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疑《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志清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09-25

三疑《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志清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古来从未见有说其不是的,连明摆着的“硬伤”亦不曾遭人指摘,更不要说怀疑真伪了。

《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客诗多矣,极少见其情深如此。然细读一番,不禁有这么几点怀疑:

怀疑之一:此诗有 “平仄错误”?

第二字为“人”,决定了此诗为“平起”式。而“平起平收”式的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可此诗首句之平仄错乱不堪:仄平平平平仄平。如果将“故人”改为“故友”,即将“平起”改为“仄起”,则通篇中规中矩。现在广为流传的这个版本,会不会是传抄上出现了失误?

怀疑之二:此诗并非“原创”?

李白还有一首诗叫《江夏行》,作于开元十五年;《送孟浩然之广陵》通常认为作于开元十六年。《江夏行》以商人妇口吻,诉说委身商贾的不幸遭遇和懊悔之意,中间有四句:“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这真让人大跌眼镜,送孟诗与《江夏行》何其相似!一是主题相同,都是送别;二是地点相同,都在江夏;三是去向相同,皆下扬州;四是诗之构成的景观意象相同,包括黄鹤楼、帆、江流;五是自写形象相同,都是伫立江边、目送船帆;六是抒发情感相同,都是写心随人去的怅惘。所不同者有二:一个是送丈夫,一个是送朋友;一个是拟民歌,一个是七绝。

总体上,给人留下了送孟诗“套”《江夏行》的印象。难道是,李白戏谑而作,以陈词应付,送人而无深情可言?难道是,李白原非天纵之才?

怀疑之三:此诗连写作时间都说不清?

此诗的写作时间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两类:

一说作于早期,即开元十六年左右。时年,孟浩然约40岁,李白约28岁。具体来看,郭沫若认为作于开元十六年;郁贤皓认为作于开元十六年春;詹锳则提出,“当是开元十六年以前之作”;刘文刚更是认为定于开元十四年。

早期说法认为,李白25岁出川后,即与孟浩然在扬州有一段时间同游;或曰:李白自川出,顺道孟浩然家乡襄阳,与其有过十来天的相处。至于“故人”一说,源于李白习惯于夸大用词。

一说作于晚期,即开元二十八年左右。新旧《唐书》记载,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入京师应进士第,不太可能去扬州。从《送辛大不及》等诗中还可见,开元十六年秋,孟浩然在襄阳,而冬入长安。所谓“故人”,需要具有交往的历史绵延性。因此,此诗当作于孟浩然晚年。

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推断,当作于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卒前;黄锡珪重编《李太白年谱》提出,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因为开元二十一年李白“始识韩朝宗及孟浩然”;王辉斌《孟浩然交游》则认为,作于开元二十三年。

送孟浩然诗之作年,竟有如此多的说法,怎能不让人对诗的真伪发生怀疑?加之前面两点质疑,结论是:要么是传抄上有问题,要么压根就是混入的伪作。

之所以至今无人敢质疑,这是中国人“信古”而不敢“疑古”的思维造成。其实,不是所有的纸本材料都有地下出土的材料予以补正,也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可以追溯到源头的。由此,既然可以通过臆测来肯定其真,那为什么不能通过推理来判断其伪呢?

20180925日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文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