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南依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是安徽省地级市,安徽创客之城,南京都市圈城市,合肥都市圈城市。
芜湖古时地势低洼,多湖泊和芜藻,“芜湖”地名由此而来。
“芜湖”在春秋时属吴国,名“鸠兹”。按《说文》释义,兹,林草繁盛的地方。鸠,是一种水鸟之名。因古时芜湖遍布湖泊,盛产鱼虾,湖畔林草丛生,鸠鸟繁多,故名曰“鸠兹”。至汉武帝时代改称“芜湖”,延用至今。
鸠兹广场上耸立的“鸠兹塔”是芜湖的城徽,也是对芜湖历史的追溯和彰显。
芜湖市区被长江支流——青弋江分割为南、北两个城区,北城区是市政府所在地的主城区,南城区在老芜湖人口中称为“河南”。南、北城区由六座桥梁(连江桥、中山桥、中江桥、弋江桥、宏津桥和元梓桥)连通。图为“中山桥”。之所以叫中山桥,是因为其连接中山路。
青弋江全长275公里,发源于皖南山区黟县,流经皖南地区的石台、徽州(黄山)、泾县、宣城、南陵,入芜湖注入长江,使芜湖成为双江(长江和青弋江)之城。
下图为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上的连江桥。
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成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历时51年,至今已经拥有400年历史。
中江塔屹立于两江交汇处,夜晚灯火辉煌,成为江上航船的灯塔,白天塔身高耸,成为两江航船的地标。由长江而来的船家见塔,知道到了芜湖;顺青弋江而下的船家见塔,知道就要进入长江。
此处是“芜湖十景”之一的“双江塔影”。
中国的古塔都有一段民间传说,芜湖中江塔也不例外。传说清康熙初年,芜湖有一黄鳝精作怪,经常兴风作浪祸害来往船只。船家不堪其苦,请来得道高人降服了黄鳝精,在两江口建此塔镇压着黄鳝精的头,在芜湖赭山建一塔镇压着黄鳝精的尾巴。从此江上太平。
农耕时代,公路不发达,交通运输工具也非常简陋,载货量少,道路崎岖难行,水运因船载货量大,又可利用风力作动力,成为最经济便捷的运输方式。故此,地处两江交汇处的芜湖,自古就成为中国著名的商埠之一。发源于徽州著名的微商纷纷在此建立商铺,将产于皖南山区的土特产由青弋江运来,在此销往各地;沿长江船运而来的各地商品,在此销往芜湖周边及皖南山区。除此之外,芜湖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历来就是鱼米交易重镇,到了近代,更获得“江南四大米市之首”的称号。
下图“芜湖米市”塑像群,生动地展现了芜湖历史上米市交易盛况。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在中国建立了众多的通商口岸。正是看中了芜湖的交通便利,当时的英政府在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把芜湖也列为第一批对外国开放的口岸之一,并在江边设立了海关大楼,由英领事暑总税务司管辖,征收船运进出口货物税款。
图为英国当时建立的海关大楼,初建于1876年,建成与1877年2月。现成为当年英帝国殖民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物。
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之后,西方的传教士们也纷纷随着商人们涌入中国,传播西方宗教文化。下图的“天主教堂”就是法国人于1887年在芜湖“吉和街”建造的,距今已有130年历史,保存完好。
芜湖中山路,始建于1902年,长700米,是当时芜湖最集中、繁华的商业街,名为“大马路”。1921年,民国先驱孙中山来芜湖视察,曾在大马路上对市民发表演讲。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便于市民购物、休闲,芜湖市政府组织对中山路商业街进行重新规划和扩建,道路拓宽至30——40米,并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驶入,成为全国第一条步行商业街,被各地效仿。
历史上,芜湖不仅商业发达,在近代有“小上海”之称,手工业也很发达,著名的手工业制品有“三刀”(剪刀、菜刀和剃头刀)和铁画。其中,尤以铁画冠绝于世。铁画以铁为墨,以锤为笔,锻铁为画,历来为达官贵人、文人骚客收藏的对象。人民大会堂悬挂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是其珍品之一。下图为悬挂在芜湖“鸠兹古镇”墙壁上的一幅大型铁画——天下徽商兴于鸠兹。
作为江南鱼米之乡,芜湖物产丰富,美食众多。“芜湖小吃”名闻遐迩,例如:盐水鸭、小笼汤包、酥烧饼、油炸臭豆干、藕稀饭、酒酿元宵、炒凉粉、刨粉、小刀面、小馄饨等等等等,数不胜数,品种之多,味道之美,绝不次于成都小吃和南京小吃,尤以“傻子瓜子”名扬中外。记得少年时代,无论何时走在大街小巷,随时都可以品尝美味小吃。直至参加工作离开芜湖后,每次回芜湖探亲,总是先在街边吃几种小吃后才回家。可惜,也许是整顿市容的需要,也许是老一代小吃手艺的失传,现在在芜湖基本很难见到原汁原味的小吃摊点,只能在每年10——11月份,在芜湖凤凰美食街举办的“美食文化节”上偶有见到。芜湖小吃已成为回忆。
芜湖历史上是中国皖南地区最重要的商贸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发达,但工业不发达。新中国建立以后,工业建设开始发展起来,一批批工厂先后建立起来,如纺织厂、钢铁厂、造船厂、造纸厂、玻璃厂、汽车修理厂等等。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芜湖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后,一批批新工厂相继建立,如芜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等。国家级“芜湖出口加工区”及本地“鸠江经济开发区”的相继建立,吸引了国内和国外大量企业投资建厂。芜湖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发展迅速,成为安徽省仅次于省会合肥市的第二发达地区。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发展迅速,市容市貌日新月异。
现在的芜湖街面,传统的徽派建筑、半殖民时期的欧式建筑、现代风格的建筑,相间相融,彰显着芜湖这座古城的时代变迁。
芜湖是座美丽的城市,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半城山指的是芜湖市区拥有“赭山”和“神山”两座小山,半城水指的是,芜湖市区拥有“青弋江”和“镜湖”两块水域。山水几乎占据了城区一半面积。是国内极少数城区同时拥有山和湖泊的城市之一。
“赭山”和“神山”都不高,海拔均不到一百米,山上林木郁郁,绿草茵茵,空气清新。“镜湖”碧波荡漾,绿树环绕,景色宜人。这三处地方都建成了公园,和“滨江公园”、“鸠兹古镇”一起免费对外开放,供市民休闲和外地游客游览。此外,市区还有著名的“方特”游乐园。
“鸠兹广场”,位于市区中心地带,镜湖边,因广场上立有“鸠兹塔”而得名。
“镜湖”因湖面水清如镜得名,位于闹市中心,紧邻“中山路步行街”。镜湖以其秀丽的风景而成为芜湖市的一张名片。
整个镜湖由大、小两个镜湖组成,犹如蜜蜂,小镜湖如同蜜蜂胸腔,大镜湖如同蜜蜂的腹腔,连接处如同蜂腰,游人由架设在蜂腰上方的一座石拱桥和一座木曲桥通行。
在步行街楼上 鸟瞰大镜湖。
一条小渔船,不仅是渔民的劳动工具,也是全家的居住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