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见字如面》一封信让人泪崩不是因为惨而是因为美 虽然距离首期节目已播出将近一周,但《见字如面》第二季的“泪崩”效应仍在通过普通大男孩李真的信件发酵,他的那封“对不起,妈,我生病了”成为了近几天网友讨论的热点。28岁的李真是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跟白血病反复抗争,在生死边缘徘徊三年……《见字如面》编辑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5月份收到李真委托亲友发来的邮件,这封邮件的标题是“家书(如果生命再有点长度)”,内容是一份简单的个人情况说明,附件的标题也只有家书二字。就是这样一封完全没有标题党气质的邮件,最后成为让人泪奔的家书。 读信人黄志忠 李真(中)与母亲(左)、姐姐(右)共同参加节目录制。 旁人哭成一片李真冷静克制节目中,李真的这封信是由演员黄志忠读的,而李真和母亲、姐姐就坐在台下。作为荧屏硬汉的代表,黄志忠在读这封信的过程中声泪俱下,有这样几句话道出了亲情的最大软肋…… “我可以坦然地接受病魔带来的一切痛苦,甚至死亡,却真的不敢看你和姐姐抱头痛哭后那无助而又无神的眼眸。那真是比刀碎心头肉还要难受啊!”“每次你看到我枯瘦如柴的身体,总会突然红了双眼,一边忍着泪一边像清洗艺术品般小心翼翼”“若有一天,真的事不可为,希望您能理解,那也只是一种自然法则,而我只是换个地方,守在您身旁。” 黄志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读过的所有信件中,李真的这封最让他印象深刻,“可能是年代更接近一些的缘故,另外就是我每每都会被那种发自内心的倾诉,和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击中内心最坚强的那个部分。这封信是我录制当天读的五封信里让我感受最深的。” 《见字如面》编辑组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在筛选信件阶段,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网友的荐信,其中有很多特别感人的,李真的信只是其中之一。但李真的信有些不一样,字里行间感情充沛,但又很克制,让我仿佛能看到一个虽未见过面,却格外鲜活的人的样子。反复读了3遍后,我给李真慎重地回复了邮件,详细说明了具体的选信流程,另外希望他告知具体的联系方式。在确定了李真的信件进入节目正选之后,我终于加了李真的微信,在此之前我一直通过他的亲友向华了解情况。通过好友到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真的微信头像,那是一张表情包的图像,一个丑丑的小人,口喷鲜血,高举一个‘帅’字,下面写着‘帅着活下去’五个字。” 节目录制李真信件的当天,黄志忠哭了,台下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哭了,工作人员也是哭成一片,李真妈妈更是泣不成声,李真虽情绪有起伏,却始终很冷静。“这封写给母亲的信,每一个字他都烂熟于心,每一句话他都反复斟酌,就连这于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他已经都习以为常。人情冷暖,他经历的足够了,而这样一封写给最爱的母亲,寄托了美好愿望的信,他有什么可哭的呢?”对于李真的克制和冷静,编辑组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品味生死 洞察人生人性《见字如面》第二季的首期节目的主题就是“生死”。从《太平轮脱险旅客家书》里劫后余生的罪疚,到黄国骏写给自杀儿子信件里的思念,再到琼瑶写给儿子儿媳公开信里请求“尊严死”的坚定……每封信件都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死面。 总导演关正文直言,直到播出前还有很多朋友劝他别把“生死”放在第一集,担心太沉重会吓跑观众。“我们当然有很多轻松些的主题,比如爱恨情仇,比如世相众生,但《见字如面》是一个拒绝鸡汤的节目,仔细看看,我们其他的主题所含有的趣味,也都是激活思考而不是满足感官的。在这个意义上,生死与爱恨很难区分谁轻谁重、谁喜谁悲。品味生死同样是件乐事,更何况所谓分集主题只是个命名,人生可能的复杂境况很难截然分类。” 在腾讯视频上线播出后,关正文也关注了弹幕,因为这是网友最直接的反馈。“看了弹幕,没有一个观众因为觉得主题沉重而抱怨,悬着的心也就踏实了。”在关正文看来,节目上线只是完成了创作的一半,另一半是观众用弹幕完成的,“大家对信件的解读精彩纷呈,弹幕意味着万千人的智慧,让观看者也成了创作者,其发出的多元感受又被更多人观看。节目好像有了一直在恣意生长的生命,它已经脱离了前期的主创群,变成了亿万人在添加、在改变、可能永远都不会完成的作品。” 仔细聆听每一封信,其实都是打开人生、人性的窗口,而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不同的信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弹幕中争论最多的是琼瑶的遗嘱信。一方网友理直气壮地说对老人就是要全力施救,另一方怯生生地说‘尊严死’好像也有道理。这种事,如何处置自己比较容易,面对自家的亲人、甚至面对别家的老人,就都不大容易。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两种理性、两种人性,看到了己所欲却不施于人。”关正文同时提到了最没有争议的弹幕就是“李真写给妈妈的这封信”,全都是满满的鼓励,李真的信写得不是一般的精彩,他能感动大家,不是因为惨而是因为美,“对李真而言,活着的痛楚可能大于对离世的恐惧。他的故事和琼瑶阿姨的故事前后出现,却没有人回望前文。这是世界美好的一面,人情如此,人性如此。所以,同一时代、同一文化语境之下,我们面对生死的态度也是多元纷呈的。没有鸡汤,没有套路答案,这是《见字如面》的价值所在。” 北京晨报记者 冯遐 |
|
来自: Shilangguo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