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贴敷调脾胃

 陈炎勤资料汇总 2018-09-28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 无论是现代医学, 还是传统中医学, 治病大多以口服药物为主。尤其脾胃之病, 多从口入, 治其病也多靠内调。但历史悠久的中医外治法, 却可以通过药物外用来治疗内科病症。

《黄帝内经》中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 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清朝吴师机所著的《理瀹 (yuè) 骈文》, 是中医外治学的专著, 书中记载:“凡病多从外入, 故医有外治法, 经文内取外取并列, 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上用嚏, 中用填, 下用坐, 尤捷于内服。”他认为疾病并非只能用内治法, 书中所写的“上用嚏”即打喷嚏, 病邪从口鼻入宜用嚏法;“中用填”即药物填敷肚脐等;“下用坐”即药物坐浴。这三种方法与中医八法里的汗法、吐法、下法的治疗原则十分相似, 书中也提及了本文要详细介绍的外治疗法之一——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将中药直接贴敷在腧穴上的一种疗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杨涛强调说:“穴位贴敷与一般较为直接的外治法略有不同, 除了药物的作用, 贴敷还刺激到了穴位, 调节了经络, 调和了机体的气血。现在的穴位贴敷, 相较于古时, 在剂型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许多的膏剂被制成了橡皮膏。贴敷的介质也更加亲肤, 让人感觉更舒适, 更容易被接受;药物的提取也更为精细。穴位贴敷简单易行, 安全性也比较高。”

穴位贴敷调脾胃


穴位贴敷调脾胃

“对于胃肠疾病, 单纯的药物贴敷, 或是贴敷后做一些热熨, 会有很好的疗效。”在此, 杨涛推荐了几款贴敷药方, 并介绍:“我师从首都国医名师田从豁教授, 田老有一些调治脾胃病的穴位贴敷方, 效果颇好。” (编注:如需使用以下贴敷方, 需咨询专业医师)

贴敷可能会造成局部的副作用, 如药物过敏, 可见皮肤的红肿、痒、疼痛;或赋形剂过敏, 如醋等;或是胶布过敏, 建议购买选用脱敏或已知自己不过敏的材料进行贴敷。如在贴敷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 需停止治疗, 取下药物和胶布等, 观察皮肤反应至恢复正常, 如情况严重, 需及时就医。

推荐1:花椒30克、干姜60克、香附120克, 食醋少许。

制作方法:上3味药一起打粉, 研成细末, 过80~100目筛 (过筛是为了过滤掉大块杂质, 使药物颗粒更细密) 。取混合药粉2~6克, 加入少许醋, 搓成面丸状 (醋加过多过少都会难以成丸) , 用脱敏胶布贴于神阙穴。如上腹胀症状更明显, 则贴于中脘穴;下腹胀明显, 伴有肠鸣音亢进、易腹泻等症状, 则贴于脐两侧的天枢穴。

适宜人群:胃部胀痛, 怕冷, 进食时易饱, 食欲差等有慢性胃肠病、肠炎和胃肠功能紊乱的人群。

注意事项:小儿建议少量, 用2克药粉和丸即可。一次可贴2~6小时, 连贴6天。贴敷时的胶布可采用无刺激性的无纺布材料, 具有良好的弹性, 便于活动。

推荐2:葱白、生姜和干陈皮各5克。

制作方法:葱白、生姜直接捣烂成泥, 用炒锅或微波炉加热到50摄氏度左右 (略烫手) 。陈皮研磨成粉, 与葱、姜泥混合, 贴于肚脐神阙穴, 封保鲜膜或胶布。

适宜人群:外感风寒后的腹痛, 怕冷, 遇寒加重, 腹部拘急疼痛的脾胃实寒证人群。

注意事项:一天一次, 一次2小时, 症状缓解即可。葱、姜刺激性较强, 不建议时间过长。

推荐3: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干姜和莱菔子各20克, 炼蜜少许。

制作方法:上5味药物混合均匀, 研磨打粉, 过80~100目筛。取6克混合药粉, 炼蜜1克, 揉搓成蜜丸, 贴于中脘穴。

适宜人群:上腹部胀满, 进食时易饱, 易打嗝的人群。

注意事项:以上5味药物等比例即可, 药量可作增减, 家中无打粉机可在购买时询问药店的打粉服务。一次贴6小时, 隔一日一次, 建议白天贴。夜间如果发生药物、胶布过敏的情况, 感觉较白天迟钝, 不方便处理, 会导致副反应较重。体质偏热, 有消谷善饥、烦躁、胃部烧灼感的人群, 去除干姜, 用其他4味即可。

推荐4:鲜艾叶、食盐适量。

制作方法:鲜艾叶直接捣烂成泥。少许食盐炒热至50摄氏度, 加入艾叶泥, 混合均匀后贴于神阙穴。

适宜人群:素体阳虚, 腹痛绵绵, 疼痛按之缓解的脾胃虚寒证人群。

注意事项:一天一次, 一次2~6小时, 刺激性较葱姜泥弱, 所以可以适当贴时间长些。

小贴士

什么是炼蜜?

炼蜜即经过熬炼的蜂蜜。制取中药蜜丸时, 所用的蜂蜜需炼制后才能使用, 一般是将蜂蜜加少量清水, 煮沸后过筛, 筛去浮沫及其它杂质后, 继续加热, 降低蜂蜜含水量, 炼至需要的程度即可。不同黏性的药粉需要不同含水量的蜂蜜。现在市面上的蜂蜜成分比较纯净, 可直接使用, 随用随做。

小贴士

穴位贴敷是否像很多膏药一样, 哪儿疼了贴哪?

杨涛:穴位贴敷虽为外用, 却也依赖于药物的作用, 所以它是有使用原则的。《理瀹骈文》中说, 无论是内治, 还是外治, 药物的医理、使用原则都是相同的, 所以即便是穴位贴敷, 也要随证用药, 随证选穴。即使是大家口中所说的膏药, 也要根据个人需求来使用, 疼痛较重、明显时要选用活血止痛的膏药;有患处冷痛, 遇寒加重时, 要选用带有温经止痛药物的膏药。穴位贴敷亦是如此。

来源|中医健康养生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权,请私信联系,我们将24小时内进行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