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丧过之后的焦虑和伤害,怎么办? | 观影

 林素素8ra4ezzz 2018-09-25

丧的彻底消失并不可能,我们甩不掉,那就承受好了。

丧过之后的焦虑和伤害,怎么办?

肯尼迪·罗纳根执导的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讲述了中年丧男李·钱德勒的故事。

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丧丧的”,各类痛苦悲伤应有尽有。

“丧”、“抑郁”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我们周围,前日盛行的“丧文化”仍余波未息。

为什么我们会被生活伤害,在穷尽伤痛的可能性之后,人还有可能痊愈吗?

“我走不出来。”——李b2b外链

男主人公李是一个社区的修理工,他的工作就是处理社区里的各类杂事,接电路、修水管、倒垃圾、扫雪……每天面对户主的牢骚,令人难以忍受。

有一天,在和刁钻的户主吵架后,他与管理人员也发生了争执。

谈话时他始终眉眼下沉,从谈话内容我们得知,他总在生活中感到委屈,不愿与人打交道,习惯逃避。

李到底为什么这么丧?

原来,曾经的沉重打击令他难以释怀。

一年冬天,他深夜出门买东西,忘记熄灭壁炉的火,那时他的妻儿已经入睡,等他回家是房子已燃起熊熊大火。他的孩子在火灾中丧命,侥幸生还的妻子离他而去。此后他一蹶不振。

晚上,他心情低落地想去酒馆喝一杯,却和人打了架。第二天,大雪之后,他得知哥哥乔去世了。

生活不易,李觉得更丧了。

哥哥在遗嘱里指定他做帕特里克的监护人。李认为自己无法胜任监护人的角色,但他只能担下这份责任。

此时的帕特里克正在冰球馆和人打架,还辱骂劝架的教练。

一个丧到极点的人和一个莽撞少年开始共同生活。他们的相处很丧、很尴尬,却有温情。

此前并不熟悉的两个人试图相互尊重却难以沟通,试图给对方关怀却总由于情绪压力而难以自制地暴躁争吵。但他们从未停止尝试相互沟通、磨合。

深夜交谈时,二人感情十分微妙。帕特里克期待而小心翼翼征求李的意见,又故作放松不想让李看出他紧张;李理解、包容眼前的青少年,却羞于表达装作满不在乎。

尽管他们始终尝试过好生活,但情绪常常难以自制。李依然不断与人争执,帕特里克总是看起来犹疑、纠结,故意克制又故意放松。

他们都处于困境,都很丧。

从卡伦·霍妮的观点看,他们的表现正是神经症的症状。

神经症(神经官能症)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人因这种冲突而深感痛苦,表现出神经过敏、情绪不稳、易怒、失眠等症状。

由于多年前的火灾,李一直生活在自我谴责与被谴责中;同时,他在工作中长期忍受着不公正待遇,没有社会地位,被社会忽视;帕特里克作为一个青少年,正处于敏感,莽撞、叛逆而需要包容的年龄段,却与母亲分隔两地,又遭遇了父亲的离世。

伤痛的根源是缺乏温暖与爱。

不公平、被忽视、被谴责、谎言等都是神经症基本特质的温床,它们带来无能为力感、恐惧、对爱的更多需求以及犯罪感。

这种心理冲突最典型的表现是焦虑。

李对即将抚养侄子的焦虑、频频对人出言不逊的敌意、对爱妻离去的麻木、对受到侮辱的敏感;帕特里克与女友同居对性的渴求,对伤心事的逃避、对新生活的逃避,淋漓尽致展现了人的痛苦。

为了对抗焦虑,人们更多地需要四样东西:爱,顺从,权力,与退缩。

自我分析与救赎

卡伦·霍妮,作为社会心理学早期倡导者、与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家,她的代表作之一《自我分析》却是活脱脱一部自我治疗笔记。她曾在书结尾处写下歌德的诗勉励自己:每一种坚持不懈,都是自我救赎。在她看来,自我治疗最关键的两个要素是:面对、坚持。

面对是客观分析、坦然接受,坚持意味着给自己充足的时间自我疗愈。

电影的后三分之一段,许多细小微妙的瞬间暗示着李、帕特里克情绪渐渐放松。

从盘算修好乔的旧船增加收入,到李找到新的工作,二人各自离开旧地开始新生活,他们在磨合沟通中变得柔软,言语、动作间也愈发像一对父子。

临别之际,李表示他正想在新的城市租一间稍大的房子,以便帕特里克偶尔来住下。他们几乎已经不丧了。有什么事让他们放松了精神状态?

并没有什么大事件发生,他们只是“挺着”。

“挺着”就是坚持,只有获得充足的时间才可能好起来。而“挺着”的过程中,二人不断沟通、磨合、尽可能保持理智又坦诚相待,这正是“面对”。

丧的不只是他们,大家都很丧?

李和帕特里克不是个例,一些学者认为“丧文化”是当代青年的“自我污名化”,不管怎么说,年轻人却清楚的知道:我们真的很难过。

大规模的群体难过是否说明我们有着共同的困境?

和李一样,人们容易对做错的事耿耿于怀,想过更好的生活而竞争不易,想爱却羞于表达;或像帕特里克,认为获得新生活的方式很多却总受阻,对温情渴望但安全感求而不得。

卡伦·霍妮“文化病因说”认为,人们心里的痛苦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内心的冲突是时代的缩影。

如果我们的时代强调竞争,那么人与人间潜在的敌意必然增强。

或简单假设某个时代工作压力大,那么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将变少,于是孩子相对更缺乏爱与温情,不安全感产生。

而竞争和不安全感带来焦虑(人面对一个敌意世界而产生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焦虑令我们更急于追求爱与成功,追求又进一步加强焦虑,人们在循环中走入困境,变得“丧丧的”。

变丧之后,人们会怎样?

影片告诉我们:挺下去总会好一些。而生活里,总有更多答案值得我们探寻。

参考文献: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美)卡伦·霍妮著;贾静译;译林出版社。

《自我分析》(美)卡伦·霍妮著;冯川译;译林出版社。

1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