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月明【钱塘春晓幼儿园】 【摘要】幼儿情绪能力是指幼儿察觉、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表达、调节和控制,以帮助自己应对挑战、达成目标以及有效参与社会互动的适应性情绪反应。情绪能力低的幼儿,在面对挑战时往往很难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人格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无法与同伴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 本文结合幼儿间的“拒绝”与“被拒绝”行为的特点及影响,从情绪表达、情绪识别、情绪调节三方面讨论幼儿情绪养成策略,以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拒绝;健康人格;情绪能力 学前儿童阶段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其行为特点主要围绕“拒绝”和“被拒绝”。而幼儿对于“拒绝”和“被拒绝”行为的反应,则直接表现幼儿的情绪能力。幼儿情绪能力是指幼儿察觉、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表达、调节和控制,以帮助自己应对挑战、达成目标以及有效参与社会互动的适应性情绪反应。 情绪能力高的幼儿,能有效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与同伴或教师(成人)进行有效互动。情绪能力低的幼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甚至破坏行为,不能面对挑战,进而影响到人格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对幼儿间拒绝行为的思考 幼儿间的“拒绝”与“被拒绝”行为主要是在与同伴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发生。有了拒绝就有被拒绝。其行为受幼儿的年龄特点制约,而现在的家庭教养方式进一步强化了此行为。 (一)年龄特点决定拒绝行为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四阶段, 2-5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其道德认识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是与非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不考虑听者的需要。因此,行为特征以拒绝为主,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二)家庭教养方式强化拒绝行为,被拒绝体验较少甚至没有 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优化,使得幼儿成了家庭的中心,对幼儿提出的各种要求基本都给予满足,即使不能满足也力求用其它方式进行弥补,很少直接对幼儿说“不”,即拒绝。父母的迁就和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使得幼儿充满霸气,很难接受被拒绝,从而强化了幼儿的拒绝行为,而很少遭遇被拒绝的情绪体验。 (三)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决定“拒绝”和“被拒绝” 活动本身是否能让同伴产生兴趣决定行为是否遭遇拒绝。如因游戏本身没有吸引力而拒绝同伴不愿加入,同时造成被拒绝行为增多。 (四)幼儿情绪体验不平衡,阻碍情绪能力发展 在幼儿的拒绝与被拒绝行为中,幼儿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特征。如:高兴、生气、难过、无奈、委屈等,甚至起争执。不同的情感体验折射出幼儿不同的情绪能力。情绪能力的高低影响幼儿人格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勇敢、自信的品质和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等。 二、“拒绝”与“被拒绝”中幼儿的行为特点 幼儿拒绝与被拒绝行为特点 行为 幼儿行为特点 拒绝 不服从(拒绝同伴发出的命令) 不接受(拒绝同伴说出的道理) 不合作(拒绝同伴的活动请求,即恶绝一种人际关系) 不情愿(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不参与,即拒绝这个共同体) 被拒绝 平静地结束(双方不再有任何反馈,就此结束) 发生冲突 从行为特点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拒绝或者是被拒绝行为,其表面的情感体验以消极居多。如何将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减少情绪表达时的破坏行为,提升幼儿在日常情境中的情绪识别能力,促使幼儿采用更多积极策略调节小计情绪,提高适应能力。 三、有效应对幼儿的拒绝与被拒绝行为 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说:“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理解与关心。”作为幼儿园老师,应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有效应对那些拒绝或被拒绝的幼儿。 当然,拒绝与被拒绝行为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基础,说明幼儿具有自发性的想法。作为教师(成人)对此不应加以批评,不应过度干涉孩子的拒绝行为,而是允许合理拒绝和被拒绝行为的存在。同时要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幼儿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重视,对幼儿的意见采取倾听的态度,聆听幼儿的声音,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行为能力。 针对幼儿拒绝与被拒绝的行为特点及相应的情绪特征,教师需提供相关的教育支持。 (一)针对拒绝施动幼儿 1、引导幼儿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委婉拒绝。 因为幼儿有他独立的人格,有被尊重的权利,只要合理,是可以拒绝对方的。只是,在提出“不行”的时候,成人需注意引导幼儿也能够有礼貌地用语言较清楚地说明理由,而不仅仅是“不行”,拒绝同伴要有合理性。