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锭桥畔 | 北京普通百姓笔下的什刹海

 丁振刚pcwgnimf 2018-09-25

新书到店:正阳文库出版、众多读者期待的《银锭桥畔》一书,现已入店并开启销售!


本书记录了作者邢正德先生少年时期(1949年前后)在后海南岸居住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见证北平的和平解放、后海沿岸的市井风情、胡同中的五行八作,护国寺庙会的各种演艺、街头巷尾的趣闻逸事、已经消失了的手工技艺及工艺品、作者本人家庭中的亲情及童年生活的乐趣等。



邢正德先生,生于1941年,现年75岁,久居什刹海后海南岸,对这一地区多年来的变化颇为熟悉。作者的祖父当年在隆福寺开古玩铺,父亲在辅仁大学任教员,作者本人就职于钢铁研究总院任工程师,1995年退休。邢先生在北京经历了日本投降,和平解放北平及新中国的诞生,而今晚年幸福地生活在什刹海湖畔。回忆如烟往事,不记下来,让人感到遗憾,因此历时数年撰写此书,全书百余幅插图均为作者手绘。


为表对广大读者支持的感谢,前100名购买《银锭桥畔》签名版的顾客,可同时获赠《1936年手绘北京风俗地图》1张或者《喵掌柜明信片》1套(购买时产品类型请选择“赠品限量签名版”,并留言备注赠品二选一)!

北京城的50年代

《银锭桥畔》作者自序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城,有城墙、城门楼、箭楼,城墙外边是一圈铁路线。出城一看一片绿,有河、有树、有草地、有菜地、有麦子地、有苇塘。出城一片全是土路,车过之后尘土飞扬。


50年代的北京城里没有什么工业,只在西边有一个石景山钢铁厂。我曾随父亲参观过那里,看见过高炉出铁。那时钢铁厂的每幢房子的正面都有一个石刻的年号,大约是建房的年月。


50年代的北京城里楼房很少,大多是解放前建的。平房很多,有钱人住四合院,老百姓就住大杂院。那时人口少,空房很多,找间房住很容易。


50年代的北京城里汽车很少,小轿车更少。大街上跑的很多是牲口拉的大敞车、人拉的排子车、三轮车、自行车。偶尔能看到一辆四轮的马拉轿车。公共交通有汽车和铛铛( diang)车。

50年代北京的胡同都是土路,刮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所以,有钱人家大人孩子都得有一双黑色的橡胶雨鞋。胡同里的电线杆子都是木头的,在埋入地下时,将埋入部分刷上沥青;上面有一个灯伞,有一个15瓦的小灯泡,夜间有那么一点亮儿。胡同里有新建的公用自来水。胡同的墙边常能看到一些粮店扔出来的石磨。房角常能看到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条,偶尔还能看到一口井和一个磨盘、碾子。


50年代的胡同里有很多手工作坊和铺子,这些铺子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像油盐店、杂货铺、小酒铺、早点铺、肉铺、纳鞋铺、粮店、澡堂子、井窝子、切面铺、饭馆、茶馆、茶叶铺、煤铺、中医诊所、药店、棺材铺、杠房等。

50年代北京城里的人,男的穿的大多是大褂儿,女人穿的是旗袍或右边扣袢儿的褂子。后来,男的就大多穿四个兜儿的中山装了。孩子那时是无论男女,穿双肩背带裤的很多,女孩儿穿裙子也很多。有钱人穿的是西装,裤子不系腰带用背带。


50年代的北京城夏天,无论白天多么热,只要到下午五点钟,天气就凉了下来,一到吃完晚饭天黑之后就更凉快了。那时家家连电扇都没有,只有大芭蕉扇。吃完晚饭后,全院都关了灯坐在院子里乘凉。那时的院子里,白天天上飞的有鸽子、喜鹊、老鸹、家雀儿、蜜蜂、马蜂、牛蜂和苍蝇;晚上院子里爬的有土鳖、蜈蚣、蚰蜓、蝎子,天上有萤火虫、落在人身上的有蚊子、屋里屋外活动的有耗子、房顶上趴着猫、身边卧着小板凳狗。

