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惜余医案》读后感

 369蓝田书院 2018-09-23

导读:《惜余医案》是晚清江阴名医柳宝诒(或称柳冠群)先生的遗案。柳先生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年代,卒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是晚清的著名医家和中医教育学家,他编著的《柳选四家医案》涉及一些男科内容,我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也参考了一些东西。最近机缘巧合得书一本,看了书的内容。


以下为我个人对医案的一些看法


       柳先生的医案跟明清的很多医案一样,单刀直入比较唐突,如上图所示,只有一个姓,陈、张、徐、郁,没有发病时间,没有舌像,只有一个主要症状,次要症状都没有,有的甚至连症状都没有,只有一个中医的病机阐述。同时大部分医案都只有一次诊断,没有二诊、三诊,都不知道吃了药以后有没有效果。


这样的医案很多时候不像医案,倒像是一个方剂学的教材,病机对应方药。


柳先生的这些医案,比早他百十年的傅青主医案,要好一点,好歹有脉象,好多地方都描写了脉象的东西,傅山的男女科更夸张,没有舌脉,仅凭几个症状,傅山的医案更夸张的是,每个吃了都大效,疗效超好。导致我看了以后经常反思,现在真是很少碰到一吃就好的情况了,是现在的医生不行了,还是以前医生吹牛。

      看到这里不要觉得我是贬低明清医家的著作,这些都是我这些年切实思考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同的疑问?思考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强动力。


柳先生的有些医案我看了,文字虽短却颇有些水准。


        比如这则医案,朱姓患者,胁痛连及耳后,柳先生认为是胆火循经上行,穿插着经络学说的东西(耳后和胁肋都是胆经的循行部位),跟现在的脏腑辨证论治东西还不太一样呢,现在一般的中医内科医生对经络还不太熟悉呢,临床上一些稀奇古怪的症状,很多医生没有办法解释和联系,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对传统中医理论掌握的不全面,我一直觉得经络学说对于中医内科遣方用药的价值远大于现在的脏腑辨证。


         柳先生特别喜欢有刺蒺藜(白蒺藜),我翻了全书,内伤杂病门(肝气 肝火 脾胃)、内风门(肝风 眩晕 痉厥)、类中风(中风 类中)、痿痹门(痹痛 麻木 痿躄)、神志门(怔忡  不寐 惊悸 健忘 )等,跟肝气、肝风相关的,柳先生基本都用到了刺蒺藜这个药。这个药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

       我们中医男科的泰斗,创始者人之一徐福松教授,特别强调男科病阳痿肝郁相关的要重用刺蒺藜,徐老也是江阴人,也研究柳先生的书,徐老年轻的时候,出版过一本《增订柳选四家医案》,我估计徐老的这一用药特色与风格,是受了柳先生的影响,虽然他本人没有这么说。中医学的经验性很强,很多时候,我们在别人成功或熟练运用某类药的基础上用某些药或者某方是不错的选择,这也是中医强调抄方的原因。


柳先生的医案中颇多脉学的阐述也是值得一看的。

       柳老先生基本上是按照我们现在教科书划分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肾。来区分不同部位脉的意义,或总的意义,左为(阴)血,右为(痰)气

不仅在初诊的诊断上依据脉学,二诊、三诊的加减上也是如此,比如下面这则医案。


        这则医案讲的一位刘姓患者,咳嗽咳痰,治疗过后,症状有所好转,但是一摸脉相,仍然有点数(快),不平静,左关大,凭此柳先生就给他定了肺(金)、肝(木)有浮火的诊断,用了清降的方药。


        现在中医教育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很多人基本上四诊都掌握不精,我倒是建议可以尝试,一点突破,一点突破的前提是在中医的思维和框架之下,现在很多人搞精细脉诊,想通过把脉达到B超机的效果,我是不赞同的,那种对于中医的治疗用药价值是不大的,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迎合患者的心理,或者是一种宣传的噱头。


结语:中医理论的多样性、不统一性,造成了中医临床和教育,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局面,我觉得不管是谁的著作,我们都不可全信,质疑是基本的素质。唯有质疑方能进步,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正确途径。但是不管什么书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大量的阅读,占有资料是质疑的前提和基础。


最后对于这本书的结论就是,不推荐初学者看这本书,浪费了时间,还不会有收获的,这也是我没放书封面的原因。



你有多久没回家了?值此中秋佳节之际,祝大家全家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