿童的天资。因此,第斯多惠又提出了“和谐培养”的教学原理,认为一个人的天资全面发展是作为完善的目标。和谐培养是根据儿童天资的高低和不同的个性,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培养不能强求一律,也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层层加码。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得到和谐的培养,第斯多惠在《指南》中明确指出,首先学生学习的知识必须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所学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要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有当学生理解并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最有用的和最成熟的知识,教师决不允许迫使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还不理解的东西。 3.教师课堂教学原则 在《指南》中第斯多惠提出了许多教师课堂教学原则,包括与学生有关的原则、与教材有关的原则、与教师有关的原则、与外部条件有关的原则等等。 笫斯多惠认为,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千方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在讲授课文时教师要尽情流露出自己的个性,用一切巧妙的方法把课文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兴趣会促进学生的较大的爱好,兴趣按其本身来说能促进培养。教师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来活跃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呢?第斯多惠提出:(1)变换花样;(2)教师要活泼;(3)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4)教师本人要从内心喜欢讲授课文,并把兴趣转移到学生身上;(5)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前提;(6)教师要按照教学论授课。 第斯多惠在《指南》中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精力充沛,要有气魄,性格要坚强和果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性格坚强的学生,才能把学生的迟钝培养成敏捷。坚强的个性无法代替,一个人的气质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了,这就要靠教师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提高思想的敏锐,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不难想象,一个缺乏毅力、优柔寡断的教师怎能培养出意志坚强的学生呢!如何培养弱智学生的智力是第斯多惠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第斯多惠认为弱智学生缺乏先天的活泼,行动困难,思想也较迟钝,如果教师能激发或增强这种人的先天能力,他的记忆力就会加强,也会学到许多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增强弱智学生的原始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 第斯多惠在《指南》中最后写道:“为了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生活和有技能的富有感性和理性的合格人才,课堂教学本身必须把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为精神力量和精神产物的中心和统一点,力求落实在全部的教育活动中。具体的办法就是,教师要把教材当成积极培养学生的手段,从观察形象出发,不断发展学生的学科观念。只有用直观教学才能抓住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积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规律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头脑和心灵),这样,通过课堂教学人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c4a870100c30g.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