50年代的冬天,老百姓家可吃的菜很少,那时一入冬,家家都要大量地存贮大白菜,需把一家人一冬天吃的菜都存起来。冬天常吃的就是熬白菜、炒白菜、醋白菜、凉拌白菜丝儿等,过年就吃白菜馅子。那时,一入冬政府会组织大批人力,用卡车把白菜拉到城里,由合作社以极便宜的价格卖到各家,并送货上门。冬储大白菜是京城入冬的一景。那时家家的屋檐下都放有几个小水缸,入冬买回来大量的雪里蕻、萝卜、水疙瘩用大盐腌起来以做咸菜供冬天食用。


50年代北京城里家家做饭都是用烧煤球的炉子,炉子一般就放在平房屋檐下面的台阶上,火炉子白天用,每天早上现笼火,晚上灭掉,第二天早上再笼。和煤球炉子配套的家伙有火钩子、火筷子、拔火罐儿、支锅瓦儿、水壶、水氽儿、小铁铲、通条、铁簸箕、引火用的刨花、劈柴和煤球儿。冬天做饭取暖用花盆炉子,需在屋内装烟筒。

50年代北京城里各家吃饭用的碗大多是大红花儿碗、蓝边儿碗、蓝花大粗海碗和粗瓷蓝花碗。家里用的盆儿一般都是上了绿釉的瓦盆儿,个儿有大有小,大的洗衣服用,小的洗菜、和面、放吃的,后来瓦盆儿就被铝盆儿、搪瓷盆儿代替了。那时,家里用的铝制品特别多,铝锅、铝盆儿、铝饭盒儿、铝勺子、铝水壶、保温瓶、蒸锅等。北京人管铝制品叫“钢种”。


50年代北京下雨天儿人们打的伞是油纸伞,那伞是用竹子、小线儿和桐油刷过的纸做的。好一点的伞就是黄色的油布伞,再好就是金属把儿的黑布伞。


50年代北京城里的政府机关都在大门上方用水泥塑个五角星刷上红漆,以示为政府机关。那时在各派出所的大门上方都装有一个大红圆灯,隔老远就能看到。在大街的拐弯处及十字路口上方均拉上钢丝,上吊一八方形红灯,以示注意。

50年代的北京城,您在家待着,门外胡同里的吆喝声儿不断,磨剪子的、卖瓦盆儿的、卖小金鱼儿的、卖芸豆饼儿的,拾掇桌椅板凳的、锔锅箍漏锅的、卖熏鱼儿的、卖扒糕凉粉儿的、换洋取灯儿的、卖豆儿纸的、卖冰棍儿的、修搓板儿的、卖果子干儿的、卖水萝卜的、卖夜壶的……你来我往,从天亮到天黑,无冬历夏、连绵不绝。


50年代北京城里老百姓用的手纸是一种灰色的挺厚的再生纸,既没漂白,也没消毒,北京人管这种纸叫“豆儿纸”。后来,公家的合作社卖成卷的白卫生纸,于是人们就不用它了。

50年代北京城里各家的院子大多有空地,于是空地就被种上了花儿。我家的院子有三分之一的砖地被刨掉,让我妈种上了一大片西番莲,到夏天院子半边一片花红。院子里还有两大盆夹竹桃、两盆无花果、两盆迎春花。东厢房的背阴处还种了几棵玉春棒儿。台阶上的小花盆里种的是红色的指甲草和粉色的韭菜莲。冬天这几盆大花都被请到屋里,和我爸、我、我大哥在一间屋里共享温暖。


50年代北京城里出来进去的都是老北京人,见了面儿,一张嘴:吃了吗您?您哪儿遛遛?好些日子没见了,您挺好的?满嘴京腔京味,听着觉得那么顺耳。

50年代的北京城里每家都有一份月份牌儿,每天撕一张。大部分人家还买一本皇历、买一张灶王爷灶王奶奶、过年买几张年画儿。


50年代北京城里给刚出生的婴儿用的尿布都是用家里的旧衣服旧布铰的,一尺多长一块长方形布,布要软和的,洗净用开水烫过晾干叠起来备用。北京人管这种尿布叫褯子,夏天洗净的褯子可以在院子里晒干,冬天就不行了,要搭在烘笼儿上,放在火炉子上烤干。冬天在屋里烤褯子,屋里必然会有一股尿骚味,无论是家里的大人还是来串门儿的街坊,闻到这股味儿都会觉得这很正常,甚至会觉得闻到这味儿很温暖、很温馨。

