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总看干货却还是成不了专家?因为你差了这些学习体系

 sunyouhua456 2018-09-26

为什么你总看干货却还是成不了专家?因为你差了这些学习体系


为什么你总看干货却还是成不了专家?因为你差了这些学习体系

心理学家德雷福斯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将人分成了五个等级,构建了“德雷福斯等级模型”。

五个等级分别为:新手、进阶新手、胜任者、精熟者以及专家(最强王者)

为什么你总看干货却还是成不了专家?因为你差了这些学习体系

首先,新手指刚刚入门某一个学科,他们严格按照师者或书上指导的内容进行学习,不会有自己太多的延伸想法;

过了一段时间后,新手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到了高级新手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胜任者,能够游刃有余地指定自己的进步计划,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与胜任者相比,精熟者开始能系统地进行学习,对学科开始建立自己的大局观和整体观,处理问题的时候也更加灵活;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专家,专家的过人之处在于其“无招胜有招”。因为专家工作已经不需要具体的方法和规则,他们的工作就是从现在已有的工作方式中去探寻更个性化、有创造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个专家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有着五个知识模块组块——基本学科知识、方法论、基本操作技能、世界观以及素材库。这五个模块组成,都在支撑着专家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

同时需要强调,每一个知识组块都会在解决问题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对这五个知识组块有必要进行相对应的刻意练习。

我们在培养出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总是隔一段时间遇到学习上的瓶颈。目前有研究表明每个学习的过程是分阶段,线性地成长的,称为学习曲线。

利用学习曲线对应目前学习阶段并且针对性地调整心理状态,更加有效地掌握全局进度。那么来了解学习曲线分为三个阶段——缓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和高原期。

为什么你总看干货却还是成不了专家?因为你差了这些学习体系

第一个阶段叫做缓慢起步期,很多人学东西都止步在这个阶段。很多人都会问我:我感觉我对什么都有兴趣,但是我不能深入的去学习。

这类人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但是他们在深入的时候碰到了困难,他们就知难而退去做另一件事情了。所有事情都是一样的,因此这类人什么也不精通,因为他们克服不了困难。

第二个阶段叫快速提升期,在这个阶段留下来的人都已经克服了第一个困难,成功地发现了学习的方法。他们知道怎么样才能提升自己,也知道哪些东西有利,哪些东西没有效率。

第三个阶段叫做高原期,这个阶段就是专家所在的阶段,很多在快速提升期的人都最后迈不过这道坎进入高原期。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他们对原有的工作方法太过依赖,不能从已有的工作方法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但是一旦到达高原期,他们的回报也是相当高的,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的曲线:当我们把收入曲线和学习曲线叠加在一起时,我们会发现,只有在高原期的时候,收入才是最高的。

为什么你总看干货却还是成不了专家?因为你差了这些学习体系


在前文介绍了专家的是在五大模块的知识组块的基础上,并且处于学习曲线的高原期,同时值得注意的一点,从知识获取的方式上,专家也是和常人不同的。

普通人大多都是从书本、直播、推送里了解知识,直接获取干货;而专家是从实践和工作获取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知识的途径,加快自己的成长的过程。

前者称为理论知识,又称显性知识。由于教育体制的残留,让一部分的人倾向于只依赖 “知识干货”就以为可以直接处理工作上的任务,往往结果不理想;

而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是工作真正需要大家具备的,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并且在工作中能够及时调整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加速自己成长的过程。

那么如何让自己在工作中逐渐培养成一个专家式的工作方式呢?方法很简单:关注那些在实践领域很厉害的大牛。从大牛的书籍中、采访或者访谈节目,学习大牛的思考方式与工作理念。

不仅学习一些浅层的工作理念,更多是需要借鉴的是大牛成长式思维——如何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促进自己的思维成长和自我提升。

纵使知道专家学习境界再高,不如模仿专家的学习方式,量变到质变。很多人学习的状态处于单一路径、很难调节的状态,值得留意地是,专家的学习方式是很多样化的。这里将学习方式归为4类:阅读、观察、练习和调参。

阅读:从文本中学习


第一类学习方式,阅读:从文本中学习。很多人的阅读范围都很狭窄。台湾出版家赫明义说“阅读如饮食”。而阅读又分为4个类别:

第一类:阅读就像吃主食,解决吃饱的问题,我们阅读和实用技能相关的书籍;

第二类:阅读就像吃鱼吃肉,补充蛋白质,我们阅读艺术、哲学和科学类的图书;

第三类:阅读就像吃蔬菜水果,帮助消化,我们要读一些工具类的图书和百科;

第四类:阅读就像吃零食,这个时候阅读一些通俗小说、漫画不伤大雅。

观察:从实例中学习


第二类学习方式,从观察中学习。这和我们上文讲的隐性知识有关。我们无法从阅读中获取隐性知识,必须从观察中获取一部分隐性知识。

二十三岁的墨西哥建筑系学生里卡多雷卡瑞塔询问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学好建筑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格罗皮乌斯说“尽可能多的去旅行”。最后里卡多成为一代建筑名师。

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个例子中发现:在旅行中,不断地观察实例,比从书本上获取的图片和知识更加高效。因此,观察实例,从实例中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练习:设计有自我反馈的训练


第三类学习方式,练习,设计有反馈的自我训练。在很少有英文教材的民国时期,王云武为了学习英语,自己就发明了一个独特的学习方法:

他找到一本英文散文,先翻译成中文,再翻译成英文,最后将两者对比,这样很轻松就能看出自己的不足。

同理,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遵循“输入-输出-反馈”的闭环学习法,自己在大量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找到正相关的反馈方式,进而提升了能力。


调参:寻找最优参数


第四类学习方式,是调参,即调整参数。在工作中,每个任务都是由很多小任务组成的,每个任务都有自己最合适、最优的参数。只要每个子任务的参数达到了最优值,那么组成的整体的任务也会达到最优。

那么如何找到参数并且调整呢?是需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将工作中的关键参数提炼出,并调整到最优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