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笔写梅魂 萧红亮、宋扬 纵观历代知识分子,经历“学而优则仕”,仕途畅达、春风得意,则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学而仕不达,则高蹈世外,寄情于山水,则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致。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几千年来总是把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拟花比人”,故有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古代的文人,无论为“仕”还是为“隐”,都能找到梅的“品格”,“仕”找到的是它的独凌风雪、与雪争春的“贞”,“隐”则找到其对应的“幽峭超然、高蹈世外、潇洒高洁”的“清”。 “这等文人” 周宗岱先生爱梅,赏梅,栽梅,到现在,前后跨度有六十余年的时间了。 先生在《咏梅》一文中记录他自已:夹着速写本乱窜,爬上启明女中后的高墈,在女校创办人凌先生的墓旁寻梅,领略到了红梅的“酒晕无端上玉肌”妩媚和骄傲。特别是1965年冬在平江一中雪中赏梅:我以获罪之身,住在姐姐家。她退休了,儿子在平江一中教书。校内有一片桃林,其中夹杂有几株梅树。平时,它也与桃林无甚区别,那天,突然眼前一片光明灿烂,啊!梅花开了!几株老梅,在劈头砸下的雪团之中怒放。它开得那么欢畅,那么自在,似乎在说:雪,你下吧!风,你刮吧!我才不在乎你!你总会过去的……我久久立于树旁,一任雪花堆满我的伞,又挂满我全身,沉醉在那阵阵幽香之中,放任自己的心灵驰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先生还有心情和兴致沉醉在那阵阵幽香之中;背着那样一种特殊的身份,先生还保持一种文人情怀、诗人意趣,以梅为载体,放任自己的心灵驰骋,是何等的超然。 作家周小娅在《悦读周宗岱先生散文集<画余信笔>》一文中,记录了先生喜得绿梅的故事:搞景观园林艺术的才子安德君曾送他一盆绿萼梅,老爷子高兴得不行,绽朵了,绿宝石一般的苞苞儿,乐颠颠拍了照片寄给我看。 作家的描述就是形象,先生爱梅之心在“乐颠颠拍了照片寄给我看”这一举动之中。近日上蕉荫书屋,先生又谈起了绿梅之事:好可惜的,栽在老屋的后院中,不知怎么的,被老鼠活活地啃掉了…… 惋惜中先生又带有更多欣慰,你来看看,我屋后又栽了好几棵老梅桩,先生执意打开后门,邀我们一起看院中的梅桩。 先生写梅、咏梅、画梅、研究梅,贯穿了他的艺术的全过程,我想还是与先生的“不遇于时的文人”的人生经历相关的。 “划了右派,自己想清了自己不是坏人,也想清了自己才二十多点点,兴许能熬得过这段苦难,还有希望吧”。先生在《咏梅》一文中最后感慨道:“清高而不遇于时的文人,总是在寻找一种最能象征自己品格的东西。寻了千来年,终于发现,梅花,只有梅花,天生是用来比拟自己的物象,梅与清高的文人,再也分不开了。咏唱它,画它,还不是抒发自己吗?”
翻开周宗岱先生的《画余信笔》,第一章是“咏物”,“咏物”的开篇就是《咏梅》,继而是《画梅》,再就是《兰》、《菊》。为什么这样编排?是先生的文人情结使然。据刘冀湘老师回忆,在2012年拟编《宗岱其人》时,先生在众多的封面设计方案中,选定的就是水墨梅花封面。为什么?梅花是一种“言志”物象载体。
周宗岱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知识分子,他和众多的旧文人一样,选择了梅花隐喻自已的人格。梅,贯穿先生中国画创作的整个过程;梅花般的坚韧,让先生每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变得耐人寻味;梅花般的超然让先生的艺术实现了逸笔写梅魂的跨越。
隋梅,吾之师 2010年秋,周宗岱先生一行四人,专程赴杭州浙江省博物馆看《黄宾虹作品展》,旋转雁荡山、天台山写生。回湘后有记录:我在天台山国清寺看到一株古梅,传说是隋梅。那虬结坚挺的主幹,怒放的走条,让我震撼!我习惯用勾勒之法画树幹,这是画山水中的方法,易见骨力,与枝条、与山石、与旁边的树木都更容易和谐统一。 2011年7月24日,先生在他的博客发表《消暑之作》,并题记:天热了,画点不费力、联想起清凉的东西,倒也是个避暑的法子。 吹点空调,身上不热;画几笔墨梅,心底清凉。翻翻日历,到立秋又只有半个月了。这个夏天,这么快又过去了。 逝者如斯!宗岱喟然长叹。 《消暑之作》,实为一套墨梅册页,当时在博客中发表有六幅作品,题款中之一“天台山国清寺有隋梅吾之师也”。