50年代北京城里有钱人家的屋顶是白灰抹的灰顶,而一般老百姓家都是纸棚顶。纸棚顶是用黍秸秆儿在房顶上扎上架子,在架子上制一层大糙纸,再在大糙纸上糊一层大白纸即可。平房的窗户下边是玻璃窗,上边是木制的窗棂,冬天在窗棂上糊上白纸,夏天在窗棂上糊上冷布,再加上可以卷起放下的卷窗,卷窗用高丽纸做,用小线儿固定住。


50年代北京城里各家平房的地面大多为砖铺的,有大方砖也有砌墙砖,讲究点儿的有水泥地,有钱人家地面铺的是水泥花砖地,个别穷人家的屋地是土地。

50年代北京城里居民用水有几种情况:一种是院里没有自来水,吃水由井窝子每天送水,后来公家在胡同里装上了自来水则自己用桶到街上接水,回家倒在自家水缸里。院里有自来水的则可以随时打水倒入自家水缸备用。水缸大的有一米高,小的尺高。


50年代北京城里孩子们玩的游戏有拍洋画、拍三角儿、弹瓷片儿、逮老、弹球儿、踢球等,女孩儿玩跳皮筋、跳房子、拽包儿、抓拐等。


50年代北京城里的孩子喝凉水、吃生黄瓜、生西红柿,天天吃,既不感冒也不拉稀,显得挺皮实。

50年代北京城里讲究点儿的成年男人理发时都要吹出个型,特别要在前面吹出一个又高又大的蓬儿来,孩子们管这种头叫“飞机头”。为了使发型结实、耐久,理发的师傅在洗完头稍吹干后,在头发上用梳子抹上头油,然后用热风吹,直吹得头发冒烟、吱吱乱响、发出一股燎猪毛味儿,头发定了型,师傅的电吹风才离头发稍远一些,吹定型的时候头皮一块儿挨烫那是保不齐的。


50年代北京城里的女孩儿梳辫子的很多,小姑娘都梳俩小短辫儿,扎着红头绳。大姑娘则梳单根的大辫子,辫子又粗又长垂在身后,姑娘走起路来背后的大辫子也跟着一左一右地摇晃。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从50年代的小娃娃变成了而今的老者。而今的北京城,楼房、汽车、空调、人,多得到处都是,让你想躲都躲不开。这一切让人感到热、乱、躁,让人头晕、血压升高,总想找一个清静凉快,有山、有树、有水、没人的地方,坐在树荫下,泡一杯酽茶,看着眼前水中浮游的野鸭,耳边放一曲“二泉映月”,就那么坐着,去去心里的浮躁、烦恼、心火,让那颗心慢慢平静下来。


现时的火热,拥挤、混乱、浮躁、不由得让人想起50年代的北京,环境的那份儿清凉、静谧,人心的善良纯朴,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人是那么亲,那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到心动和温暖呢?让我们一起回忆回忆,那已经逝去的一切吧。


- 若喜欢本文请转发点赞 -




新书推荐


《银锭桥畔》

邢正德 文/绘


本书记录了作者邢正德先生少年时期(1949年前后)在后海南岸居住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见证北平的和平解放、后海沿岸的市井风情、胡同中的五行八作,护国寺庙会的各种演艺、街头巷尾的趣闻逸事、已经消失了的手工技艺及工艺品、作者本人家庭中的亲情及童年生活的乐趣等。


为表对广大读者支持的感谢,前100名购买《银锭桥畔》签名版的顾客,可同时获赠《1936年手绘北京风俗地图》1张或者《喵掌柜明信片》1套(购买时产品类型请选择“赠品限量签名版”,并留言备注赠品二选一)!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