如: (1)我很喜欢自己的……,所以…… (2)我自己还没有玩好,等我玩好了再给你,好吗? (3)我已经说好了和某人一起玩…… 2、激励引导,强化接受行为。 (1)表扬他人,间接激发幼儿愿意接受的欲望。 如玩具分享的最后讲评时间,教师专门对幼儿今天与同伴分享玩具的这个主题进行一次表扬,给予言语及物质上的奖励,让不乐于分享的幼儿心理上产生分享的心情。如“多多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熊借给航航玩,真大方!”而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情绪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促使其他幼儿效仿。 (2)运用移情训练,培养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态度。 所谓移情是指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针对拒绝行为,教师要帮助幼儿在观察认知的基础上分辨各种情绪,了解各种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学习“移情”,通过情境性的练习,让幼儿感受各种情绪体验,提高对情绪辨别的敏感性和行为的针对性。从而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境中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应对同伴的表达。如借助一系列的情绪绘本,引导幼儿识别喜、怒、哀、乐、惧等情绪,关注自己和同伴的情绪特征,猜测对方的心情,如“我真的很生气!”“我伤心极了”“我很难过!”等,尝试理解对方,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 3、引导正确评价自己,提升自我效能感,减少拒绝行为。 (1)传授社会交往技能,减缓对同伴的抗拒心理。 教师需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想法、大胆说出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达成共识等。同时,教师要多与幼儿共同参与其喜欢的活动,多交流沟通,给他们表达情感的机会。如:“你最喜欢的游戏是哪个?老师可以和你一起玩吗?”“这个游戏挺好玩的,明明说还想和你再玩一遍,你觉得呢?”等。教师也可让其当小助手,增强同伴对其的认识,感受到同伴对自己的认可,无形中使其对同伴难以做出拒绝行为。 (2)感受温暖,激发自信心。 有一种拒绝是因为不自信造成的,因此,教师需在日常生活中借机会及时评价幼儿的积极行为,特别是集体面前的表扬,让幼儿体会到自己的积极行为给集体带来的正面效应,增强自信心的同时逐渐接纳同伴,从而逐渐发展至接受同伴的想法。 (二)针对被拒绝幼儿 在被拒绝行为中,幼儿间最容易由消极情绪产生争执、破坏等行为。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适当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可以避免或减少相应事件的发生。 1、坦然看待拒绝,接纳被拒绝。 (1)引导幼儿自我反省,学会换位思考。如:“他为什么会拒绝我呢?”、“如果我是他(她)的话,我会同意吗?”想一想 “也许他比我更喜欢玩这个玩具”等。 (2)淡化结果,不将同伴的拒绝放在心上。如“不行就不行,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再找其它的兴趣点。 2、运用策略扭转被拒绝行为,减少冲突产生。 引导运用协商策略(交换、补偿、劝说等),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如“我这本书里有很多好听的故事,你肯定还没有听过……我和你换一本吧?”“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玩的话,我就把贴贴纸送给你!”“你不要在爬上去了,会掉下来的!”等等,或推销自己或物诱或危险提示,最终是让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不被拒绝。更有胜者会威胁,如“你不给我玩,我有好吃的不给你吃!”等。幼儿会因为被吸引而不再拒绝。 四、效果呈现 幼儿的情绪能力不仅仅存在于拒绝与被拒绝行为中,还存在于受到批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方面。就针对同伴群体而言,在此行为中,关注并且正确引导幼儿的拒绝与被拒绝行为,确实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如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方面。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在认知、社会性、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如: (一)提高情绪能力,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拒绝和被拒绝行为是幼儿认知、情感、态度发展中遇到冲突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将来适应生活、学会生存的一种必要的技能。 在拒绝与被拒绝行为中,其情绪能力表现中含有如:对行为本身的判断的正确与否、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与流畅、对行为或对象的看法是否正面等等。如一位情绪能力相对较高的幼儿,“因为我还没有玩好,所以我现在不想借你玩。等我玩好了再借给你!”他的拒绝行为的情绪表现方式就运用了婉转的语言,使拒绝行为变得可接受。 (二)提高情绪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是在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过程产生的,而同伴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地产生拒绝与被拒绝行为。幼儿合理的拒绝行为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但是如果一个幼儿频繁用拒绝别人的方式与他人交往,那么就容易被人反感,不愿意与其相处,同样容易遭受别人对他的拒绝即被拒绝。久而久之,影响其以后的人际关系,如被忽略、不理睬,缺少他人关心与倾听等,同时阻碍幼儿心理上的健康。 http://www.jy135.com/html/jingyanlunwen/jiaoxuecelue/20131214/53937.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