之二 “辛卯夏宗岱学画”。之三“宗岱弄墨”。之四“宗岱寄情”。 辛卯,即2011年,算年龄,先生七十有四,从“吾之师也”到“学画”;从“弄墨”到”寄情“,这种神情、状态、治学精神,真的让我们后辈汗颜;这种运用、发挥、驾驭,确实让我们敬佩。 还有一开题款:“双勾作干,易得蒼古之意 辛卯宗岱寄悶”。寄悶?作何解释?其实先生画这套册页时,我是第一批观众,且2012年在娄底“麓山画院”展览时,《消暑之作》也是主要作品之一,画面题款我都没往深处想,现在作这专题研究,我还得“打破沙锅问到底”。再阅博客,找到刘冀湘老师2012年4月写的《宗岱画梅》一文。文中记录: 此后,他又陆续画了一些梅花,但他自己评价,都没有夏天画的那一批好。那一批好在哪里?笔墨沉静?意境苍凉?境界无欲无求? 其实,去年夏天画那一批梅花的时候,是他最伤痛、消沉的日子,他生命中又一次面临磨难。 先生用“双勾的苍古之意”,通过笔下的梅,记录下他人生的又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的确,了解一个画家及其作品,须得通过相应的资料查阅,才会呈现其画面背后的涵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就是产生在一种特殊的情状下而成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消暑之作》无疑是周宗岱先生的梅花精品,也是花鸟画代表作之一。2013年在齐白石纪念馆举办《周宗岱作品展》时,这套册页被北京的一个藏家高价看中,周老师舍不得出手,通过上述的记录,个中的缘由,也就不言而喻了。 周宗岱先生画梅,着眼点不在梅花本身、而是对传统山水画用笔的重新审视。这是他与历代画梅大家的区别之处。2017年9月26日我们采访先生,先生对梅花及梅花的创作有自已独到的见解:梅花,从题材上属花鸟,但从技法、从美学范畴看,更接近于山水。我画梅花,从不认为是画花鸟。我跟蕉荫画友的朋友们一直讲,除写字练书法之外,画梅花是练线条的最好方法。多画梅花,多写梅花。这么一讲,我们明白了先生为什么要以隋梅为师,并把梅花从一般性的入画植物拿出来,列为专题研究、专题创作,一攻就是七八年,并通过画梅,重新审视、重新思考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用线问题,且始终兴趣盎然、信心满满地往下走,作为下一步中国画创作的转折。 先生对天台山国清寺寄予了殊多情感,他在博客中写道:天台山有个国清寺,始建于隋代,古木参天,无可比拟。有隋代的古梅,唐代的樟树。路边大树,随便一棵就有三人合围。和尚们保下了这么一个地方,应该感谢他们。近些日子,先生还特意邀国清寺的印真法师来湘潭蕉荫书屋小住,亲授中国书画之道。 “天台山国清寺有隋梅,吾之师也”,情真意切,意蕴深远。 周宗岱作品欣赏 寄闷 2011 寄情 2011 弄墨 2011 吾之师 2011 学画 2011 梅花册之一 2014 梅花册之二 2014 梅花册之三 2014
梅花册之四 2014 梅花册之五 2014 梅花册之六 2014 梅花册之七 2014 梅花册之八 2014 梅花册之九 2014 梅花册之十 2014 艺术简介 周宗岱 原籍湘潭县,1937年出生于长沙市。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1956年,调湘潭县文化馆任美术干部。1957年,有四件作品在省第一届美展展出。1958年3月划为右派分子。后又判刑劳改,平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湘潭市文化局副局长,湘潭市文联副主席。 1979年后,展出、发表书画作品及论文、散文甚多,出版了理论专著《美辨》。 2004年获《国画家》艺术创作奖和艺术研究奖。 2007年,山水画获《齐白石奖》铜奖,论文获优秀奖。10月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人画展(国家画院、湖南省文联共同主办)。 2013年,入选“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 2013年,被湘潭市政府评选为“湘潭市首届文化名人”。 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 END 白鹿鸣轩 一起分享艺术世界里的点滴 |
|
来自: 四爷9343m45xxh > 《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